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八大人覺經7

  • Share this: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x3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佛說八大人覺經

諸位同修,我們看到第七覺悟,上一次講到第七覺悟但是意思還沒有講盡,

好,我們來念一遍,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這個是八大人覺經第七覺悟,要覺悟五欲過患,好,可是現在我們不覺得五欲是過患,反而還覺得是很正常的,沒有這個財、色、名、食、睡好像在生活就沒有辦法過得下去,那像現在的人就說沒有錢就沒有辦法過生活,那沒有色沒有結婚就好像不是很正常,有的不結婚他也不正常,名沒有名他就沒有辦法這個想做什麼他就做什麼,沒有吃他也受不了,食啊,這個睡要睡很多,現在人的做息要很晚睡很晚起來,以前大概九點的時候就算晚了,那現在到十一二點都還算是才剛開始,現在的人是這樣子大部份都在使用這個網路,聽說是這樣子,那麼這個除了對身體不好也對他的精神也不是很好,那麼所以說五欲現在的人他不覺得是過患。過就是過失,患就是這個這個我们講的有問題,這樣子過患,那五欲我們講錢有夠用就好,為什麼會不夠用?因為貪得無厭,有還想要更多,多了以後沒有還想要有,有還想要更多,等到他真的很多的時候他就放不下他的錢財,就是這樣子,所以說,所以說這個他不認為說有錢是過患,所以他非常執著在意他的錢財、他的資產這樣子,所以在這里念念貪著不捨,念念貪著不捨,為了錢他不折手段,為了錢他忘失道德,這個就是過患,對他自己好像不是過患,對人家他就是過患,他就是一個問題人物,在親戚朋友之間在這個六親之中,他沒有所謂的倫理道德的觀念,沒有倫理道德的觀念,就有居士跟我講說,他們家在爭財產怎麼六親不認,六親不認,這個世間人,這個五欲我們講個財做個代表,名食睡,爭名利,這個食阿,現在的人講究美食,貪口腹不吃清淡的,也有人貪清淡,不管如何只要有所貪都是過患,都是過患,都會損人,都會損傷眾生,所以是過患,那麼有的人說我不損傷眾生,所以貪色它也不一定損傷眾生,但是在修行來說,它就是過患,它就是過患,實際上貪色還是一樣,它還是過患,它還會損傷眾生,我們看到中國歷代有亡國者,亡國者,有亡國的這些皇帝,很多都是貪色欲去亡國,那麼現在在社會案件裡面,有很多都是為了色而殺人的,所以破家亡身結憤成仇,所以五欲一般人他不認為是一種過患,但是在佛教來看,它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它是地獄五條根,因為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統統都是讓你下地獄的,它是五條鎖鏈都把你綁在輪迴當中,綁在苦惱裡面,那佛法講樂是壞苦,樂是壞苦,你說我很喜歡,我很喜歡,那你,譬如說我们很喜歡吃一樣東西,那這樣東西你很喜歡吃,吃一次、吃兩次,吃一個禮拜我看你就討厭了,所以這個樂不長久,它這個樂不長久,所以講這個是壞苦,但是我們心裡面眾生迷在境界里面,認為境界是實有的,認為境界它很真實,他以為他的心有攀的到東西,所以呢?他戀戀的去貪著,戀戀的去執取,佛教講執取執取來受用,所以呢一般人不覺得五欲是過患,甚至這五欲也不光只是五欲,貪嗔癡、乃至三毒煩惱十惡,他們也不覺得是過患,更不用說無明跟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見思煩惱,我们講見思煩惱啊,見思它是第一個執著這個身是我,執著這個身為我,那你執著這個身是我就有身見,你有身見你就要滋養這個身,這個見解,這個錯誤的見解和想法,你一直保持著那就是輪迴,這就是生死,所以他們也不覺得這個身見是過患,因為心比較粗,在微細的思惑,這個見惑有思惑,身見後面有邊見和見取見、見境取見、邪見,種種錯誤見解的想法他都不會覺得是問題,這是我執,他不覺得是我執,他覺得這個身是我,所以他不覺得是過患,因為他當然也不覺得因為我要受用,所以他不惜去造作這些造業,那實際上受苦最後還是他自己,還是他自己啊。