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 國史新論
1- 中國社會演變 :
西方 FEUDALISM 事先無計畫也沒有所謂制度的共同規律 只因北方蠻族入侵 羅馬崩潰 新法與政府沒產生 農民與小地主只有投靠較強者者 於是保護者與被保者成立各種契約 再擴大到國家皇帝城市教會 為由下而上
中國始於何時難考 據說夏商已有 但正式封建始自西周是沒問題 由武王周公兩次東征消滅殷統治權 再把自己宗室派往各地當諸侯 諸侯再分卿大夫 為由上而下 西方封建由統一政府崩潰開始 東方是加強統一政府的新制度
春秋時代 西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反因其滅亡結成一同盟 在名義上仍服從天子 實際上也保存封建文化 壓制游牧民族 但因其為貴族也只能做到維持封地國際聯盟 而平民學者反倒想回到只有一個共主 因此期望家天下 常在各國周游 造成秦漢以下中國一統
西方則有基督教會 有此家天下理想 因此有神聖羅馬帝國企圖恢復古羅馬 但與他們社會趨勢相違 終於在地域與家族上形成新王國 民主民權議會等
秦漢則中國據漢朝言有一千三百多個縣 一百多個郡 中央與地官官由政府選派 無世襲貴族 漢初雖有封建但七國亂後即平 封侯只有衣租食稅 封土的權力不經他們手
*** 工商在戰國已發達 但因中國忘不掉古代制約經濟與均產精神 漢對商人收稅很重 不許官員兼營商 武帝鹽鐵論 均輸平準 又限民名田 因此無資本主義 ***
武帝時進太學者 績優者補中央郎 其餘為地方吏 吏經考核察舉為郎 大體官長由郎轉出 慢慢到東漢 A 教育不普及 B 書籍流通不易 出現學業世襲政治即世襲 門第經三國亂 平民依附大族 成為私兵 因此政府存在建築於世族上不在於人民 西晉又曇花一現進入五胡亂華 門第因而分南北均更加壯大
南方學者講老莊 北方講經學 周禮為重大對象 府兵蘇綽即此專家 王莽時已根據周禮變法 北宋王安石也依此 周禮雖是戰國一不知名學者假託周公訂一東方理想國 保有周代封建史料 因此為變法大參考
魏晉門第與唐代藩鎮 一個造成社會不平等 一個造成政治不統一 但門第於亂世保存傳統文化 藩鎮也維持對外國防
經過五代十國 讀書人在宋代過一百年又恢復元氣 遂有王安石變法 訓民兵為職業兵 ( 保甲 ) 宋最大問題在養著一百多萬兵 自唐租庸調破壞 兩稅制使自由經濟臺頭 宋代長江流域較富多自耕農 北方多佃農 因此在南北情況不同下改革困難
隋唐開始的科舉 使政府與社會更加緊密 由公開考試選拔人才 因此不再有世襲與門第 科舉規定商人不能考 官不經商 官子弟須回到農村 因此出身農村的官又有防止商業發展的想法以及保護下層民眾最低水平生活的政治意識 從封建崩 門第滅 軍閥消 科舉使中國開始停止不前 此一不前的家最怕敵國外患
2- 中國傳統政治
據說漢代宰相府 不設門限與門鼓 表相府對社會開放 人人均可關白 相傳某宰相用的掌門叫宜祿 後代積習變稱人民到相府喊宜祿就可引進 出自 通典
唐代政令名義由皇帝發 叫敕 漢代宰相是首長制 唐是委員制 最高議事機關稱政事堂 要用皇帝名義發表的 事先由政事堂開會 送進皇官畫敕 再由中書門下章蓋 沒蓋者不算詔書
宋代再降低 唐代是皇帝有同意權 而宋代的宰相開意見當面呈請皇帝意旨再退下起草 因此皇帝多了事前的發言權 即奸如蔡京皇帝命令依然須蓋其印 但唐宋兩代宰相也要經中書核定皇上許可才由門下發 王安石要用一官 起草命令的人不同意 連換七八個也沒人肯 其實王變法失敗也在他獨裁上
明太祖除反孟子 更廢宰相 改為內閣大學士 內閣只是皇帝的私人辦公室 大學士是秘書 卻變內朝為外朝 但也沒完全獨裁 命令依然要經過內閣 因此說大學士為宰相 但若要說他是真的宰相 在法理上越權 張居正因此吃虧
清代閒置內閣 皇帝在南書房軍機處辦公 大學士無法進南書房無法知道軍國要務 皇帝命直接由南書房發 可直接到中央與地方 不像明至少還需經六部 ( 行政院 ) 清代也取消給事中的命令封駁權
西漢前 中國人腦裡只有禪讓與湯武革命 一個是你好你做 一個你不好我做 在戰國時的禪讓論在漢武帝後復活 連大儒劉向的兒子劉歆公開支持王莽 東漢後曹丕 司馬炎 劉裕到楊間都是這路線 李淵仍然 其實唐代得國頗正有革命味卻偏要用禪讓包裝
劉邦得天下 A 東方民反秦 B 戰國以來貴族落平民起 明太祖也是人民反蒙且蒙古少用漢人 其它王朝大體在內部改變 社會不安使權人與軍人機會 黃巾出曹操 黃巢出朱溫 李至成出滿族
御史太夫為漢的副宰相 有兩副官 一監查政府 御史丞 一監查皇室 御史中丞 因此皇室也該受監查 到唐代有臺諫之分 御史臺皇帝派來糾百官 諫官說天子 因此把副宰相之權的監查政府部份收回 諫官與宰相同見皇上 皇上有不好的即說 可使宰相不直接與皇上衝突 且他直言是本份不得罪 得罪宰相也可把它免職 被免職還可得個直言敢說美名
