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名詞

  • Share this:

中醫學名詞

元氣:

指人體維持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與活動能力。元氣在胚胎時已經形成,藏於腎中,與命門有密切聯繫。

氣血:

指人體內的氣和血。“氣”的含義較廣,包括人體內能運行變化的精微物質,或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均泛稱爲“氣”,如水穀之氣、呼吸之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血,主要指血液,爲水穀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成。氣與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營養臟器組織,維持生命活動。

津液:

津和液的合稱。指人體中的液體,均爲飲食水穀的精微所化生。津隨衛氣而散佈,有濡潤肌肉.充養皮膚的作用。液隨精血而滋濡,有滑利關節、補益腦髓、灌濡孔竅等作用。亦指排出體外的廢液,如汁液、尿液等。

腎陽:

亦稱“真陽”,“元陽”,“命門之火”。指腎臟的陽氣。腎陽有溫養腑臟的作用,爲人體陽氣的根本。腎陽與腎陰相互依存,兩者結合,以維持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動。

腎陰:

亦稱“真陰”、“元陰”、“腎水”。指腎臟的陰精。腎陰有滋養臟腑的作用,爲人體陰液的根本。《景岳全書》稱:“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腎陰與腎陽相互依存,兩者給合,以維持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動。

舌苔:

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由脫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細菌、食物碎屑及滲出的白血細胞等組成。在正常情況下,由於咀嚼和吞咽動作,以及唾液、飲食的沖洗,經常不斷地清除掉舌表面的物質,僅表現爲薄白的一層舌苔。當患病時,進食少或只進軟食,使咀嚼和舌的動作減少,或唾液分泌減少,舌苔就變厚。常見的舌苔有白、黃、黑三種。祖國醫學認爲,舌苔是由胃氣所生,從舌苔的白和黃,可辨病之寒熱;從舌苔的薄和厚可辨病之重深淺;從舌苔的變化,可辨病之轉化。

表症:

外感病邪一般先侵襲體表的呼吸道,其出現的證候,稱爲“表證”。表證有表寒、表熱之分;表寒常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鼻塞流涕、咳嗽痰白、關節酸痛、苔白口不渴、脈浮緊等;表熱則見身熱不惡寒、咽痛口渴、咳嗽痰黃、脈浮數等。

實症:

指人體受外邪侵襲,或因痰火、瘀血、蟲積、食積、水濕等阻滯所引起的實性證候。與虛證相對而言。如面赤、氣粗、痰壅、喘滿、痞塊、癥結、腫脹、腹痛、拒按、便秘溲赤、舌苔厚膩、脈實大有力等。

熱症:

主要指人體感受溫邪、暑氣或寒邪化熱而引起的熱性證候。如身熱汗多、面赤煩燥、口渴喜冷飲、神昏譫語、便秘或泄瀉熱臭、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及脈洪、大、滑、數等。

虛症:

指人體因精氣不足而出現的正氣虛弱的證候。與實證相對而言。如面色不華、精神疲憊、氣短音低、自汗盜汗、頭暈眼花、心悸失眠、飲食減少,舌質淡胖或瘦癟、脈虛細無力等。

陰虛:

指精血或津液虧損的病理現象。因精血和津液都屬陰,故稱陰虛,多見於勞損久病或熱病之後而致陰液內耗的患者。由於陰虛不能制火,火熾則灼傷陰液而更虛,兩者常互相影響。陰虛主症爲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盜汗、顴紅、消瘦、舌紅少苔等。

虛火:

一般是指陰虛而導致火升的病理現象。陰虛有五臟之陰偏虛與精、血、津、液等虧損的不同情況。陰虛則陽氣相對的亢盛,易於導致虛火上升,故雖見火升徵象,實爲陰虛所引起。臨床表現爲咽喉乾痛、顴紅升火、心煩少寐、脈細數等。

陽虛:

指陽氣虛衰的病理現象。陽氣有溫暖肢體、臟腑的作用,如陽虛則機體功能減退,容易出現虛寒的徵象。常見的有衛陽虛、脾陽虛、腎陽虛等。陽虛主症爲畏寒肢冷、面色皚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脈沉微無力等。

氣虛:

一般多指中氣不足或元氣虛衰的病理現象。兩者既又聯繫,又有區別。如飲食失調.勞倦傷脾,每致中氣受傷,而見肢倦、乏力、神疲、食少等症。若素體虛弱,或耗傷腎精,每致元氣受損,而見頭暈、腰酸、氣短、氣促、小便頻數等症。在中氣不足或元氣虛弱的患者,往往影響其他臟器的功能活動。可出現各臟的氣虛證候。

腎虛:

指腎臟精氣虧損的病理現象。腎虧的原因,可由稟賦不足或腎精耗損太過所致。臨床表現多見精神倦怠、眩暈、耳鳴、腰酸、遺精,並可兼見咽乾、潮熱或肢冷、陽痿等症。由於腎精有滋養五臟的作用,故腎臟的精氣虧耗,不僅表現爲腎臟的病變,同時能影響其他臟器的病理變化,說明腎臟在人體生理活動與病理變化方面的重要性。