所以經上講雖為俗人不染世樂,我們雖然是在家弟子、在家居士,但是不染,不要染著其中因為像這個錢財,財色名食睡其實也是生活當中的東西,但是你染在裡面,染就是貪著好耀,你非得要怎麼樣非得要怎麼樣非得要怎麼樣,一定要有名,一定要有錢,一定要吃好的,一定要睡好的,現在都提倡這個,那你心里就很多不滿足,所以說可以用,受用可以用剛剛好就好,不要太過頭過頭,太過頭,所以佛教我們不染世樂,不要染在裏面心裏擔染,這個染就擔染在裏面愛著不捨,這個啊就是不可以的,所以佛教我們雖為俗人不染世樂,那麼所以在家居士要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其實出家也是,出家也是,這要常念三衣,三衣上次講過,五衣叫欲多羅僧,那七衣叫,五衣五衣叫安陀慧,七衣欲多羅僧,那大衣叫僧伽梨,我這件身上批的這件叫大衣,大衣中的大衣,它是升座講經在用的叫二十五條是上衣,一般現在沒有在做二十三條衣,沒有在做二十一條衣,它是從九條衣以後往上加,加兩條,兩條、兩條都是二長啊,我記得九衣是二長一短,兩片長的一片短的,所以你看這個衣有兩片長的一片短的,這個格子有二十五條,二十五個的長條這樣子,二十五條衣,三衣就代表學佛修行,這個從安陀慧講,安陀慧叫做務衣,就是我们要表現出來,事項上要表現出來,那七衣是做穢衣,做穢衣就是你要去熏習經教,你要有正知正見,那僧伽梨是普利群生,這就是披三衣,這才是三衣的意思,所以你们能夠這樣做,那才是常念三衣,要想到說受持佛法,要轉變自己的行為這就是披五衣,受持佛法、讀經、頌經、聽經這就是受持七衣,那還要有因緣幫助眾生,使眾生破迷開悟,不是有因緣,出家、出家有因緣可以幫助眾生,在家有因緣,你們親戚朋友、你們做生意合作的這些廠商,你們合作的這些工廠,合作的夥伴,通通讓他們來學佛,就是披九衣。所謂啊披九衣有一首偈子「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這個奉持如來命,廣度諸群迷。」就是叫我們奉持如來命,命就是命令,現在講的命令也就是教命,然後要廣度群迷,希望幫助眾生來學佛,但是最基本是在五衣和七衣,你要度眾生要學佛,要度眾生學佛,怎麼度?你對佛法都不了解,你對於佛法的行持也不會,在家居士一個學佛人要怎麼做不知道,你們如果說對經教也不懂,師父講經經典意趣佛法是什麼也不會,怎麼披上九衣,所以是沒有基礎的,我們在提倡這個這個學佛行儀是很重要的,最起碼的五衣要穿上的,五衣要穿上,所以這個是我們要清楚的,所以要先披五衣、披五衣,常念三衣瓦缽法器,這個瓦缽這個缽是應量器,翻譯缽多羅,它是應量器應量器,應自己的食量,應自己的食量,也就是說什麼,學佛法要找契機的、契理的,契機契理的佛法,釋迦牟尼佛直接幫我們選好就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大家念佛這就是修行,然後要懂教理,教理就是我們要講大乘實相,這個要懂,如果不懂你的應量器沒有受持,為什麼?因為眾生心量本自如同如來一樣,普遍法界,這是法界應量器,我們的心本來如同諸佛如來一樣,本自普遍法界,現在呢在人道,六根呢,眼只能對色、耳只能聽音聲,你說這是多苦的事情,在裏面呢受境界所轉多不自在,聽到音聲還不好好聽也不老實,聽還要看這個人是不是讚嘆我,這個人是不是在講我的是非,讚嘆我我好高興呢,這個人你做的不錯做的很好啊,乃至我在讚嘆你們也不要生歡喜心,這都是動念啊,隨音聲相轉,這個也不可以啊,就是這樣子,有時候居士做的不錯也要讚美、也要讚嘆,但是我們被讚嘆的心裏要知道,不能動念也不能自滿,不可以自滿,禮記講志志不可滿啊、樂不可急、欲不可重、傲不可長,最先是做傲不可長,傲慢不可以增長要消弱,要讓它減少降低,所以說,這個要曉我們的應量器,應量器應自己的心量,本具的心量、本具的智德,還有就是什麼,肚量要大肚量要大,一看到這個缽,吃飯也是用缽,肚量要大,不要想到說叫你們吃超量,是這是想到肚量要大要能包容,不要小心量不要搞小團體,幾個人這樣子很好,然後這個哦,不順我們跟我們說法相同的我們就排斥他,就這個那像現在聽經學佛,有門戶之見、有門戶之見,不要門戶之見,你可以不去跟其他的人學,但是不可以毀謗他,你不要說唉呀那個不行,那個不能成就,不要這樣子,因為這也是彌勒菩薩講的志樂經,裏面講的發起菩薩舒勝志樂經講,對於眾生的修持、行為不要抵毀他,不毀其行,若毀其行則不能往生淨土,所以這很重要這很重要,這應量器,我們心量如同諸佛如來一樣廣大,那三衣瓦缽法器,法器我們樓上還有一之錫杖,錫杖是代表釋迦牟尼佛的正法,是四締十二因緣,我有跟一些同修講過,四締是苦空無常無我,四締不光只是在小乘法裏面,大乘法也有四聖締,你要知道色即是空是破苦諦,知道煩惱即是菩提是集諦,知道這個這個本無煩惱是修滅諦,知道自己本來是佛是成道諦,這個是大乘的四諦,講出來供養你們,一般四諦知道世間是苦,苦是什麼?是對這個色身、對這個物質環境求不得種種苦,但是我們要知道色即是空,空這個是空性就是佛心、煩惱即是菩提,集是集諦就是說造成煩惱集合,造成你苦的原因就是煩惱即是菩提,你要能夠知道就是破集諦,就是把集的集苦之因給斷除、破煩惱這樣子,所以要曉得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十二因緣也是啊,這個從無名一直到惱定憂悲苦惱,無明就是動念,你認為境界是有的,認為境界是無的、或有、或無、或是亦有亦無、或是非有非無種種的這種觀念,邪見其實只要認為有境界不管是有是無都算是無明,無明是什麼對佛性迷失了,我們就稱無明,本明本來自明,什麼叫本來自明?