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人之分 = 荀子對天的看法是不加辱人格化特性宗教化情緒的天人分離
勢 = 法家的是指能洞察時勢與運用權勢者
術 = 運用法律及治臣民之法 立法 執法 御下 外交 四術
朕 = 預兆 徵兆 自始皇始為皇帝之專稱
2- 論語 - 子路 葉公語孔子曰 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孔子曰 吾黨之直者異於是 父為子隱 子為父隱 直在其中矣
葉公想法是君主拆散血族團體 讓個人與君主直接連結 孔子認為社會基礎在家族 春秋戰國時代之分際
3- 論語自學而篇到第十篇鄉黨篇 在講孔子在鄉里的舉止 使人覺得有區隔 故把前十稱上論 後十稱下論
4- 劉向 列女傳 記孟母三牽與斷機柱 可知孟子非出身於被土地綁住的農家與來自一自由家庭不必承家業 但均不見父親影子
且孟子年輕故事都不流傳 因此只知他受業於孔孫子思 學成後組豪華商隊見齊宣王與梁惠王 不得志後帶弟子寫孟子一書
5- 墨家對注重思想統一的秦是一防礙 但尚賢論與尚同論 天志論 或是兼愛 都對以超血緣關係創建的秦有用 因此就思想上來說 漢儒思想受墨家影響大 天人之說更是繼承 漢儒抱災異思想 天有意識 天災是天罰 因此墨家到漢代反更發達 不同處在於墨家認為天子才是天 漢儒認為一般人均有 如董仲舒
6- 老莊思想 莊子對社會冷寞 老子卻關心社會
如 大道廢 有仁義 … 六親不和 有孝慈 國家昏亂 有忠臣 – 老子
絕聖棄智 民利百倍 … 盜賊無有 – 老子
莊子卻只想從相對價值獲得解放自由 因此它多用喻言
7- 現代人拼命吃健康食品去健康中心 怎又笑始皇求長生不老
8- 無為而治 ( 黃帝 老子 治術 )
君主應定公平的賞罰基準再公開 臣子就會以本來面目行事 君主即可什麼都不做 行無為之治 一切依法行事反而能治國 雖出自老子之口 但實際是法道合一 符合韓非理想就是不必做事的君主
9- 馬基維利強調靠君主強烈意志力開創國家命運 韓非認為君主不具個人意志 只跟著命運順勢
10- 易經占卜法
一次三枚銅板 全正表老陰 ( 盛極必衰 ) 兩正一反少陽 一正兩反少陰 全反老陽
總共丟六次 共 2 的 6 次方種 64 卦
出現的結果稱井卦 再去查易經中的卦辭 易經占的不是答案 是教你如何行動 該做不該做 該進還是退
11- 書經
孔子編 從堯到春秋紀錄 君臣對話 命令 刑罰包括五刑制度 軍中下的令就誓 多殘暴 如商湯的誓 連孟子也認為書經很怪 盡信書不如無書 尚書今古文之爭
12- 詩經
民謠本為人民生活或男女交往情形 儒家卻解釋成讓上位者了解風情以作為施政參考 也就是文學為政治服務之用
13- 孔子據魯史以編年體作春秋 強調一字褒貶 但要從文體變化了解春秋實困難 因此解春秋經之文便是傳 傳為解經之密碼 有公羊穀梁左氏三傳 以作者命名 公羊穀梁主講微言大義 左傳則兼寫其它諸侯國事 未深究孔子思想
14- 禮記
儒家原典有禮經 ( 儀禮 ) 但禮是對人舉止規範 而禮經只講經言 必需有註解才行 因此作註的禮記反倒列入五經 裡面的篇章多是入漢才歸納完整 像中庸篇是子思作的 大學 ( 誠正身家國天下 ) 是孔子作的 ( 朱西說的 )
曲禮篇則在講禮儀 像是上樓梯 右腳先登一階 左腳靠上 再 … 還強調請優雅
禮運篇同老子思想 小康是跟大同相對的狀態 一個中上 一個上上
還有周禮 ( 原名周官 劉歆定名周禮 ) 記孔子認為最理想的周官制 多是戰國時儒者言論
15- 呂氏春秋
大雜膾 卻有完整時令思想 如每月天子應做什麼 做什麼需時節與政治配合 與荀子不同 此為天人感應說 禮記也提及時令 推測儒家本有時令思想 因此戰國末荀子被排擠即有可能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