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南無阿彌陀佛!這首偈句,出自於善導大師《法事讚》;是善導大師,解釋阿彌陀經的偈句,這首偈句非常著名,流傳普遍,令人歡喜;今不揣庸愚,作一稍詳的注釋,以餉有緣,專念彌陀,同生佛國。
這篇注解,是來勸人專修念佛的;所以不能理解這篇注解的義理,並沒有多大關係,能相續念佛就好了!如果說雖然懂得道理,卻不專修念佛,那就真的不好了。所以已經專修念佛的佛願行者,念佛的餘暇,不妨閱讀斯篇;能懂,也南無阿彌陀佛!不能懂,也南無阿彌陀佛!不必要在心中,作過多的盤算。而如果是,還沒有發願,專修念佛往生淨土的;那就很有必要,來閱讀這篇注解了,也很有必要,在心中多盤算一下了。好!下面正釋其文:
極樂無為涅槃界
「極樂」者,彌陀清淨佛國的特別稱號,經中又名「安樂」,又號「安養」;此是阿彌陀如來,為我們苦惱的凡夫,超發四十八大願,而所成就的報佛淨土。
阿彌陀經云:「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也就是說彌陀淨土,之所以稱為「極樂」,乃是因為彌陀佛國的眾生,沒有一切身體上的濁亂痛苦,也沒有一切心靈上的逼迫憂惱;而但是享有身體上的清淨快樂,及心靈上的清淨喜悅。
由於專修念佛,往生淨土的眾生,能夠永恆享受淨土,無量無邊的清淨喜樂,所以彌陀佛國名為「極樂」。
又念佛往生的極樂聖眾,所受的快樂,是絕對的,是超越對待的;
比如說暫時離開地獄,投胎作人,是快樂的;但是在母胎十個月中,又要經歷許多複雜痛苦的變化,還有被墮胎肢解的危險;而稱念佛名往生淨土,則不但長離地獄,亦且永捨六道;悉從彌陀清淨正覺蓮華,圓滿成就莊嚴的清淨佛身;沒有微塵點許之生苦,但有得真金身之極喜,所以彌陀淨土名為極樂。
又年輕力壯,思維活躍,是快樂的;但是二三十年過後,身體就會衰老,各部分器官都會衰退,行走、視力、思維都大不如以前,這就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老苦。但是如果發願,專稱佛名,往生淨土;則在淨土,即可獲得,極喜金剛身,青春常住,永無衰變;沒有微塵點許之老苦,但有長生不老之極喜,所以彌陀淨土名為極樂。
又身體健康,沒有病痛,是快樂的;可一旦上了年紀,總會有種種疾病,讓人苦惱。如果念佛發願往生佛國,則在淨土,即可成就,金剛堅固真身,永無疾病;沒有微塵點許之病苦,但受健康永久之極喜,所以彌陀淨土名為極樂。
又生命健在,長命百歲,是快樂的;但是身體總會壞死,親人終將離別,令人痛苦萬分。如果發願專稱佛名,往生極樂,則在佛國,即可獲得無量壽命,永離死亡;沒有微塵點許之死苦,但得福壽永常之極喜,所以彌陀淨土名為極樂。
其他種種,都可以類而推之,就不一一舉述。
「無為」、「涅槃」,都是對極樂世界的形容。
「無為」就是形容極樂世界,沒有種種煩惱,沒有貪嗔癡的造業行為;而是清淨自在,有著不可思議法性真常喜樂的。
「涅槃」,就是滅度、安樂的意思;滅就是消滅一切無明煩惱,獲得圓滿智慧功德;度就是超越一切生死苦惱,獲得寂靜永恒的無量壽命。這是形容,念佛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能成就無量的智慧,和無量的壽命。
整句的法義為,極樂世界,是念佛往生的四十八願,所成就的究竟清淨,究竟安樂,真常永恒,功德圓滿的佛智無為涅槃境界,唯有專修念佛眾生,才能往生的報佛淨土。
隨緣雜善恐難生
隨緣者,就是隨眾生種種的根性,和不同的愛好;因為眾生很驕慢,不能馬上,歸入稱名,專心念佛,直乘佛願,往生佛國,速成佛道;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了讓眾生,都能歸依阿彌陀佛,專念彌陀,往生淨土;慈悲隨順著,五濁眾生的根性和機緣,方便演說了八萬四千法門;而一一隨緣的方便法門,都是要來歸入稱名念佛一乘真實涅槃門的。所以善導大師《觀經楷定疏》玄義分就說:「雖無一實之機,等有五乘之用」。
雜善者,念佛以外的種種修行,都統稱為雜善;這是因為稱名念佛,是彌陀本願行,是彌陀為眾生選定的,是往生淨土的正因正行,是純粹無雜的;而其他如參禪、持咒、止觀、誦經、觀想等等修行,雖然很好,但都不是彌陀本願行,是彌陀為眾生選捨的,不是往生淨土的正因正行,是雜而不純的。
又稱念彌陀,是佛隨自意真實所說,所以是正行;其他修行,是佛隨他意方便所說,所以名雜善。
又稱念彌陀,是諸法之王,所以為正行;其他修行,乃法王子民,所以名雜善。
亦稱念彌陀,是功德大寶海,故名正行;其他修行,乃德海之一滴,故名雜善。
廣說無量,恐繁不舉。
「恐難生」者,這隨緣方便所說的雜善,恐怕是難於往生,極樂無為涅槃界的。
因為極樂淨土,是念佛往生的六八本願,所成就的報佛淨土,只有信順佛願,專修念佛的眾生,才可以直接到達的;而既然都不順從彌陀願心,不專念彌陀佛名,心都遠離違背了彌陀的大悲願心,那怎麼能往生彌陀清淨的圓滿報土呢?