就像如同鏡子的光明,它本來就能夠徹照,可是我們現在要看照鏡子的時候,它分別鏡中、境子裏面他是照到什麼東西,認為說它一定是這個樣子所以完了,鏡光就失掉了就把它做實了,師父舉個譬喻很好,他說我們心如同鏡子一樣照萬物,可是我們人就多事,把它照這個萬物畫起來畫在鏡子裏面,然後就很麻煩,我们對境常留心常著著,這就是問題這就是煩惱,你不知道心即是境、境即是心,心境本自一如本來沒有前後、沒有遠近、沒有大小、沒有方圓、沒有這些問題,所以這個就是為什麼我們眾生迷成這個樣子、輪迴成這個樣子,到現在業障很重轉都轉不開,念念我講最粗了念念執著這個色身是我,你就是把你的自性把你的佛性你給它畫上了,給它落了定法當中,把它這個畫上圖案就像鏡子一樣,它照萬物本來徹照,但是你就認為鏡中實有物,還把它畫起來這多糟糕,佛在經典上比喻,我們認這個色身是我,你怎麼認?就如同大海裏面的水泡,你把它執著是我、執著是我,還認為水泡裏面的水就是全部的大海水,所以佛說汝等即是迷中倍人,迷的很離譜迷的很誇張,這個話的意思用現代話就是這麼說,所以要常念三衣瓦缽法器,要知道三衣我們剛講的,法器我舉一個就是錫杖錫杖,錫杖是四諦十二因緣,以前是出門出門出家人會帶,就是他自己以前拿來敲門用的,他不是敲門他是在外面,抖一抖它就會有聲音,以前沒有路走山林的時候走草叢,它上面的環會有聲音,蟲子聽到它會跳走,棍子打草驚蛇用的,也是顯示說佛陀的慈悲,不要讓這些的眾生去被我們龐然的大物傷害到,先提醒它,它一聽到環的聲音它就知道有人來,它就會跳開,先通知它們,這是釋迦牟尼佛他制的錫杖,四諦十二因緣、四個環,現在我們上面這個師父說找不到如法的錫杖,他不知道錫杖為什麼會做成這個樣子,四個環下面三個就是四諦十二因緣,瓦缽法器,實際上出家人的法器有很多,實際上不外乎像經典也是一個法器,隨身的物品缽、戒刀種種可以去查,十三十八種十八種隨身法寶法器,志願出家,出家就是出煩惱家、出煩惱家,我們有煩惱要發心要出離、要發心要斷除,那斷除還是一樣你要常常懺悔,我們如果不懺悔,老是覺得我沒有業障,我沒有業障啊,我很好我是大善人、我是大福德人,沒有人相信自己有業障,沒有人很少相信有業障,有業障也不願意承認為什麼面子掛不住難看,學佛不要怕難看,你不改才真正難看,因為人家不會在你面前笑你、都是在你背後笑你,他明明業障深重到處說人是非、自以為是,這個就不行這樣子,所以要志願出家志願出家,其實出家是一個形象,更重要的是是要把煩惱斷除,像我有時候我會想出家,不是叫人家來學佛是自己要學佛,自己要做出來要表現出來要斷煩惱,還要斷給大家看,證明說煩惱是可以斷的,業障是可以消的,所以像諸位護持三寶護持正法,不要想說我錢是供養那一位法師、那一個道場,只要道場是正法我們都隨喜護持,護持不一定用錢,隨喜讚歎也是護持,而且護持正法大家修的是自己的福報,像我在這裏也是護持正法,也是這個我們幫釋迦牟尼佛打工啊,做個小工當個義工,這個樣子,所以說不要想說我來道場你看我做多少,我多少能耐多有能力,這都是我執我見我相現前,道場要把煩惱習氣消弱,有做認真努力的做不要放在心上,要求人家來恭敬、要人家來知道我捐多少錢,我做多少的事情,我怎麼樣我多有能力你看這個東西都是我弄的,你看我執沒有放下,所以你真的有進來道場嗎?道也者不可虛臾離也,道是什麼?是清淨、是無我、是無念、是無相這是道,念念有念,念念有我,念念有相,相就是他做的事情,心裏面都一直罣礙,那罣礙我有怎樣、我有怎樣,這就不是道啊,他虛臾離,離虛臾就是顛倒就是無明,所以說不可虛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可離非道也這個話有實相的意味存在,這個佛法講的心性的意味存在,什麼呢?自性本自清淨,眾生本來是佛,所以不可沒有虛臾離的道,只是迷了而已,自己迷了,就像我們迷失方向一樣,迷失方向是自己把東邊搞成西邊,南邊誤以為北邊,但是方向還是正常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叫不可虛臾離也,沒有可虛臾離的道法,可虛臾離的佛性,沒有,即使眾生在迷,也是這樣也是如如不動,也是放光動地,眾生在覺成佛了,如來成就圓滿法身、圓滿報身,應該說成就圓滿報身、圓滿報身,因為法身大家都是平等的,報身成就圓滿報身,這個它也是這麼清淨,也是沒有增沒有減的,所以說沒有可虛臾離沒有可虛臾離的道法,道也者不可虛臾離也,這是志願出家,出家之後要發心學不要兩天就退心了,要守道清白,要能守能保持,守就是安守,要能譬如說:像念佛念得,這裏大家一起念回去家裏沒有人盯了,沒有人看了就開始懈怠、放逸,我們講放野馬,心就開始攀緣,等下出去就要開始攀緣,等下開車又要起心動念,這個人怎麼這樣子,這個就要小心,火燒功德林燒光光,苗才剛長出來你就把它踩死了,它永遠長不起來變成大樹,所以要常護自己的清淨心、常護自己的道業,叫守道清白守道清白,這樣子要使它清淨,使自己的心清淨,清淨潔白,沒有垢染這就是守道,梵行高遠慈悲一切,梵行高遠就是要清淨心,行為要清淨就是要離開五欲,離開五欲六塵不隨境界所轉,這是梵行高遠梵行高遠,那慈悲一切,對眾生要慈悲要有耐性,不要一點點這個不如意反應比較慢心裏就生嗔恨,就生嗔恨,這是不可以的不可以的,像在工作裏面就常發生這種事情,這樣就不對,梵行高遠不是貢高的意思,不是貢高,