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史公與壺遂的對話
暗示作史記是要 貶夫子 退諸侯 討大夫 以達王事
意思就是要在統治階層外另立一價值標準 引起朝廷與正統學者猜疑
故有壺遂之問
因孔子之時上無明君 你這樣是把漢武當成昏君當代作為亂世
故司馬遷有所隱筆或微言
如秦楚之際月表認為 劉邦無三皇五帝德性或有可比強秦之力
更沒有數百年的經營 能當上皇帝讓他疑惑
伯夷叔齊列傳 所謂天道 是耶 非耶
淮陰侯列傳暗中替他平反 沒在兵權在握時叛 怎可能在失勢時叛
2--- 史記人物各別性與普遍性的問題
周勃父子 & 吳 & 梁 & 淮南三王傳 文景朝皇權與功臣 皇權諸侯王矛盾
這是普遍性的問題 也是專制帝王必經之道
3--- 游俠 & 刺客列傳
表現他們的激進性與反體制的性格
尤其是游俠 配合大量的議論文字 呈現他們的另一種道德與正義
抗議精神 雖然班固等批司馬遷是非謬於聖人
但也可以看到豫讓的忠 聶政的孝 郭解的以德服人 顯非完全離開主流
4--- 淮陰侯列傳
韓信的敗非關智謀與政治品格 乃是他在歷史變局中仍擁抱舊的世界觀
堅持列土分封的觀念 沒看到秦以來專制皇權的逐步加強
才因此被淘汰
革命或造反 ( 沒改變政治基本面是造反 ) 如項羽劉邦只是為代始皇 孫中山不是
使王朝死亡的基本因子 君主
清君側的可能
統治者為何提倡道德
馬上治天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