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邦復智慧之旅心得

  • Share this:

朱邦復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一位偉大的倉頡輸入法發明家,不但開創中文電子書,更是著作豐富的作家。他的作品範圍涵蓋很廣。 < 智慧之旅 > 是以自傳形式,詳述對智慧的認知,並採用戲劇的手法,將印象中的情景轉化為對話。如果事件的因果攸關智慧,則對事理略作分析,讀者可以從字裏行間領悟到人生真諦。本書內容以時序為引,共分四部,每部十二章,每章各有一主題。

朱邦復從三十七歲起,立下志願終身要獻身中華文化,多年來一直沒有懈怠過。不過當他看到當今社會上的青少年,幾乎只見圖形、不明文字,相當於「只知物質、未悉精神」,讓中華文字蒙上陰影,文化難以發揚!所以他在中文資訊之外,全力發展「圖文」系統。唯一目的,就是要將中華文化的精華,幻化為動畫,在潛移默化當中導入正途。朱邦復認為這是一個資訊的時代,也是一個文化的時代。現在有些人把資訊當作主體,而不了解文化,有些人只懂文化而不知運用現代科技。他所做的事,就是將文化與電腦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結合在一起,藉由電腦高科技,讓世人重新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朱邦復認為中文漢字是中國人思想的結晶,結合先人的智慧,我們一般人用文字、寫文字,卻不知道漢字裡面就跟人體一樣有基因。因為文字學會了以後才能有思維、才能經世濟民。然而,中國人的西化卻只是重視物質而摒除精神,不但將中國聖賢書棄之如敝履,將西方新科技奉為圭臬,更成了不深究文字、不了解是非的化外之人,造成的結果是不明事理、不辨是非。

朱邦復在 < 智慧之旅 > 書中提到『所謂的生涯規劃,只是人類將本身和環境做最極致的搭配,環境不時無刻的變動著,成功的人總盡量調整自己和時代相配合。』所謂的強者創造時代,只是成功者和時代做完美搭配的結果而已。黑格爾對世界的解釋恰好可以為此做註解,他說:『世界就像是一片洪流,沒有永遠一樣的狀況,這種情形和人一樣,強者創造時代,但是強者並不能擁有永遠的時代,每個人都會一直在變,就像這個環境也一直在變一樣。』人要學習去適應,那就是對生涯做最好的規劃。時間就像是一顆汽球,我們無法把它變長,不過卻可以把它吹大。有一句話說,時間不會成就偉人,時間只會使人變老。適當的時間規劃非常的重要!一個人的生涯之中不能有更多的時間,不過能夠將自己的時間,充份的利用,是相當不容易的。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一個人的生涯,無疑的要在許許多多不同的環境之下讓自己適應,讓自己能在周圍之中生存,同時,做好自己的性向選擇,自己在什麼環境中,才能發揮自己最好的實力,和情緒的管理有極大的關係。做好萬全的計畫,必須要經過相當的經驗,才能發揮自己最好的生涯抉擇規劃。理想,對於一個人來說,扮演著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有理想才會有希望,一個人在他的一生之中難免會有許許多多的理想。實現理想和生涯的規劃,就像是鎖和鑰匙,找對鑰匙才能開啟理想的大門。

朱邦復在『智慧之旅』書中,透露了一段他和中共軍方交流時得到的驚人機密,就是中共的軍事研究機關『四炮』由於迷上特異功能,曾組織了一個特異功能部隊祕密練功,一年多來每天不間斷練功,希望能夠抵擋敵人飛彈,不過功沒練成,有人卻不幸賠上性命!朱邦復認為中共軍方這種怪力亂神現象和清末迷信義和團根本沒有差別。中國人自古以來,比任何民族需要宗教或宗教式的信念,最簡單最迫切的理由就是人有了信仰就會變得勇敢,只要人民不怕死,共產黨就還可以繼續橫行!