是叫你往最清淨的去求,往最圓滿的去求去行,像世間我們離開名聞利養世間就算有一點清淨,你修禪定可以升天比世間來說算很清淨,但就比阿羅漢還不足,一層一層比上去有菩薩有權教的菩薩,有這個實教的菩薩,實就是真實真實、權是方便漸次的,實教就是真實的,或叫同生性,同生性的菩薩,同生性,同生就是同一法身,已經打破無明了,打破無明叫同生性,那沒有的話叫異生,異生就是還沒有見性,那在上去還有佛,佛才究竟圓滿,佛才究竟圓滿,所以要向高遠的梵行去學,去求去學,這個是第七覺悟我們要覺悟到,那再來看第八覺支,第八覺支:生死熾燃,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到這裏是第八覺支,那第八覺支要知道生死熾燃,熾燃是什麼?就是常常現前,我們都不覺得自己在輪迴自己在生死,但是佛告訴我們生死熾燃,有沒有觀察到、有沒有覺悟到,要能覺悟,所以說生死熾燃有多熾燃,念頭從早到晚都不一樣,這就是生死熾燃,我們常講的可以去觀察,我們早上起來很高興,出來坐公車的時候被推了一下馬上就生氣了,然後推了一下不小心撞到你,他還說你為什麼撞我,你為什麼撞我,你就跟他吵起來明明是你走路不長眼,剛出門很高興,才一下子後來就等公車,公車怎麼這麼慢,準點的到站到時都不準,害我等這麼久浪費我的時間,這個嗔恨啊,又動念所以說這個就是不行,沒有定力,熾燃啊,生死熾燃常現前,熾燃就是火熾盛的樣子,熾燃就是常現前、煩惱常現前、常顛倒,生死熾燃想要的東西,一下想要這個一下想要那個決定不下,這也是生死熾燃,動念啊,這裏面是苦惱無量不覺得,大家不會覺得苦惱無量啊,佛說苦惱到底是真苦還是假苦,我們眾生認為的苦就是什麼啊,沒辦法,或是身苦病苦都一直治不好醫不好,或是要死了或是要命終了,這是苦惱,眾生就是要這麼粗重很強烈的境界來現前,他才覺得說很苦,很苦很糟糕,苦惱無量,他不覺得說我心念在變化在動,心隨境轉:眼見色耳聞聲都被轉,這是苦惱他不覺得,他還說正常啊,眼見色就是會被色轉,我就是想看啊,耳聞聲聽到音聲我當然要聽聽看啊,不然我怎麼知道我對人家的看法怎麼樣,那是我相我相,所以這就是苦惱他心不能安住,他貪欲他心裏面貪求,希望人家恭敬他,希望人家,或是對人家有恩希望人家能夠報答他,這都是苦惱,苦惱無量,這要怎麼除發大乘心,發大乘心,什麼叫大乘?大乘跟小乘有沒有辦法分別的出來,我們常常講我們是學大乘的,大乘淨土宗,大乘淨土宗,什麼是大乘?我們一號、二號要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什麼是大乘呢?自己有沒有辦法知道,有人學了十幾年自幾沒有辦法講出來,我碰過什麼是大乘?我們幾句話就跟他講清楚了,緣起性空是大乘,什麼是小乘?小乘就是所謂:涅盤寂靜,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盤寂靜是小乘,這麼容易,大乘的法印和小乘的法印,大乘叫一實相印,小乘是三法印,就是說小乘的宗旨在那裏,大乘的宗旨在那裏,講到這個就有人說大乘非佛說,龍樹菩薩造,後來演變到中國才變成這個樣子,這後人蠻厲害比佛還厲害,有辦法講這麼高妙的東西,那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大乘佛法在很多經典它不是在一般境界裡面講的,都是宏廣菩薩,有一位菩薩大乘藏他集結的,像文殊菩薩他集結的大乘藏經,不是一般的小乘聲聞,聲聞人所能入到的境界,像華嚴經他就沒有辦法進去,華嚴經沒有辦法,所以說他們才會說他們考據不到,大乘不是佛說的,所以我們要學小乘,小乘那我們就問他啦,小乘是什麼?小乘是三法印啦,諸行無常:這個這個我們觀察到的啊,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對啊諸行無常:你說大乘非佛說那是誰在觀察法,諸法無我是誰來觀察,諸行無常有何法可以觀察?涅槃寂靜那還有相對嗎?還有大小二乘相對嗎?是佛說、非佛說、是佛說亦非佛說,還是完全非非是佛說、非非佛說,這四句所有就有戲論,所以我們用小乘的三法印就直接可以看破他們,他說他忠於小乘,沒有錯啊對不對小乘三法印:諸法無我,無我是誰來考究,那涅槃寂靜啊,涅槃寂靜那又誰豈鬥爭,諸行無常有何法可考,小乘是實法無常法,所以大乘非佛說,這個觀念對不對啊?