這就好像,要升天,卻又不坐飛機;要度海,卻又不乘輪船。
而任何眾生,欲度過生死大海,超升極樂佛國,是一定要乘托,彌陀本願名號的大悲願力的。所以祖師云:「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
這是從極樂淨土的特性上來說,念佛最殊勝,與極樂世界相應,直接得以往生;而雜善不最勝,與極樂世界有距離,是難於往生的。
而若從五濁惡世,末法時代眾生的根性而言,諸行雜善難修,五濁眾生不相應,所以難往生;稱名念佛易行,生死凡夫最相應,所以即得生。
舉凡參禪止觀、誦經持咒,須要達到禪定境界,及達到內心清淨的散善境界,方可相應其功德法體;然今五濁惡世,末法眾生,善根淺薄,業障深重,散善之心尚難成就,何況世出世間禪定,更非其可企目者也。
而濁末之世,生死凡夫,幸有佛願,可以投靠,幸有念佛,可以依賴,幸有極樂,可以往生,是故經云:「末法眾生,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所以蓮池大師,捨禪宗歸淨土,專修念佛,已見往生;藕益大師,捨止觀歸凈土,專念彌陀,已見往生;乃至近代印光大師,捨禪律密正歸凈土,老實念佛,已見往生。
稱名念佛,正是彌陀本願,為救度任何修行皆不能成,而為十方諸佛、他方世界,之所擯棄的我等眾生,所成就的佛願不思議妙行;縱使無有禪定,心意散動,識劇猿猴,亦難止淨,若能一心依賴彌陀名號,專心念佛,則乘佛願力,無不往生;任何時代,任何眾生,無一遺漏,皆得生也!
譬如意欲度過,波濤澎湃、巨浪洶湧的大海,更非己力所能為,亦非扁舟小船所能度,若非阿彌陀佛願力無窮的金剛巨船,則業波澎湃、惡浪洶湧的生死大海,其何能直過而無礙也乎!只因彌陀廣大無礙悲願力故,致使信願稱名,優入淨土而從容不迫,乃令專修念佛,橫超惡趣而度越生死者也。應知!
故使如來選要法
因為以上兩種原因:
第一:極樂無為涅槃界,是唯有專修念佛,才能直接到達的,圓滿高妙報佛淨土;而諸行雜善,只能到達隔曆不融的邊地化城,而不能直接到達,高妙圓融的清淨報土。
第二:稱名念佛,極善最上,易修易行;定善不成就,稱名即得生;散善不成就,念佛遂往生;無選善惡種類,不簡修行高下;五濁惡世,末法眾生,最相應兮,極相契也;祖師千古定判:百人專修,百人往生;千人專修,千人往生;萬不漏一!豈不快哉!
諸行雜善,不最上非極善,難修難行,定善不成就,不得往生;散善不成就,不得往生;有選善惡,簡別高下;五濁惡世,末法眾生,根機陋劣,不能相應。祖師千古定判:雜行雜修,百中難得一二往生,千中難得五三往生;又判云:千中無一!豈不哀哉!
所以釋迦如來,慈悲選定,特地拈出,第一希有,極善最上的稱名念佛弘願妙法;廣施五濁凡愚,俾令一心稱名,直乘佛願,高登佛國。
「要法」者,即是最要、極要、心要,此乃形容稱名念佛,是釋迦如來最極心要,是至極最要的無上法門。
教念彌陀專復專
「教念彌陀」者,釋迦牟尼佛教導五濁眾生,應當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佛弟子者,應當謹遵佛教;「專復專」者,稱念彌陀,專而復專也;此乃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叮嚀再三,唯恐五濁眾生,不歸專修,移心雜善,難得往生;故言:末法眾生,欲決定往生,但當專念彌陀名,則往生淨土,千足萬足,無不足矣!莫必移心難得往生之雜善,應當常修決定往生之正行矣!
又「專復專」,初重之「專」,勸捨雜行,選歸正行;後重之「專」,勸導傍於助業,專稱正定業之彌陀名號矣! 兩重之專,導歸專念,是故祖師最後結云:「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八萬法門,六字全收;百千義理,稱名盡含。不識字有何妨,但念彌陀已足!不解義有何妨,老實念佛已滿!是故應當常稱佛名,自然必定超昇佛國。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