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 這麼多哲學家思想 他們又有哪些問題 所以為什麼要學有問題而被淘汰的思想 哲學是追求真理 為什麼不直接說真理
A: 哲學是追求真理 哲學是 [ 愛 ] 知識 對知識的愛 科學可以與他研究對象分別 但哲學研究者不能置身哲學之外 生活的意義在生活的過程 真理在追求過程 哲學在愛知識的過程得到
2- 笛卡兒是 [ 利用 ] 哲學而非 [ 研究 ] 哲學 以近代科學技術為中心 推動科學合理化才是他目標 故他批判哲學也改寫它
認為必須懷疑 ( 以自然科學的方式 ) 世界等所有觀察對象 從上帝或法律等現象來說 懷疑的主體 ( 學者 ) 更有真實性 在主張近代科學原則正當性上 應該說獨立出來的學者與實驗 觀察對象的被懷疑的世界被區分開來
3- 康德把說明科學的方法應用在對人的認識 ( 純粹理性批判 ) 道德 ( 實踐理性批判 ) 美學 ( 判斷力批判 ) 在道德的方面 這種非現實性的理想主義不受時代與社會的限制
例如在一般情況我們說 根據某某條件 所以不可以做 ß 這樣就失去規則的必要性 價值觀應該是 無論是什麼情況 都不能 ß
不過在與現實不同的世界才有定言令式 以上是我們腦中描繪的理想世界
4-17~18 世紀 西方社會根據自己想象 對社會成立有不同看法 社會契約論即出 主張不由神創造社會也不是自然 是人的安排 人如果生在沒有規則狀態下為自然狀態 因此人有自然與非自然 透過自己意志形成的社會狀態就是能 [ 改變 ] 的
5- 黑格爾的思想內容為
方法論 把哲學放在頂點目標知識的綜合
人類觀 透過自然 -> 神 ( 邏輯 )-> 人類 ( 精神 ) 所謂的人類是放棄人類感覺意識與經驗的我
歷史觀 設定出發點在此處克服矛盾 假設完全自由的世界是最終目的 ( 基督教 )
地理認識 非洲是人類起源 亞洲是歷史起源 希臘羅馬是中世紀 日爾曼是近代起源 每區有相關關係 西歐中心主義
共同體觀 從個人 他者 家族 共同體 國家在最高位置
6- 馬克斯 以自己勞動取得等價報酬 再以此貨幣買商品 有資本家付薪水作為自己勞動力的交換 再進一步說 拿到薪水 ( 貨幣 ) 的人事實上把自己變成 [ 勞動力 ] 的抽象 把自己變成可交換的東西 再把這東西賣給資本家
因此我們本來以為自己是特別存在 但在資本家眼裡只不過是勞動力 因為我們不被視為個性化特別化 只是個商品
7- 佛洛伊德 性的說法應該來自孟德爾遺傳學與達爾文進化論 黑格爾所描述的國家民族框架上面還有 [ 人類 ] 這有共同基礎之物 從性與欲望開端產生研究人類的新領域 因為人的性是比其它動物複雜的 解釋此差異成為了解人類的手段
8- 尼采 查拉圖斯特拉是古波斯的拜火教始祖瑣羅亞斯德 故事樣本來自聖經 尼采寫一本模仿聖經的諷刺作品 書中由波斯先知瑣羅取代耶穌說話 哲學應該是提問才對 把問題寫下來的行為看得到問題在哪裡嗎才是尼采想問的
精神三變形 駱駝背了很多行李 越重越知道駱駝強壯 類比研究古希臘文獻學的尼采 中途變成獅子 因為駱駝看透世界 找到自己的目標 類比尼采對基督教的道德論 雖企圖對抗但只能做到批判 因此變成幼兒 幼兒是忘掉過去記憶 不被世間阻礙的生存 或是說更接近老人 永劫回歸的想法更親近 成為超人成熟的人
9- 胡塞爾 從最基本事物也就是存在於生活中的 [ 我 ] 出發 主張忘掉世間價值關或學問等所有一切 直接面對你所見所思考之物 ( 生存現實 ) 這就是現象學
由於 A 康德認為 [ 正確 ] 只存在理想界不在現實 胡認為掌握 [ 現象界 ] 才是正確
B 尼采認為真理是 [ 強壯 ] 非正確 胡較中立
所以現象學沒有讓既有價值觀居於優勢 而是追究既有價值觀為什麼會產生 因此胡以多數的認識與價值觀為前題 批判其它認為什麼是 [ 正確 ] 的哲學家