就不對啊,所以大乘非佛說這個錯誤的說法,早在一千四百年前玄奘大師早就把它破盡無餘啊,當時候就有人問難玄奘大師,玄奘大師就在這個無遮大會上直接把它解釋過了,詳細應該要去查一下,有機會去查一下,但是這個為什麼到現在還留有這個說法,因為他可能沒有看到玄奘大師怎麼解釋的,玄奘大師說你不能以法破法,以法要讚法,法要讚法不可以破法,破法對眾生無益,若要佛法興要僧讚僧,要讚嘆,不論你是學大乘、小乘剛開始,每個人根器不一樣,其實大家說是學大乘淨土宗還是學小乘的啊,你們都認為法是有的,法有我無宗,這是小乘,華嚴宗判教法有我無,就是這樣子,大乘的華嚴宗、法界宗叫做事事無礙,事事無礙宗,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這麼樣無礙的境界當然不是法有有無對立這種觀念,所以我們都還是在小乘,這種觀念還若在有裏面,所以常起煩惱,認為有境界有煩惱可除,你看我在打妄想,我真的有煩惱,不知道煩惱即菩提所以還是小乘,所以祖師大德說你要怎麼念佛,念就念下去煩惱不要管不要管它,佛號就念清楚聽明白,因為煩惱性空,祖師大德的觀念是大乘,我们觀念是小乘,一看到煩惱就好像狗看到排骨,你把它丟東邊它就往東邊跑,丟西邊它就往西邊跑,你不丟拿在手上,把它往上往下放,它的眼睛就著它這樣轉,所以我們佛號都是在跟煩惱轉,煩惱一現前,你就要拿著棒子追著它打,不用啊,祖師大德說不用,就直接念佛老實念一心念,這樣就可以了,這就是修行這是修學淨土,好像很簡單但實際上這個方法很巧妙,所以你看 祖師大德常講 : 煩惱性空 , 不要管它 , 一心念佛即可 , 一心念佛就可以了 . 煩惱不用你刻意除它 , 自己就消亡 , 因為本來就沒有 , 本來就沒有所謂的煩惱與菩提 , 就在你一動念 , 你一動念就有這個問題 , 就有這個問題 ! 所以你要發大乘心 , 要發大乘心 , 發大乘心 , 跟小乘 , 還有就是說有一個差別 , 小乘自利 , 不一定發心去利他 , 大乘利他 , 因為利他即是自利 , 他自他不二 , 這種境界 , 那在還沒達到這個境界以前 , 你要先學大乘的佛法 , 然後呢 , 有心懷兼利之心 , 心懷兼利之心 , 要想有因緣我們幫助眾生 , 那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啊 , 沒有辦法跟眾生同事啊 . 眾生在搞五欲六塵 , 我沒辦法跟他同事啊 , 這要功夫的啊 , 我們自己都常在迷啊 , 都常在顛倒 , 怎麼能有辦法跟他同事 ? 他布施 , 人家可以割肉餵鷹 , 佛可以割肉餵鷹 , 可以捨身飼虎 , 可以 …. 甚至像圓教初住的菩薩 , 他說他示現做國王 , 圓教初住的菩薩常示現做國王 , 國王底下有人要篡他的位置 , 他說你不用篡位 , 我直接讓給你 , 我的國城聚落眷屬珍寶全部都供養你 , 他說 : 可是我生病還需要 … 藥 , 就是要殺他奪他的命 , 他還想說 , 這色身虛妄 , 我們應該放下 , 應該要捨給他 , 你看 , 他有辦法啊 , 這布施徹底的布施 , 五體投地的布施 , 甚至有的王位讓給他 , 還給他做奴才 , 我們沒有辦法啊 , 對不對 ? 第一個也沒那個福報 , 就算有這個福報 , 也沒有這種心境 , 這才圓教初住 , 所以有人說 : 我是十地的菩薩 , 我是幾地的菩薩 , 你聽一聽就好了 , 十地的菩薩 ? 你跟他說 : 你給他講一句 :” 你再亂講 ” 他說 : 你怎麼敢這樣 …. 他就馬上起瞋恨 , 馬上就生氣啦 ! 就變成落地了 , 就不是十地了 . 就掉下來了 , 所以所以就要注意 , 外面很多啊 , 他自己說 : 我是甚麼佛 … 甚麼菩薩 …, 你等下罵他兩句 : 你亂講 , 你講那話不對 , 你講那話是自己吹牛 , 怎樣 … 怎樣 … 他會說我馬上證明給你看 ~, 他馬上證明給我們看他不是十地 , 證明給我們看他是顛倒的眾生 , 這樣子 . 所以說 .. 這個這是題外話喔 , 說發大乘心自利跟利他是不二的 , 他們佛菩薩有這種心境 , 這種 … 這種的境界 . 我們自己沒辦法同事 , 布施 ,, 布施可以啦 , 布施一點點 , 布施裡面還要起一點煩惱啊 . 還要想我做了什麼 … 做了甚麼 …. 愛語 , 不要說愛語啦 , 愛語就是對眾生講一些正知正見的話 , 這才叫做愛語 . 不是愛欲的語言 , 那不是愛語 , 那我們能講嗎 ? 我們講了 , 有時候又沒智慧 , 得罪人又沒有觀機的能力 , 愛語也不行啊 . 利行 : 我們以為對人家是好的 , 實際上人家覺得你怎麼那麼煩啊 ! 對不對 ? 愛語利行同事 , 同事就更不用說了 . 同事 : 人家五欲六塵去外面這樣隨便造業 , 我們也沒辦法 , 所以都只能做一點點 , 所以 , 心懷兼利 , 兼利 , 引他向善只能做到這樣子 ! 引她來學佛 , 學大乘 , 搞不好他自己是菩薩 , 有的他自己是菩薩 , 菩薩來示現的 , 剛開始的時候他就在五欲六塵顛倒 , 後來他覺悟 , 比誰都覺悟得快 , 比誰都覺悟得快 , 像弘一大師也有點像這樣子 , 他早年也是啊 , 他早年也是娶兩個老婆娶兩個老婆 , 也是詩詞歌賦也是一流的 , 也在五欲六塵裡面 , 都有都有啊 , 他一學佛馬上持戒清淨 , 馬上謹潔無犯 , 所以也不要看輕這些造業的人 , 這個經典上常講 : 不要看輕造業的人 . 這也就是發大乘心 , 要普濟一切 , 一切不是只有人 , 天 , 修羅 , 畜生 , 地獄 . 餓鬼 . 普濟一切普濟一切 ,, 所謂華嚴經講 : 你們說要普濟一切 , 要度眾生 , 有眾生可度你就沒辦法度了 , 華嚴經說 , 什麼叫做度眾生呢 ? 它說 : 身為正法藏 , 心為無礙燈 , 照了諸法空 , 名曰度眾生 ! 我們身是不是正法藏 ? 我們身就是正法藏 , 法藏是甚麼 ? 