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消失數量減三成
二○○六年度生命行星報告係以兩項指標為主要根據,一是「生命行星指數」( Living Planet Index ),這項指標旨在測量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其方法包括追蹤全球各地一千三百一十三個物種,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
最新的生命行星報告指出,這些物種的數量自一九七○年以來減少約三○%。
另一項指標是「生態足跡」( Ecological Footprint ),這項指標係測量人類的食衣住行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從而計算出養活一個人所需的生態足跡。以台灣為例,根據一九九六年的生態足跡統計,台灣養活一個人需要花四•三四公頃土地的生態足跡,總生態足跡接近六千萬公頃,為台灣面積的二九•一倍。
資源耗竭 廢氣危害劇
根據二○○六年度生命行星報告(引用的最新數據為二○○三年),地球天然資源被消耗的速度超出地球再生的速度達二五%,全球每人平均的生態足跡為二•二公頃,但地球能夠再生的資源每人每年只有一•八公頃。
報告指出,從穀物生產、二氧化碳排放、漁獲及森林開發等數據來看,人類的生態足跡已經遠超出地球的負荷,其中為害最大的單一因素是二氧化碳排放,佔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達四八%。
供不應求 人類瀕浩劫
資源快速消耗已對地球的生物多樣性造成空前危害。根據報告中提出的生命行星指數,一千三百一十三種被追蹤的物種自一九七○年以來減少約三○%,其中受衝擊最大的是六百九十五種陸地動物,其數量平均減少五五%。海洋物種的數量平均減少二五%。
報告中根據生命行星指數和生態足跡這兩項指標,如果是持續現狀,人類到二○五○年的需求將是地球所能生產的兩倍。報告作者示警說,照目前這種消耗生態資源的速率,發生生態系統崩解的可能大增,如果要避免浩劫,人類在能源使用、交通和住宅方面都需要大幅改變,才能轉型為永續社會。
WWF主任金恩說,這個世界正消耗「沉重的生態負債,現在是時候做出一些關鍵決定,讓人們能享受只有一個地球的生活型態。」他說,現今人類打造的城市,電廠,住家不是讓社會陷於破壞性的過度消耗,並禍延子孫,或者開始著手改變讓下一代能在這個地球永續生存。 這份報告根據兩項指標,一個是「生命行星指數」,也就是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評估全球1313個物種的生存狀況﹔另一個就是「生態足跡」,也就是每人造成污染及消耗資源能力。前者顯示地球物種在1970年到2003年間已經減少30%,對熱帶物種衝擊最大,平均減少55%,這些物種包括哺乳類,爬蟲類和鳥類。 生態足跡則指出,到2003年為止,地球資源被過度消耗25%,地球能負荷的是每人1.8公頃,不過目前全球平均每人是2.2公頃。全球各國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美國消耗力最大,分別是11.9公頃,9.6公頃,如果依照美國人消耗資源的程度,需要5個地球才能負擔,而芬蘭也因為伐木業威脅森林資源,資源消耗程度排名第三。 2001年時地球資源超支程度是21%,報告說,「根據目前的預測,2050年時如果資源還沒被耗竭,人類需要兩個地球的自然資源」才夠用﹔目前人類活動對自然資源殺傷力最大的單一因素就是溫室效應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佔48%。 報告呼籲人類改變目前消耗資源的方式,包括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海洋漁獵數量減半,就可能在2080年之前讓地球資源收支平衡。
阻止地球生態大瓦解 從二氧化碳、漁獲減量著手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最新一份地球生態報告,這 20年來人類過度浪費地球資源的結果,已經讓生態系統亮起紅燈,長此以往地球生態系統很有可能在50年後宣告瓦解,因而專家呼籲只要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漁獲量減少一半,就有可能在2080年之前回復往昔的生態平衡。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最新出爐的地球生態報告中指出,農作物產量、漁獲量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數據顯示,目前我們正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人類浪費資源的速度遠比地球更新資源的速度還快上25%,將導致整個生態系統在50年後大規模瓦解。 世界自然基金會羅伯奈皮爾就說:「我們檢視一下自己,特別是西歐國家,我們過的是3個星球的生活。」如果將地球比喻為1台機器,1985年時人類就已經將這台機器的效能發揮到100%、2005年時到125%,到了2065年,估計地球將被強迫發揮200%的作用。 專家呼籲要挽救地球的未來,只要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漁獲量減少一半,就有可能在2080年之前回復往昔的生態平衡,為了讓後代子孫仍然可以親眼看見這樣美麗多樣的物種,人人必須同心協力,為地球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