1- 秦始皇選蒙恬打匈奴 看上青年時久守北境 對匈奴戰法熟識 秦軍中較富進取能力的將領
分析蒙恬戰術應不同於漢朝應秦沒那麼多馬 故秦應該還是以步騎跟戰車混合的戰法 史記載秦以戰車開路 故應以重裝戰車配合匈奴沒有的弩箭
太平御覽引博物志 蒙恬造筆 但出土文化證明早在秦以前就有毛筆
2- 李廣的疑兵之計不從宦官那仔細聽取情報只貿然帶百騎 不是一將領基本常識
李廣帶兵不設崗哨 但臨時接戰卻能臨危不亂 但這樣的軍隊沒有統一的制度跟模式 僅依主將的個人能力與威望戰鬥 換主將則此部隊弊矣
文帝時重用老臣 景帝時重文輕武 武帝時重用年輕人 李廣生不逢時
李廣可說是一匈奴化了的漢將 他作戰帶兵都有強的匈奴特色缺少漢軍的紀律與整體性而漢對匈奴的優勢正是後者故其無法常勝不敗
漠北之戰衛青令他從側翼進攻其實更能發揮他的長處
3- 衛青時取得對匈奴優勢意義大於實質 初步摸索出在陌生領域對強悍且高機動性的敵軍的方式 也許是幼時放牧的經歷讓衛青可以履次在草原找到匈奴人
再來是奪得黃河以南的朔方地河套地區經濟上打擊匈奴
漠南戰役將匈奴切成左右兩部可分而制之 就過程與結果看戰軍在戰術上應已有了騎兵大軍高機動性的迂迴與縱深作戰的概念
漢武帝將平陽公主嫁給衛青形成漢武娶衛姊衛青娶漢武姊
4- 霍去病外祖母是平陽公主婢女和縣吏私通生衛青 幸當時社會風氣與平陽公主寬容否則兩位偉大將軍在程朱理學時恐怕早已被殺害
元朔六年霍去病以八百騎破敵兩千
完全就在大漠橫衝直撞 萬一遇到大軍被聚而殲之不就完蛋
贏了應該是運氣吧
但後來在元狩二年霍去病又在河西那邊亂衝
結果在皋蘭山遇上匈奴兩王
長途奔襲的疲憊之師居然打贏了 ??
再來霍跟公孫敖等四位將軍一起出擊
結果在配合作戰的友軍迷路的情況下 霍去病再孤軍深入
又打贏了 被稱為亡我祈連山 … 亡我胭脂山 …
黃河招降渾邪王以個人震慑全場 渾邪王也許嚇到而不敢變節抓此漢軍大將
最後一次漠北決戰追左賢王追到貝加爾湖 ( 翰海 )
去世以後武帝再沒發動對匈奴大規模作戰
5- 左宗棠為攻新疆軍費由喬家大院喬致庸讚助 得到山西喬家支持左變與大德通票號結盟因為西北安定後左拜託了喬說大哥久仰
1884 法突擊清的福建水師 是為馬江慘敗 李鴻章認為看吧我們的海軍不堪一擊
只有談和 左則主戰 9 月法軍佔基隆 淡水慘敗 轉而封鎖台海 劉銘傳電請李鴻章派兵遭新敗目前無力為由拒絕 而左到福建後在港口佈水雷並把馬江沉船砲裝在岸上並增援台灣 在鎮海敗法 王德榜劉永福馮子材等取得鎮南關 諒山 臨洮的勝利 導致法國茹費理政府垮台是晚清歷史光點 但李鴻章等卻在英人慫恿下在 1885.4.4 巴黎簽停戰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