10- 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 前半部講圖像理論 邏輯的問題 區分有意義命題的思考與現實 等於是符號邏輯學 後半部講世界觀與倫理觀 把世界限定在邏輯裡 他的世界內部也是不需要自我意志 因為沒有任為價值觀 有的只是相同的東西 倫理與死亡跟宗教都在世界之外 因為維認為哲學須建立有意義論證 要在邏輯
11- 斯賓諾沙 人要幸福活著 與其信仰或自由的活 最重要的是要先了解幾何學的定理與自然法則 人的身先各有其要素的因果 我或是自由意志的存在是不許可的 因此所有要素要有其固有性 唯我論
乍看下覺得斯賓的方向是術學 不過也是 [ 幸福 ] 因此說與幾何學完全極端的想像力才更近他的思想
12- 海德格 存在與與時 以存在論角度 探討我們為何生為何死 探討存在等於是要停止神的思考 因此詢問日常生活 等於現像學與存在論的接軌 人可以同時說漂亮話以及討厭這個人 這種不矛盾兩面性就像哲學的非本真性與本真性 海認為非本真性正在日常生活這塊 也是人的常態 了解才能討論存在
13-*** 笛卡兒與培根都認為近代科學需區分 主體與客體 主體需掌握客體
因出身心二元論 思考與知識被放在優先 肉體其次 因此出人體機械論認為人的身體都是可替換的 沒有固有性
梅洛龐蒂批判它 他認為身體才是人呈現方式 意識才是被賦予給身體
14- 沙特 存在一開始就不是決定好的 是自己選擇 再來是有別人才有自己 他者與自己是既定的 自由要自己放責 自己的選擇伴隨責任決定與行動 因此才有被處以自由之刑 因為在冷戰後的年代 想抽離是不可能的 但沙特認為要與他者接處與外界同擔責任
15- 柏拉圖稱物體被後都有個本質存在為理型 透過感覺掌握的只是本質的影子
索緒爾的語言學把附加在事物名稱或理型抽了出來 他停止探討物質與精神何者為真 他提出兩者都要透過語言才能存在 因此語言是被賦予意義的東西 物體是具有意義的任意性東西 在任意性上語言又更重要 語言就像涵數一般介入表現物體的精神或意義
例如保時捷的價質不在於它 在於他中間的兩千萬定價為媒介
16- 李維果陀在社會文化方面的分析 存在主義認為男女性自由 婚姻只是阻礙 但結構主義把結婚視為體系 放在全世界
例如近親結婚為什麼是禁忌 通常是說遺傳不好等等
結構主義認為是要維持共同體的體系 人為了社會存續須阻止近親通婚 像是把某團體內部有價值的東西提供給外界來維持該團體存在 或是把自己親手拉大的孩子送給其它團體是贈與的極致
17- 傅柯 知識型 文藝復興時期 類似性強 語言與物沒有分離
古典主義時代 同一性與相似性 博物學 財產分析 一般文法
近代 人類 生物學 經濟學 文獻學
現代 歷史 精神分析 文化人類學 符號論
他認為性關係 不是插入就是被插 某一方擔任主動就需找到承認他主動性的存
18- 德希達 解構是他所造的 解構像是破壞性的創造 既不是想丟掉過去也不是要動搖現在 也不是隨便把新的代用的建構 是要朝向正義
19- 德勒茲 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証 - 反伊底帕斯 是一本生活模式指南
A 無須統一感或整體性 B 以繁殖並列分離為目標行動
C 肯定一切 D 對於第一手的現實產生欲望
E 用以作為思考分析工具 F 解 = 個人化 G 不被權力誘惑
歸納生存在現代的指南
20- 談論宗教 自我啟發 心靈的人比談哲學的人更有權威 說穿了都只是為了再確認 [ 我 ] 的同一性 就是對你說 just be yourself! 但想想不安跟煩惱怎麼那麼容易解決 就算暫時輕鬆 一定還存在內心深處 盡量與階級順序等畫界線 不被大眾媒體擺 不隨便輕信謠言 不盲目接受習慣 盡量分開擴散 注意每個事項 不滿足於簡單的相對化事物 不集中自我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