就是如來藏啊 ! 身即是佛身 , 心呢 ? 本自清淨 , 本自無染 , 所以較無礙燈 , 徹照一切 , 你現在迷惑了 , 照了諸法都有啊 . 所以要照了諸法空 , 你要明白實相的道理 , 明白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 , 知道以後把它轉變過來 , 照了諸法空 , 名曰度眾生 . 所以要普濟一切 ! 這是普濟一切的意思 . 不然我們講說要度眾生 , 整天去那個看看哪邊有沒有眾生願意上鉤來學佛 , 去度他 , 或自以為度 , 像很多人現在做這個做這個超度法會 , 但超度法會怎麼做呢 ? 進去講話 , 講是非 , 在法會會場講是非 , 那不叫法會了嘛 ~ 那叫菜市場啊 . 法會是甚麼 ? 像我們這個 , 我們這個就是法會 , 說法的會場 , 做法的會場 , 學法的會場 , 不是說讓你去講是非 , 搞是非人我的會場 , 那就不叫法會了 ! 所以還想我們這樣念一念 , 我們就能度眾生 , 這是很難的事情 , 很難的事情 , 沒有辦法說 , 你心這樣散亂 , 有甚麼功德 , 像民國 , 哦 . 不是民國 . 明朝的戚繼光鎮遠將軍 , 應該是鎮遠將軍,戚繼光將軍 , 他在讀經得時候 , 他回向他的怨親債主 , 他的 … 這個師父有講過 : 他的傳令兵端茶進來 , 他手一揮 , 心裡想 , 動一個念頭 ,” 不用 ”, 他怨親債主跟他講啊 , 他說 : 將軍 , 我只收到半部金剛經的功德 . 他說 : 怎麼可能 ? 我念一部啊 . 你剛有人端茶 , 你的傳令兵端茶進來的時候 , 你手一揮 , 心裡說 : 不用 ! 不用 . 這功德就折掉一半 . 就打對折 . 打對折 ~ 我看我們都不是對折 , 搞不好一折啊 , 都打一折 , 都沒啦 . 還 , 還賠光光 . 都沒有了 , 全部都在打妄想 , 所以你說我們讀經 , 會有甚麼功德 ? 他至少口要善吧 , 在做法會不要講話 , 不要散亂 , 所以像我推薦啊 , 這個這個有一些道場不錯啊 , 有些道場他會要求你 , 像香光淨宗學會 , 它會要求 , 這樣子才如法 , 真的是這樣啊 , 戚繼光將軍那個例子就知道 , 啊 ~ 這樣手一揮就半部喔 , 他只有半部而已 , 我們心理不知道揮幾次了 . 從一開始念 : 佛說大乘無量壽 … 妄想就跟著 … 跟著出現啦 , 開始彌陀經就開始出現啦 , 一開始念佛 , 步步都是妄想 , 人家是步步蓮花 , 蓮花是出汙泥而不染 , 我們是步步妄想啊 , 那你說有甚麼功德 ? 那功德就少啊 , 就沒有 , 幾乎是沒有了 ! 所以要發大乘心 , 普濟一切 , 要知道自己的自己的這個這個到底是幾斤幾兩重 ! 幾斤幾兩重 ! 願代眾生受無量苦 , 願代眾生受無量苦 : 什麼叫願代眾生受無量苦 ? 是不是這個 … 什麼我幫你擔這個業 ? 我幫你擔這個業 , 有些居士常說 : 師父會幫我們擔業喔 , 那釋迦牟尼佛幫你擔就好了 , 幹嘛找師父來擔 ? 釋迦牟尼佛最厲害了 , 他是教主 , 他擔就可以了 , 對不對 , 阿彌陀佛擔啊 , 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 那不是更厲害了嗎 ? 佛王耶 . 他擔就可以啦 ! 那怎麼擔 ? 那代眾生受無量苦是甚麼 ? 我們看這個它這個上面啊有寫 , 它說 : 還源觀云 : 還源觀就是 ” 妄盡還源觀 ” 華嚴妄盡還源觀 , 它說普代眾生受苦者 , 為修諸行法不為自身 , 但欲廣利群生 , 冤親平等 , 普令斷惡 , 備修萬行 , 速證菩提 , 就是這樣子 , 這個是普代眾生受苦德 . 這是行四德裡面 ” 普代眾生受苦德 ”, 就是希望不為自身 , 修行不為自身 , 不為自求人天福報 , 也不求這個聲聞圓覺 , 行四德裡面 , 普代眾生受苦德 , 希望不為自身 , 修行不為自身 , 不為自求人天福報 , 不是… . 也不求這個 : 聲聞緣覺 , 及二乘境界 . 但為了求一乘 . 也是為了廣利群生 , 冤親平等 , 讓眾生能夠斷惡 , 所以我們自修 , 修行 , 修行轉煩惱不容易啊 , 很苦 , 這普代眾生受苦德 . 就是要發這個心 , 那煩惱現前要轉變 , 很多不願意啊 , 我有很多理由啊 , 很多理由我不行把煩惱放下 , 不行啊 . 我很多理由 : 我公司要怎麼樣…我家庭要怎麼樣…師父 : 我還是居士耶 ~ 我還不能像師父這樣 , 報紙也不看 , 電視也不看 , 然後廣播也不聽 , 網路也不上 , 那我怎麼跟得上時代 ? 跟得上輪迴 ? 跟得上輪迴啊 ! 真的是這樣子啊 , 這也要看那也要看 , 心都已經不清淨 , 這也要看那也要看 , 那也要看…所以我們看師父 ( 老和尚 ) 教我們 , 師父說 : 我都沒有在看 ! 他沒有在看 , 他不刻意去看 , 他看了他也不會像眾生一樣 , 分別你我 , 分別有顏色 , 什麼藍色綠色啦還有紅色 , 這都在輪迴裡面啊 ! 因為你一動念 , 誰對誰錯 , 都被境界轉 , 你整天看報紙看新聞 , 都被境界轉 , 被境界轉還想說 : 我有跟上時代 ! 