宋代連諫官也不由宰相派 也轉而糾舉宰相 因此沒人可評皇上
明代廢諫官獨留給事中 清代也廢給事中權力
史記說 申韓之學源於老莊 莊老主無為 申韓尚的法也本源無為
3- 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政治
中國廣土眾民 山區或偏遠地 交蓪不便 政府怎可民選 且中國傳統政府經過一年或三年一次科考 也是新陳代謝 官員也從民間來 皇位雖世襲也表此一政府的長治久安 經過時間的腐化 只要改個朝換個代 在舊有制度略修改即可再一次長治久安 故無西方革命
中國傳統的士 謀道不謀食 有種不出世的宗教精神 周公的詩書等舊約 論語如新約
中國對人文學問最重視 其它學問均屬末節 連天文都被陰陽家拿去政治化
4- 中國智識分子
戰國時已有儒墨富上傾性 莊老下傾性 一主優則仕 一主隱於市 西漢學者也是表儒家內道家 東漢則傾向下 三國士大夫更重下傾的社會大眾朋友 兩晉門第更個人門第主義 道家從漢的黃老變為莊老 黃老尚有政治性 ( 黃帝 ) 莊老為個人
西漢政治表現最好在地方行政與下級幹部 唐則是中央與上級 唐代在門第的耳濡目染下早已通世故 故西漢多賢良地方官 唐多大宰相與官僚
知識分子的缺點 兩漢的平民社會分子 對大一統正權有自卑感 是皇室與知識分子對抗 唐代是門第與科舉進士對抗 兩宋晚明是書院與科舉派對抗
5- 中國教育制度與教育思想
西周為貴族教育 戰國時齊國稷下先生七十人 秦博士七十人 因孔子的弟子數而定 漢初依然有博士官 到武帝把百家學說博士都廢 只留五經 專講詩書禮易春秋 秦始皇焚書以古非今 主法後王 荀子主張 武帝主法先王 孟子主張 因性惡論較似東方論調 因此後世稱孔孟棄荀
先秦是周公官學 孔子私學 六藝始周公傳孔子 論語當時列小學 五經時始立博士 到宋以後 改周孔為孔孟 四書凌駕五經 私學凌駕官學
6- 中國歷史上之考試制度
漢代選舉第一為賢良 無定期就候選人以政治大題目發問 是為賢良對策 第二為孝廉 武帝認為在該官區域沒有孝廉可舉表示他在混 因此孝廉遂定期選拔 第三為因應特殊情況 如通西域 在人滿為患時賢良便少徵求
太學在武帝時設 受國家教育 畢業轉入地方 在憑其考績得到為郎機會
九品官人法與漢代不同處 第一漢代選拔權力於郡國長官 九品為中央官 ( 此因亂時人才流亡於中央附近 ) 第二漢代只選沒當官的 九品不管都列入 ( 因用人無標準或任用親私可以中正重新評價再錄用 )
但此為亂世權宜 西晉後即出現弊端 第一 使人才均集中中央奔走失去在地方行政的實務精神 第二 九品不管有當沒當都登 使一些菜鳥沒有行政經驗也登高位不願腳踏實地 第三 漢代有考績制度 九品則全憑該冊使人追求虛名
唐代科舉兩科 進士考詩賦 明經考經義 ( 帖經為挖空格填空 墨義是經文上下句或注疏出題 ) 應該說明經像孝廉 鼓勵成份多 進士像賢良 求真才 因此崇進士輕明經使人才都去跑詩賦聲韻
因為漢代有地方實績 而唐則專憑考試 但唐初有門第教育還好 漸漸瓦解平民起後 一無政事經驗二無品德根基 ( 門第有家庭禮教 )
特別的是唐有公卷 考生可以但作品拜見中央官長 類似有面試的機會
通榜則是官長如確知有傑出人應考 可先為讚譽
宋代公卷已無 又有糊名法杜絕請托 而王安石變法又主廢詩賦考經義 ( 著有三經正義 ) 他認為考試要考大義不考文學 但文學高低易分 解經內容難斷高下 而新黨時則人人言經 舊黨上台人人言史 ( 司馬光 )
南宋朱熹說要定中原須罷考科舉三十年 但後世卻專以他的四書集注來考試 跟王安石沒啥差別 但王安石把自己學說拿來考試遭人非議 朱子是一私學 元明崇敬先儒 宰相頒布的不可比
明清兩代則重經義 ( 朱子 ) 說過錄取標準難定 因此四書經義中演出八股文 類似唐之律詩 文字有格律乃見技巧 也是一種不得已 雖說八股害人 但也要知道歷史背景有其妥協 追源當可追到王安石 但王安石用經義取人其意本良
7- 中國歷史人物
24 史稱正史最難讀 只見人不易見事 尚書是股代紀事本末體 到宋袁樞才又有 進一步才讀編年 再讀正史
亂世出英雄 ? 因為沒出英雄怎會變回治世 ? 治世不須英雄也能安定
讀左傳 春秋歷史 孔子沒啥地位 論語中稱讚的管眾子產在左傳都很有名 雖有大小國分 子產未必不如管仲 孔子卻沒啥表現 左傳根本沒有顏淵
但孔顏的影響勝過管眾 因此管仲是一時代人物 孔子為一歷史人物
耶穌說他會復活 事實上他活在十幾億信徒心中
要知周公怎有此事業 事業背後還有他這個人 孔子也想像周公但外在條件不夠 在後人來看 正因周公事業我們講他事業 孔子沒事業我們可以專心看他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