對於科技和文化,朱邦復也另有一番見解。朱邦復表示,科技就是供需。在外國人的科技基礎下,中國人的科技只是不斷替人寫程式。擁抱科技的人沒有文化,科技本身沒有文化。擁抱技能的人,如事務技能、管理技能的人,也都沒有文化。工具永遠只有供需的問題,沒有永續傳承的文化。

朱邦復認為,未來的世界是一個快速變動的時代,許多的事物都在變。不再有經典之作,因為許多的事物都稍縱即逝。創新文化取代了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凡事求新求變。文化不是風花雪月、文化不是知書達禮、文化不是倫理道德。文化是一種共識!科技沒有不朽的作品,藝術卻有。科技的載台,是短暫的,是暫時性的。有長時間的載台,才會有流傳的可能性,才可以進入文化的殿堂。所以建築師的成就,在文化的觀點上,遠大於節目的製作人。廣播及電視中所傳遞的文化,是快速而短暫的,一晃即過。網路上的文化,如同報章的文化一樣,短暫的,無法流傳的。因為文化的啟示,有人得到了人生的真如認知。飲食是文化,歌舞是文化,音樂、藝術、文學沒有一樣不是文化!可是這些通通都只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只是人們生活中的裝飾點綴,卻未必就是人生真如的認知呢?以人性來說,人原具好奇的天賦,但是基於生存的壓力、實際環境的利害衝突,絕大多數人都遠在開始踏出第一步之前,就已經被埋葬在桎梏中,喪失了應有的機會。

『智慧之旅』書中序文裡提到,人生有五道關卡,大多數人都不能通過這些關卡,因為私心漸漸迷失了自己,體驗不到真正的快樂,只有過關的之人才能走上人生的康莊大道。災關若未應驗,或者因為社會、親人的百般呵護,將各種災難以人為意志化除,那麼這個人的成長已經和現實脫節,等到身心成熟之後,再也不可能體認驚心動魄的慄悚。青年時期的「情關」,兩性間的自然誘因,導引個體趨向無可避免的落點。美滿的婚姻固是人生理想的終站,問題在於人人顧己,又有幾對無怨的佳偶?錢財本為無主之物,朝三暮四,得失不過轉瞬之間。錢少保證安全,錢多卻又危險。等到走到綱索中央,進退不得,求財者往往是人被錢財困住,不能自主。人到「權關」時,已經到了壯年,雄心勃勃,只知天上有天,卻不顧人下有人。但大權到手,便自以為萬事由心,為所欲為。不幸權勢人人覬覦,易攻而難守,人生頓成修羅戰場。最後一關為「貪關」,人所得愈多,愈是難捨。尤其到了黃昏夕陽之際,餘日無幾,抓之唯恐不緊,一方面要防人之圖己,一方面又駭大限之到臨,七情六慾,各味俱陳。

證嚴法師常說 :「做就對了」。人來到這個世間,有什麼是可以獲得的?有什麼是可以恆久的?也許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個是真的,那就是「無常」,在無常之前,人是無能為力的,無常也是人間最大的遺憾。尋尋覓覓,苦苦算計,就算得到了又怎麼樣?數十年後,依然不過只是黃土一坯。真理可曾真的存在?在追求真理的這些年後,回首當年,所謂的真理不過是個人價值觀可以接受的部分而已。於是,每一個人都有了自己所認定、擁護的真理,而這些真理之間的挑戰與選擇,總是不斷的一次又一次引發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引發戰爭、帶來毀滅。

在社會上,經過了長時期的洗腦,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思想價值都受到影響,很可能這個改變中的社會正邁向大同的康莊大道,也有可能是被一種不可抗拒的時代風潮驅使著而趨向毀滅。人若果真具有智慧,就不能不反省檢討,以便對自己、對社會作一個交代。從時空流程的角度來看,這一切又因果爽然,毫釐不差!也許有人會認為一個已知時空流程的人,生活頓失新鮮,活著必是興味索然。事實上並不盡然,就以一本好小說、一部好電影為例,每看一遍,就有一番嶄新的認識,雖十次百次而不厭煩。小說比電影更耐看,因為電影受到現覺藝術的條件限制,象徵的想像空間太小。理論性的書籍更是不可思議,雖千遍萬遍,永遠都有挖之不盡的寶藏。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