時代就是輪迴的文言文 ! 輪迴就是白話文 . 就是這樣子 ! 所以大家都想我還是居士 , 我一定要跟得上輪迴 , 跟得上人家五欲 , 跟得上六塵 , 實際上就是跟得上輪迴 . 所以要放下 , 放下這個資訊 , 電腦 , 現在很方便 , 就是很方便你去輪迴 , 很方便你去生死 , 很方便你的心不清淨 , 這給我們太方便了 . 就是這樣子 . 所以要來學佛 , 要進到道場來都不容易 , 都不容易啊 , 都不簡單 , 然後進來學佛 , 我就有聽過 : 我沒有辦法耶 , 他說我還要工作啊 , 我還要這個這樣子… ., 要去染著 , 出家比較殊勝 , 要不然還有一些居士很厲害 , 他說 : 師父 , 懺悔我都不精進 , 他自己先罵自己 , 說 : ”我不精進” . 希望我不要罵他 , 結果我照罵 , 說 : 對啊 , 不精進還不來道場 ? 不來用功 ! 還有很多客氣的 : 師父 , 等你有來 , 我再來請法 . 我說 : 好啊 , 你來請啊 , 請回去要學耶 ~ 你要不學 , 那請幹甚麼 ! 對不對 , 像買了東西不用一樣 , 那你說要請法 ! 所以 , 我都直接跟他講 . 又說 : 菩薩大悲大願以身為質 , 於三惡趣 , 救贖一切受苦眾生 , 要令得樂盡未來際,心無退屈,不於眾生,希望毛髮報恩之心 .{ 這個有時候讀到經文就會 變這樣子 ! 就會有這種感動 } 這要想道說 , 自己講經 , 自己在道場 , 是不是希望眾生來對我們有感恩的心 ? 希望眾生… . 你看我修行都是為了你們耶 . 就像媽媽帶小孩 , 小孩長大不乖 , 給她頂兩句 , 她就起瞋恨 : 你從小我帶你長大 , 我給你把屎把尿 , 你竟然這樣對我 ? 你有沒有把我這個老媽放在眼裡 ? 你看 , 又瞋恨了 ~ 因為她也是眾生啊 , 不是 , 他是我兒子他應該要聽我的話 ! 你看這就是執著啊 . 執著啊 , 但是小孩要教 , 不能不教 , 只是說你不要執著 , 你一執著你就罣礙 , 你就顛倒 , 就顛倒 , 所以說 : 以身為執 , 於三惡趣 , 救贖一切受苦的眾生 , 三惡趣實際上不光指三惡道 , 是講說在輪迴的眾生 , 這個是菩薩發心 , 願代眾生受無量苦 . 所以就像維摩詰經講的 : 眾生有病 , 故我得病 . 這…我也是生病了 ! 好 , 這是願代眾生受無量苦 ! 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 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 所以 , 大樂是甚麼 ? 像眾生有苦惱 , 那像慈濟 , 慈濟他會去幫助眾生 . 這個很好 . 他有苦惱 , 給予他及時的幫助 , 但是呢 , 他苦惱 , 這個苦惱完的時候 , 還有別的苦惱 , 那你要幫助他 , 幫助到徹底 , 幫助他遠離輪迴啊 . 幫助他修行啊 . 幫助他不要再造這樣的業啊 . 他就不會受這樣的苦啊 ~ 這是這個令諸眾生獲得畢竟大樂 , 也是幫助他的時候 , 要跟他一起苦啊 . 你要到他那個環境去 , 到那個環境去,可是一般人在做的時候 , 都在裡面起煩惱 , 都在顛倒 , 為什麼 ? 起煩惱啊 : 你看我做了多少 ? 你看我捐多少 ? 我幫了多少 ?... 都在裡面計較分別 , 這個不行 , 做就做 , 不要想說 : 我捐錢一定要做甚麼大委員 , 我捐錢一定要做甚麼大居士 , 大居士大功德主 , 要戴那個入內壇的那個…那個那個東西…我不會講因為我從來沒有進去過 , 因為我不是大功德主 , 所以所以說這個不要去有希求回報的心 , 不要去有這個心 , 你就是去做 , 清淨心布施 , 清淨心供養 , 這個才是功德 , 就像這個人家這個問星雲大師說 : 他說 : 師父 , 我捐了一百萬 ! 他講好幾次喔 , 星雲大師回他 , 他說 : 你是要一百萬的功德 , 還是要無量的功德啊 ? 這一講功德就爆掉了 , 你要是來道場做事捐了錢 , 大聲的說 : 我捐了多少 ! 好 , 你捐多少 , 功德就爆掉了 , 像有的道場 , 有人發心捐柱子 , 道場正墊的柱子 , 它上面刻名字給人家拜 , 喔 ~ 那個福報很快就消光光 , 不要留名 , 不要留名 , 這樣 , 除非你是名人 , 有帶頭的作用 , 有起善的作用 , 那可以 , 那可以 , 但是心裡面要自己對得起自己 , 對得起自己是甚麼 ? 不要有這個罣礙 , 不要有這個執著 , 其實人家毀謗你你心裡不要生瞋恨 , 不要生瞋恨 , 我看有很多捐錢的居士 , 捐大錢的居士 , 他就很我慢 , 很這個貢高 , 但實際上他的功德就沒有了 , 他說 : 我是大護法 ! 多大 ? 不就是椅子這麼大嗎 ? 對不對 ? 有人跟廣欽老和尚說 ( 跟廣欽法師說 ): 師父 , 你是大法師 , 他說 : 有多大 ? 不就是椅子這麼大嗎 ? 你看我坐在這裡 , 能有多大 ? 