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各器官與經絡息息相關

  • Share this:

全身各器官與經絡息息相關

身體各部位的疾病,通常不是只有一條經絡異常所造成。以 EMAS 的分析系統為例,便有所謂的單經絡辨證,與多經絡辨證。單經絡辨證只注重在單一經絡對整體身體的影響,臨床上很少有病例是只有單一經絡異常的。多經絡辨證是臨床上的常態,也就是說多數的疾病是多個異常經絡交叉運作所造成的。

多經絡辨證,在臨床上極有意義。通常一個器官的病,必須平衡多個經絡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而臨床上,面部,頭部的器官由於通過的經絡非常多,因此相對之下非常難以治療。黃帝內經關於多經絡辨症的描述很多,各器官異常與多個經絡的交互影響舉例如下:

1. 與咽喉有聯繫的經絡:

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腎經,肝經,任脈。因此,咽喉相關的疾病,例如甲狀腺炎,甲狀腺癌治療起來是相對複雜的。

2. 與耳朵有聯繫的經絡:

小腸經,三焦經,膽經,胃經。手陽明絡脈,入耳合於宗脈者,宗脈之所聚。臨床上,耳聾,耳鳴這類的疾病,也是相對之下較難治癒的。

3. 與嘴唇有聯繫的經絡:

大腸經,胃經,肝經,任脈。要治療嘴唇相關的疾病,例如唇癌,主要必須從這平衡這四條經絡下手。

4. 與舌有聯繫的經絡:

脾經,腎經,肝經,心經之別絡「繫舌本」。臨床上,要治療舌癌以及相關舌頭的疾病,必須從平衡這些經絡下手。

5. 與目有聯繫的經絡 :

心經,肝經,足陽明經別「還繫目系」,足少陽經別「繫目系」,足少陰絡脈「屬目系」。臨床上,眼睛的問題並無法單純透過治療眼睛而達到目的,必須平衡諸多經絡才能達到目標。

6. 入腦的經脈:

足太陽(巔)、督脈(風府)、陽蹻(風池)。臨床上,腦部的疾病主要就是膀胱經以及督脈,這是比較明確的。

在臨床上,不是單純地只有眼睛,耳朵這類的疾病,事實上疾病的發生是廣泛且變化多端的。一個經絡的治療師必須熟悉單經絡的病症,以及多經絡的交叉影響,便能在治療上有許多新的體會與啟發,治起病來就會有許多異想不到的效果。身為病患,不能只是一味要求醫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站在整體治療的立場來看待疾病。

臟腑理論與經絡的關係

經絡是體內氣血運行的通道,因此體內的臟腑有了異常,經絡也會異常,這一切都是相互影響的。在許多中醫的書籍裡面,很容易把經絡與臟腑的解釋混淆在一起。

例如以肝經為例,黃帝內經對於肝經異常的症狀描述是腰痛,胸滿,少腹痛,疝氣,頭頂痛,咽乾,嘔逆,遺尿,小便不利,精神失常等。但是中醫基礎理論裡論述肝的功能是主藏血與疏泄,開竅於眼睛,主筋。就字面上看來,肝經與肝似乎不是一個完全相同的概念,因此,經絡與臟腑的關係我們必須清楚地了解。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中醫的臟腑與西醫的器官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例如,中醫的肝所運作的功能遠遠大於西方醫學所能理解的肝臟。中醫的經絡與相關的臟腑是有聯繫與相互輔助的,但是在許多方面它們的功能卻不太一樣。

我們以肝經為例,肝經從人體的大腳趾走入腿的內側,進入陰器,上行至胃肝膽,散布於脅肋,進入喉嚨,連接眼睛至頭的癲頂。分支則注於肺。因此,肝經異常的病人,至少在巡行部位會有疼痛的現象,大腳趾痛,大小腿內側痛,陰部痛,腹痛,脅肋痛,胸痛,喉嚨痛,眼痛,頭癲頂痛。這麼多部位的疼痛,都有可能是肝經異常所造成。

肝經異常所影響的臟腑,除了肝之外,還有胃,膽,肺,不是只有影響肝這個臟腑而已。許多良導絡的使用者在看到肝經異常時,便認為病患的肝 ( 實質器官 ) 有問題,這是完全不成立的。

