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摘要

  • Share this:

1- 論語中的孔子 輕鬆愉快的 FU 有朋自遠方來

孟子 緊張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孔子 只說仁

孟子 明確提出性善

孔子 70 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 善養吾皓然之氣

孔子 禮 - 批管仲排場過大 反對顏淵厚葬

孟子 齊宣王稱病他也稱 望梁惠王不似人君

孔子生於前 551~479 春秋時周天子上在周禮也未全失

孟子不詳但見梁惠王為 336 戰國已開始 商鞅受刑 合縱連橫

孔子提 克己復禮 對當時未全失望

孟子提 地方百里可以王之 革命性

秦法 漢法 道家黃老 董仲舒 ( 陰陽家 ) 尊儒

只是為了樹立統一帝國的正規思想 ( 他自己文章有提 )

否定學術獨立性 服務政權 武帝置五經博士 & 立學校策賢良皆從之

故史記的浪漫主義想法在漢書見不到

孔子與其弟子的真性格並非漢後的儒家 多為後人造作

為維持文官集團的運作 感謝司馬遷寫在漢書前

若讓漢書為 24 史之第一 想必就更多文以載道了吧

2- 人口增加 農業進步 各國在黃河附近築堤也妨害了彼此安全

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

無曲防 像趙與齊魏作戰兩次抉黃河水

始皇自稱決通川防 改黃河為德水 秦為水德之始

中國農業區的水量 80% 來自夏季三個月

葵丘也有無阻糴之條件

晉國饑荒秦國接劑 次年秦國饑 晉反而阻糴

兩國戰爭 晉敗 但次年晉國又饑 秦還是加以援助

秦君 " 吾怨其君而矜其民 "

大國控資源多 賑災效率好 有自然的因素支持兼併

3- 在紙張都沒出現文書靠木簡傳遞時

中國就完成一統 固然是一大成就

但在各地區經濟因素與特殊地區性都未發展

就已經套上一個中央政府

以後地方分權就沒辦法 於是只有皇權的無限膨脹

像七國之亂 根據當時觀念 造反不一定要有證據

只要有叛變的能力即可算數

已指出中央不容許地方自由發展

4- 劉徹武帝 出身奇特 母親王氏進宮前已婚

嫁給金家 生有一女 她母親強奪送與景帝 ( 時為太子 )

156~141 登基 又在位 54 年 直接康熙才打破此一紀錄

膽子大又富想像力 常化裝微行 為進攻西南夷

即在長安作昆明池 練水軍

偶然聽到母親曾再婚又有一女 ( 周圍的人皆不敢說 )

親自尋訪同母姊並賜她

衛子夫為歌女 李夫人為娼女

宮廷裡有正規派董仲舒也有司馬相如 東方朔

悼李夫人辭也頗有文采

雖未實際指揮作戰

但戰事部署序列皆出其手 知人善任 衛青霍去病

李廣利例外 可以在廁所見衛青也能以平常服見大臣

卻獨怕汲黯

也使很多大臣因供應不周而自殺

又因巫蠱之禍害死太子

都尉江充離間武帝父子 連武帝生病也不讓太子見

太子怒而殺江充 因而謠傳太子謀反

於是保皇黨 & 太子黨在長安大戰 太子戰死 武帝建思子宮

四年後武帝病危立八歲劉弗陵為太子 昭帝

賜死其母勾弋夫人 往古國家之亂由主少母壯也

5- 西漢 & 東漢之交 政府管制力降低 民間士族大姓興起

並且官僚機構膨脹 估計中央官近十三萬人

而光武崛起民間 利用前者力量 王莽則反

武帝在朝鮮建立的勢力 東漢也能維持

南邊交趾反叛也有馬援馬革裹屍

東漢竇憲大破北匈奴 以致北單于不知所終

西漢有張騫通西域 東漢班超更打破其紀錄

從現代看來 西漢在草創期 文景之治

武帝獨尊儒術 霍光之效伊尹

都離不開一種試驗性質

東漢則缺少此一創作機會

從長期歷史眼光看來

東漢因襲前朝過甚以至於沒辦法打出一條新局面

6- 我們讀歷史常看到

既然有壞人在朝中獨裁

又為什麼有這麼多好人當大官給他們迫害

朝中長期鬥爭不出道德與惡勢力對抗

後漢書批評梁冀害慘東漢

但內文中除提出他因立嗣問題與政敵意見不合外

也沒說他任內的法規到底好不好

但又大講其妻孫壽之妖媚 ( 時尚教主與政治何干 ?)

7- 三國時代 英雄輩出

戰事連綿 皇帝威信名實俱亡

角色們不受道德上的約束

行事趨炎附勢 自紓胸襟懷抱 慷慨真切

8- 李旦唐睿宗 與中宗皆是武則天之子

而之後唐的十五個皇帝也全是其孫輩

故武后 怎麼改也是唐的祖先與國母

以一篡國者又能在太廟享千秋 更令修史者為難

無法多褒也無法多貶 故令許多有心人可以使傳聞變史實

9- 宋太祖創業

以一個軍人為首腦組成的國家偏重軍事

卻在國防上及不上任一朝代

民間經濟突出又無能掌握此一優勢

企圖重實際 不受抽像蒙蔽

但宋朝又偏出哲學家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