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名現象 學生時的70分,職場上的100分

  • Share this:

本文章摘自: 商業 周 刊第 909 期

在 10 倍速競爭的時代,「第 1 名」,是許多父母對子女的期盼、也是許多人的目標。然而, 1989 年,大 陸小學 老師周武提出的「第 10 名現象」研究,卻顛覆了舊思維:第 10 名之流的中庸學生,獲得的關愛眼神不多,但壓抑也最少,在人生賽局中,反而容易成為冠軍。當然,置身在耀眼的白小鴨之中,黑小鴨顯得黯然失色,然而,黑小鴨有「黑」的本色與活力,何不讓想法轉個彎,脫離「白」的隊伍、評價與迷思,走出黑 小鴨變黑 天鵝的尊容與自信。

今年是愛因斯坦發表影響全世界的「相對論」一百週年。這位近百年最偉大的科學家,在大學畢業後,當時還沒成名的他曾經回母校找老師,但他老師根本不認得他,還以為,愛因斯坦是一個想 借錢而謊稱 是他學生的小混混。 後來很多人在討論,愛因斯坦可能是小時了了,但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反問:「是愛因斯坦沒有什麼了不起、沒有才華嗎?還是學校的考試,沒有把他的才華考出來?」李遠哲說,愛因斯坦如果拿到考卷,看到第一個問題沒有道理,會好好地分析問題,而沒有回答。結果,拿回考試成績,可能只有二十分;但如果坐下來跟他好好探討一些問題,那可真是了不起。學校成績,顯然看不出,誰能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2590772197/pc_textbottom', [1, 1], 'div-gpt-ad-1639353180888-0').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39353180888-0'); });

第十名左右的小學生,有著難以預想的潛能和創造力,讓他們未來在事業上嶄露頭角,出人頭地。 這裡所指的第十名,並非剛剛好第十名的學生,而是指成績中庸的學生。根據周武解釋,這個群體的共同特徵是:他們受老師和父母的關注不那麼多,學習的自主性更強、興趣更廣泛。 至於名列前茅的學生因為得到父母、師長過分關注,過分強化學科成績,反而 扼抑了 潛能和學習自主性。

在知識經濟時代裡面,很多重複操作的工作都已經被機器人取代了。留給人類做的事情,往往是變化多端或是令人驚訝的事情,這需要擁有能夠適應變化的智慧。

分析學習力,可以進一步探討人類的學習動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系教授 Carol Dweck 分析,學習動機來自兩種目標:學習目標( learning goal )和表現目標 (performance goal) 。

「學習目標」指的是,打從心裡想要讓自己變得更棒,事情做得更好而產生學習動機 ;

「表現目標」則是指,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厲害,避免別人覺得自己沒用而學習。

屬於「學習目標導向」的人,對自己有興趣的事物充滿學習興趣,他們會選擇有挑戰性的工作,並且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屬於「表現目標導向」的人,則很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會努力求得好成績。但是這種人如果遇到自己做不來的事,就會拚命逃避,以免因為失敗,被人家瞧不起。

有目標的人,才能管理信心:

過去成績很好的同學,因為對成績的得失心太重、壓力太大,反而沒有機會去發展人際關係。學習的態度,是求學的基本。

父母不該是培養第一名的孩子,而是培養孩子成為學習目標導向的人,這才是給孩子一輩子的禮物。

全力 拚 讀書,會產生排擠效應

「人生是長跑,不應該拚命讀書贏了上半場,下半場就沒了持續力。 」 專 研 資優教育的師大特殊教育系教授吳武典比喻, 第一名的學生如果為了維持第一,把所有的資源都拿來讀書,自然會排擠掉發展人際關係、領導力或是其他興趣的機會。 父母以為考第一名就等於能考上好學校,而考上好學校又等於未來能出人頭地,如果一再這樣畫上等號,忘了培養孩子成為有學習目標的人,可能留下遺憾。 學業能力只代表「今天」的成功,無法保證未來的成就。

激發孩子去「贏未來」:

分數不能代替經歷,文憑不能代替文化和智慧 ,「絕對不能以小看大,因為孩子成長過程中隨時隨地都有機會!」吳齊殷說,許多成功人物的成長經歷都說明,名次和人才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父母應該保護孩子智慧的火花,而不是拚命給壓力。 「考試爭第一,是投資現在,教育是要投資未來。」

吳武典認為,「第十名現象」的主要意義,是「觀念上的暮鼓晨鐘」 —— 即使不是名列前茅,成績中庸的學生還是有無窮潛力。尤其對於小學生來說,成績真的不能特別反映出什麼,孩子的未來路很長,變數是很大的。

正如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所說:「 他還在學習,你要他贏什麼?我們要讓他去贏未來!」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