肝經異常的人,可能會有巡行部位的疼痛或是實質器官病變 ( 例如睪丸 ) ,由於肝經影響到「胃」與「膽」腑,因此可能會有消化系統的問題,肝經分支巡行至肺,因此可能會咳嗽。而肝臟是不一定會有異常的。

論及肝臟,在中醫基礎理論裡面它的功能是主疏泄與藏血,這是肝臟獨特的功能,是肝經所沒有的。但是肝臟透過肝經的協助達到主疏泄與藏血的功能,這是可以確定的。由於肝經上達於眼睛,因此肝開竅於眼睛,就非常容易解釋了。肝臟異常的時候,會影響到脾胃 ( 肝氣犯胃 ) ,影響到肺 ( 肝火犯肺 ) ,也是透過肝經的巡行來達到相互影響的結果。

以上的論述,只是一個舉例,十二經絡與臟腑詳細的相互影響,我們留待更多的文章來做詳細論述。中醫論述每一個臟腑,各自擁有著獨特的功能,透過其所屬的經絡,達到相互運作的目標。一個臟腑有了問題,會影響到其所屬的經絡,經絡交織在人體內,與其他經絡與臟腑相互影響之後,便造成各種疾病的可能性,事實上這裡面的複雜性是很高的。以現今的科技,如果沒有透過 EMAS 輔助,要真正了解經絡理論簡直是癡人說夢。

我們必須注意的是,有時候病是先侵入經絡,而後影響臟腑,通常這樣的病是外感居多。而有時候,是因為臟腑先有病,進而影響經絡,通常這是因為情志或是生活習慣所造成的。通常我會與病人互動,了解真正致病的原因, EMAS 檢測法只能看到經絡運行的結果,必須要透過中醫師推理出真正的原因,多數的時候還是需要一點經驗的。

透過 EMAS 找出異常經絡,推論可能病變的臟腑 ( 不是器官 ) ,配合病人主述的症狀,便可以將治療方向定位。這是 EMAS 輔助臟腑辨證的基本模式,也是我平常治病的規律。

傷寒論六經辨證與經絡的關係

傷寒雜病論是漢朝張仲景所撰寫的,起初的名子叫做「傷寒雜病論」,後人把它分為兩部書,一部叫做」傷寒論」,另一部叫做「金匱要略」。傷寒論裡面的論述完全依照所謂的「六經辨證」,六經辨證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辨證法。六經辨證法是中醫最原始的辨證法,可惜的是遠古流傳至今,反而不是當今的主流。由於六經辨證法治療效果非常好,因此在討論經絡治療時,六經辨證便不能被忽略。

所謂的六經,指的是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這六種病。後人認為,十二經絡也有六經,因此把十二經絡套入六經體系。例如太陽病就是膀胱經病,陽明病就是胃經病等等。這樣的討論從古至今就是爭論不斷。有些學者認為六經就是十二經絡。有些認為六經與十二經絡是不同的系統,不能混為一談。有些學者認為,六經指的就是腳的經絡,完全沒有傳到手。由於沒有人可以證明什麼是經絡,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會有結果的。

我們可以用演繹的方法要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以太陽經病為例,如果是單純的太陽病,與膀胱經的症狀極為類似,但是臨床上純正的太陽病不多,通常都會有合病的現象。例如太陽少陰合病,太陽少陽合病,合病的結果會造成多個經絡同時異常,用 EMAS 檢測反而不容易看出經絡與六經辨證的關係。

透過 EMAS 檢測,可以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例如,體內的寒氣增加時,就會造成陰經能量很強,陽經能量很弱的現象,這會直接反映在 EMAS 經絡圖形上。因此,透過這樣的指導,我就可以看出疾病是落在三陰經,還是三陽經,治起病來就快多了。

因為傷寒造成的經絡現象,通常可以透過調整經絡來達到改善病情的目的,如果能夠透過服用中草藥,就可謂標本兼治,根本治療了。臨床上,許多的多年頑疾,就是配合去除傷寒,調整經絡來解除的。如果病患的臟腑狀況單純,通常病患的多年疾病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