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致病的病理對照

  • Share this:

《內經素問的舉痛論篇》說 ” 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 …… 驚則氣亂 …… 思則氣結 ” 。由此可知七情傷人首先造成身體氣的變化﹐然後因發各式各樣疾病的產生。

(1 ) 怒則氣上﹐是當遭到心情不順暢而發怒時﹐若只是暫時輕度的發怒,則有助於肝氣的疏泄條達。若過於憤怒時,則肝氣疏泄功能失常而成亢進狀態。肝氣生發太過,可以引起暈眩﹐肝不藏血使血隨氣逆而發生嘔血的現象。若肝氣橫逆則會傷害脾而飧泄(穀不消化而下瀉),侵犯胃則能引起嘔吐。所以內經說 ”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 ” ﹐又 ”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 。說明大發雷霆般的憤怒﹐有時會造成人意識的混亂而死亡﹐如《三國演義》中的周瑜被孔明 ” 三氣 ” 之下,大怒而死。

﹙ 2 )喜則氣緩:是指當喜悅的時候﹐緊張的氣分自然消失。喜悅的情緒一般而言對健康是有利的,但暴喜有時也可傷人。如《內經靈樞的本神篇》說 ” 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 。暴喜可導致心神渙散喪失,而出現狂笑不休的狀態。又《內經靈樞的癲狂篇》中有 ” 狂者 …… 喜笑而不發於外者,得知有所大喜 ” 的記載。這是因為忽然一時放縱的喜悅,超越了正常控制能力所引起。

(3) 悲憂則氣消:是指悲哀過度﹐會引起心肺鬱結,使人意志消沉。《內經靈樞的本神篇》說 ” 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 ,又《素問 . 舉痛論》說 ”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 。意思是說悲哀過度,會損傷心包絡,導致心氣上下不通,陽氣在內妄動,而熱氣積在肺中﹐所以氣自然消失。過分悲哀甚至可導致臟氣衰竭而喪失生命。如《內經靈樞的本神篇》說 ” 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 ” 。

﹙ 4 ﹚思則氣結:如《素問 . 舉痛論》說 :”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 。意思是說,過度的思考,會造成聚精會神的狀態,而使氣機鬱滯凝結。中醫認為 ” 思 ” 發于脾,而成於心,所以思慮過度不但耗傷心神,也會影響脾的功能。

﹙ 5 ﹚恐則氣下:是一種精神極度緊張所引起的膽怯的現象﹐中醫認為恐懼過度,會傷人的腎氣。所以《內經靈樞的本神篇》說 ;”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 ” 。中醫認為腎臟藏精﹐而腎主骨﹐因此恐懼使腎臟損傷﹐自然就產生精的損傷﹐骨酸痿厥。《內經素問的舉痛論篇》說 ” 恐則精卻,久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 。恐而傷腎,以致腎精不得上奉,當上者不上,而造成該下者不降﹐所以說氣下。

﹙ 6 ﹚驚則氣亂:突然遭受驚嚇﹐如突然聽的巨聲,或偶然看到怪物,或突遭險境。中醫認為,突遭驚嚇會使人心悸動盪,神志無所歸宿,心中不安等氣亂現象。突然而來的大驚可導致人體神志無法自主,而出現呆滯和木僵等的狀態。情志的過度反應會影響氣機升降出入的障礙。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