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人的第一條魚

  • Share this:

通常在心中還沒有書單的情況下,我會自故事團團長部落格的閱讀經驗中挑選書本,於是,這本幾個月前才借過的書,又被健忘的我給拖回家了。

星期天的早晨,外子因為嚴重過敏,在脾性及嗓門大開的早餐桌前,孩子乖巧地選著桌上的圖書,準備完成約定好的閱讀智慧存摺功課。一眼拉出這本書來,孩子興奮大叫:『這本我讀過了!』。上網預約、到書、取書,甚至一路自天母家精挑細選裝袋攜至淡水的我,都沒發覺,這本書曾是睡前殷殷說與孩子的床前書之一。

孩子貪懶的本性充份發揮。在我上樓打理樓面的片刻,他已經又『讀完』了全書,開始一筆一畫寫著作者、出版社、最喜歡的人物、想要對他說的話,並快速地在紙面上飛舞地畫著釣魚的圖。作者及出版社,在外子身子稍稍舒坦,短暫回復慈父的角色後,耐心地讀著沒有標上注音的文字給孩子聽。我在樓上,企圖消化著稍早因為有人找不到衛生紙而叫囂所承受的委屈,那個掛著兩串清涕,因激怒而面紅耳赤而口出無遮攔而不斷挑釁而讓人不得不遁逃的外子,不多久已經是個慈父,耐心地用他生疏的認識,為孩子解讀可能的疑問。

氣消了,我的,外子的。爭辯無益,記掛山中清靜,稍有聲調即可群山皆知。大清早,這個週末才回來的人家,高分貝的你非我是,已經混著蛙啼,流洩進眾家門戶的耳朵裡。稍後,我在為孩子複習國語時,正巧讀到『憐』與『鄰』的分別。憐從心出,鄰伴著耳,說著說著便想起了,這山中社區間的鄰里,恐怕無人不知我家經常上演的高分貝戲碼。也罷,出進都在車裡,點頭、微笑,你不問、我沒說,大家心照不宣,帶點距離的門戶關係,心中的標籤落個怎樣的評語,已經不要緊了。

回到『第一條魚』書上,孩子匆匆翻過書頁,快速地寫上最喜歡的人物是『爸爸』,想要對他說的話是『你怎麼不一起去釣魚呢?(在我的引導下,他又勉強地多了下面這一串文字)因為你會看到很漂亮的魚。』翻頁,他倒是畫上了爺爺與孫子釣魚的畫面。(我又說了:『你既然表示最喜歡的人是爸爸,為什麼圖畫中沒有爸爸呢?』)『唉呦!好啦!』接著三筆兩劃,在已經沒有空間的左邊,又多了爸爸躺在椅子上休息的圖樣。好似交差了,我心中清楚,身邊的孩子完全不懂這本書的意思,甚至,他不但沒有真正讀過,也將聽過的故事忘得一乾二淨。於是轉頭問孩子:『既然你已經都讀過了,那你可不可說給我聽聽呢?』

孩子小嘴開始認真地說著,自爺爺很高興地遇到孫子一家開始,按圖說故事,說的卻是一則完全不相干的情節。外子見我嘆息的模樣,聽明白孩子文不對題的呼嚨交差做法後,堅持要孩子將這個孩子最喜歡的『爸爸』改成『爺爺』。於是,孩子在權力的威脅下屈服了,我則要求他再將書本真正地重讀一遍,而不是看圖猜文字。這回認真了,孩子捧著書,以一個正常的小一的速度追隨文字的描述,這回,他真的看得比較懂了。

外子在我與孩子一來一往的交談中,漸漸地勾起了對這本繪本的興趣,遂拉著小兒開始唸起圖文中的故事。小兒偎在父親身邊,眼神專注聽著、看著,父子倆一搭一唱,批評餐廳內正在享用美食的饕客,不屑他們以最諷刺的角色,高分貝地批判他人的行為。大兒儘管已經又讀過那本繪本,仍然像磁鐵一般,被吸到外子身邊,也跟著一搭一唱起來。

『那個女生好壞喔!那個小孩好可憐!』這是小兒聽到釣到第一條魚的孫子,興高采烈地提著五彩繽紛的魚,正要驕傲地走在甲板上,身後傳來食客激烈的反應及喝斥聲時的反應。

『如果你是那個孫子,你會怎麼辦?』唸完書的外子續著問。

『不要理他們,自己決定就好!』大兒顯然讀到了孫子的心裡艱難的決定。

『都是你害的啦!都是你帶我來這邊!』外子誇張的表情,試圖演出孩子們可能會有的反應。『然後,把魚丟回給我,你會這樣做,對不對?』對於孩子向來『不是我的錯』的反應,外子以這種方式將對書中孫子反應的欣賞傳輸給孩子。

『才不會呢!自己可以決定自己想做什麼。』這是孩子的回應,我則想起,那個帶孫子去釣魚的爺爺,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接著又想起,那個讓孩子在第二次下的決定,終於被接受,被同意可以寫在智慧存摺中『我最喜歡的人物』中,用小手一筆一畫寫下的『爺爺』,真的是出自孩子自己心底真正的聲音嗎?

明天晨間,班上例行的說故事時間,這本書應會比原先我想講的『巫婆的掃把』更有意思吧!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