血虛:

指體內陰血虧損的病理現象。可由失血過多,或久病陰血虛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穀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由於氣與血有密切關係,故血虛每易引起氣虛,而氣虛不能化生血液,又爲形成血虛的一個因素。血虛主症爲面色萎黃、眩暈、心悸、失眠、脈虛細等。

脾虛:

指脾氣虛弱的病理現象。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脾虛則運化失常,並可出現營養障礙,水液失於布散而生濕釀痰,或發生失血等症。

胃火:

指胃熱熾盛化火的病理現象,若胃火熾盛,可沿足陽明胃經上炎,臨床表現爲牙齦腫痛、口臭、並可見嘈雜易饑、便秘等症。

肝火:

指肝火亢盛的病理現象。由於肝失疏泄,氣鬱化火或肝熱素盛所致。與情志激動過度也有一定關係。臨床表現多見目赤、易怒、頭痛、脅痛、口苦、吐血、咯血、脈弦數等症。

肝氣鬱結:

中醫名詞。肝有疏泄作用,喜舒暢而惡抑鬱。如肝失疏泄或清緒抑鬱不舒,均可引起肝氣鬱結。臨床表現多見脅痛、胸悶、脘脹、噯氣、婦女月經不調等症。

心腎不交:

指心與腎生理協調失常的病理現象。多由腎陰虧損,陰精不能上承,因而心火偏亢,失於下降所致。臨床表現爲失眠、多夢、虛煩、遺精等症。

命門火衰:

即指腎陽衰微的病理現象。腎陰和腎陽相互依存,故命火衰多由元氣虛弱或腎精耗傷所致。臨床上可見下元虛冷的證候,如精神萎頓、腰酸、肢冷、陽痿、滑精、小便清長或黎明泄瀉、水腫等症。

房勞:

指房事過度,耗傷精氣而導致疾病的一種因素或由此而形成的疾病。

清熱:

指清除邪熱或虛熱的各種治法。由外感溫邪引起的一般稱爲實熱。邪在氣分的宜用辛涼清熱;熱毒熾盛或夾濕的宜用苦寒清熱;熱盛傷津的宜用甘寒清熱;熱在營血的宜用涼血清熱法等。由陰虛而生的內熱,稱爲虛熱,宜用養陰以清熱。養陰有滋養肺陰、肝陰、腎陰和養血、滋液等多種方法,須根據具體情況配合應用。在熱病傷陰階段,也可參合養陰清熱法。另有氣虛而致的發熱,宜用甘溫補氣藥治療,不屬清熱範圍。

活血:

指流暢血行的一種治法。適用於血行不暢、經脈阻滯,如女子經行不暢、小腹疼痛;寒凝瘀阻、胸脅或肢節疼痛及外傷所致的瘀塊腫痛等症。常用藥物如桃仁、當歸、紅花、川芎、丹參等。

健脾:

指健運脾氣的一種治法。適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所致的脘腹脹滿、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常用方藥如參苓白術散、香砂六君子湯等。

寒症:

指人體因受寒邪侵襲或因陽氣不足而引起的寒性證候。如面色蒼白、畏寒肢冷、口不渴或渴喜熱飲、痰多白沫、腹痛喜溫按、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舌苔白潤等。寒邪侵襲者多見遲脈或緊脈,陽氣不足者則脈多沉微。

益氣:

指補益氣的一種治法。適用于內傷勞倦或病久虛羸,而見氣短懶言、面色皚白.神疲無力.肌肉消瘦等症。常用藥物如黨參.黃耆.白術.甘草等。

滋陰:

指滋養陰液的一種治法。適用于陰虛潮熱.盜汗.或熱盛傷津而見舌紅.口燥等症。常用藥物如沙參.玉竹.天冬.石斛.枸杞子等。

補血:

指補益陰血的一種治法。適用於血虛引起的面色蒼白、眩暈耳鳴、心悸失眠、婦女月經不調、脈象虛弱等症。常用藥物如熟地、當歸、白芍、首烏等。

經絡指經脈和絡脈。經脈如徑路,爲縱行的幹線;絡脈如網路,爲橫行的分支。經絡是內屬臟腑,外絡肢節,聯繫全身,運行氣血的通路。它們縱橫交叉,循行於人體內外,組成了一個有機聯繫的系統。壯陽指溫壯腎陽的一種治法。適用於命門火衰,精氣虛耗而見陽萎、滑精、小便頻數、腰膝酸冷、脈象沉微等症。常用藥物如鹿茸、狗腎、仙茅、鎖陽、韭菜子等。補腎指補益腎陰、腎陽的治療方法。腎陰虛表現爲形體消瘦、眩暈、腰酸、遺精、神疲、虛熱升火等症。常用藥物如龜板、熟地、鼈甲、黃柏、女貞子等。腎陽虛表現爲面色皚白、氣短氣促、頭暈、陽痿、便溏、肢冷、水腫等症。常用藥物如巴戟天、仙靈脾、肉桂、補骨脂、菟絲子等。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