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思想內容綱要解析

  • Share this:

壹、國父思想淵源:

1.中國傳統思想:(1)民族思想:<1>嚴定夷夏界限--乃民族思想之基本要求。<2>以仁為中心的王道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仁】為中心的王道文化。對於四夷,不威之以武力而感之以王道。<3>立國的民族精神--固有道德內容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2)民權思想:<1>公天下的政治思想--堯、舜的傳賢不傳子,乃公天下的表現,降至孔子,天下為公的政治思想,更為明顯具體。<2>民本的政治思想--書經上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孟子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3>考試、監察的政治制度--彈劾權與考試權皆為我國固有。  國父採外國之三權(行政、立法、司法)之外,再加上我國固有的考試權與監察權,建立一個【五權分立】的政府。

(3)民生思想:<1>養民、保民的經濟思想--孔子主張【既富且庶,足食足兵】,可說就是富國強兵的思想,也就是  蔣總統所說的【民生與國防合一】。<2>均無貧的思想--孔子云:【不患寡,而患不均】。<3>井田的土地制度--中國最早的土地制度,是周代的井田制度。其最大特點,既可做到平均,又可防止兼併。  國父的平均地權乃井田制度之遺意。

2.歐美學說事蹟:(1)民族思想:<1>民族自決--由美國總統威爾遜所提出的。<2>反帝思想:羅馬滅亡,民族國家有的演變為侵略的帝國主義,於是有壓迫與被壓迫民族之分。第一次大戰後,民族自決主張未被列強接受,於是各弱小民族乃逐漸醞釀出反帝思想。<3>獨立維新運動:15世紀後,歐美各國相繼獨立,成立民族國家;亞洲的日本、暹邏維新之成功,更激發  國父的革命思想。

(2)民權思想:<1>民治思想--主權在民,以民治民。洛克的【政府論】,創分權原則,盧梭的【民約論】,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說】。<2>立憲制度--歐洲立憲之精義,發於孟德斯鳩。  國父之五權憲法亦導源於孟德斯鳩的分權精義。<3>四大民權>直接民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乃美國、瑞士所先實行。地方自治>【地方自治者,國之礎石也】,  國父重視地方自治,實取資於歐美。

(3)民生思想:<1>土地與資本的公有--【土地公有】是美人亨利佐治所主張。【資本公有】係馬克斯所主張。  國父雖稱讚彼等之說,但解決土地與資本的問題的方法,則未接受其主張。<2>大實業國有--德之俾斯麥倡【國家社會主義】,主張國家一切大實業,如鐵路、電氣、水道等務,皆歸國有。

3.  國父獨創真理:(1)民族思想:<1>政治哲學與科學文明的合一--固有道德(八德)與固有智能(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並學習歐美長處(科學)。<2>恕道精神的擴大(濟弱扶傾)--不只要恢復民族地位,還要對世界負一個大責任-【濟弱扶傾】。此亦【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精神的發揚。

(2)民權思想:<1>革命民權--  國父批評盧梭之【天賦人權說】沒有歷史的事實根據,而提出【革命民權說】,認為民權是時勢和潮流所造就出來的。<2>權能區分--其理論是世界上學理中第一次大發明。主張【人民有權】、【政府有能】。<3>五權憲法--根據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和中國的考試與監察兩權,創為【五權憲法】。<4>均權制度--主張【權之分配,不當以中央或地方為對象,而當以權之性質為對象。】<5>真平等說--倡導【以服務為中心的平等精義】。

(3)民生思想:<1>民生為歷史的中心--民生問題即生存問題,故民生為社會進化之重心,社會進化又為歷史的重心,歸結到歷史的重心是民生,而非物質。<2>平均地權與節制資本--  國父對土地與資本兩問題,固受亨、馬二氏之影響,但解決問題之辦法,乃  國父根據中國社會實際情形,参綜社會諸家學說所獨創的。

貳、  國父重要著述:【待續】

1.民權初步:

2.孫文學說:

3.軍人精神教育:

4.實業計畫:

5.建國大綱:

6.三民主義:

叁、  國父思想的內容:

1.中心思想:

2.哲學思想:

3.實踐方案: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