所以要學廣欽老和尚 , 無我相 , 無人相 , 無眾生相 ,( 此段刪除至 58:30) 他真正的放下真正的自在 , 大家要學他 , 這是近代大德 , 所以我們要讓眾生受樂 , 自己就要把煩惱習氣消除 , 自己消除以後 , 還要願意讓眾生消除 , 讓眾生消除煩惱 , 讓眾生消除妄想 , 才能給予究竟 , 我們只有給他物質的那不夠 , 那還不夠 , 還要把他的心給弄清淨 , 讓他不要再造業 , 因為一定是造作惡因才有這個不好的果報 , 但是如果我們今天只是給他好的東西 , 給他物質,度過一時的寒關所以他後面還會有 , 他有不平的心所以不能消除,所以像我們自己在修行 , 有一些不如意的境界要隨緣消舊業,不要再抱怨,末更造新秧,末更造新秧,心裏要安住,要安住在佛號這句上,好好念佛就是這樣子,所以這才能給眾生畢竟大樂,好我們看下一段,如此八事才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受生死苦,捨離五欲修行聖道 , 這是總結總結 , 那這是 , 如此八事是正宗分的總結 , 經開三分 , 經開三分 , 前面序分 , 這八事是正宗分 , 到這裡是正宗分的總結 , 那如此八事是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 菩薩大人所覺悟 , 大人 , 我們之前講過就是不像小孩一樣 , 小孩頑皮啊 , 顛倒 , 所以說大人之所覺悟 , 就是現在說的 , 成熟的行為 , 成熟的行為 , 比較成熟 , 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 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 精進行道慈悲修慧 , 乘法身船 , 這是用功精進修行 , 修行 , 然後呢 , 復還生死 , 還到輪迴當中 , 度脫眾生 , 就跟你做夢中佛事一樣 , 表演給諸位看 , 以前八事 , 前面這八個開導一切眾生 , 也就是說凡是講大乘佛法的 , 凡是講正法的 , 他必然與前面這八個事情要相應 , 這可以做為是不是正知正見的一個判斷 , 他如果跟前面這八個事情不相應那就不對 , 那就不對 , 那令諸眾生覺生死苦 , 捨離五欲,捨離五欲 , 修行聖道 , 這很重要 , 我們說法我們做法如果不能覺悟生死苦 , 如果不能捨離五欲 , 那就不是佛法 , 他說得再好聽 , 講得再漂亮 , 也不是佛法 , 我們自己心裡面要很清楚 , 這個所以說這八事 ( 這八條 )( 這八個覺悟 ) 要能知道 , 佛法是要我們了生死 , 出三界 , 明心見性 , 無論用甚麼方法 , 或是他說我是人間佛教 , 或是他說我是什麼什麼佛教 , 都好 , 但是它裡面是不是教你了生死 ? 如果他講的佛法讓你起愛欲起貪著 , 講的法讓你生煩惱 , 或是沒有教你斷煩惱 , 這個就不對了 , 還教你在生死當中輪迴 , 這就不是正法 , 這個我們要很清楚 , 就算他說 : 我是名門正派 , 我是什麼宗 , 我是臨濟宗 , 我是淨土宗 , 我是密宗 , 他也是這個古代這樣傳下來的這個宗派 , 或是天台宗 , 裡面只要講的跟這八事相違背的 , 沒有讓你明心見性的 , 沒有讓你覺生死苦 , 捨離五欲 , 修行聖道 , 心裡要入法界的 , 這都不算是正法 , 那還有啊什麼是正法 ? 離經一字即為魔說 , 只要他講的經不相應與經典不相應 , 離開一個字 , 也就是甚麼 , 也就是說只要有一點偏頗 , 師父講說 : 九十九是正確的 , 一分是錯誤的 , 那個也不對 ! 我們對經典的要求要這樣 , 對講經的人要求要這樣 , 我們有要求 , 這些講經的法師講經的居士 , 或是印送佛法的他們才會注意 , 他才會 .. 才會這個去看 . 才會知道甚麼是正法 ? 他印出來沒有人要看啊 , 人家一眼就看出來那個不是正法 , 這個很重要 , 我們要記得 , 這個很重要 , 這八事 . 好 , 我們看下面 ,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 , 於念念中滅無量罪 , 進趣菩提 , 速登正覺 , 永斷生死 , 常住快樂 . ”這是流通分 . 流通是甚麼 ? 就是要讓大家知道 , 還有呢 , 自己要去做 , 所以我們常讀經讀到後面 , 聞佛說法皆大歡喜 , 信受奉行作禮而退 , 他願意做 , 又歡喜又願意做 , 所以我們聽到要歡喜要願意做 , 這是佛教我們在念念中誦此八事 , 念念中就能滅無量罪 , 為什麼 ? 當你在貪欲的時候 , 你會想到 : 喔 ~ 不要貪欲 , 這個貪欲是苦 , 當你瞋恨的時候 , 要想到這八大人覺經裡面講的 : 不要瞋恨 . 這會結忿成仇 , 會破家亡身 , 會輪迴 , 統統都要想到 , 要常讀誦常記持 , 讀誦啊剛開始是熟 , 熟到後來啊 , 你就會有綱要出現 , 綱要就是這部經的綱領你就會抓到了 , 所以有句話說”讀書千遍 , 其義自現” , 就是這個意思 . 念念中還滅無量罪 , 為什麼 ? 一動念你就覺察到了 , 你一覺察你就放下 , 那是不是念念中就滅無量罪 ! 因為不相續 , 為什麼叫無量罪 ? 就是你的念頭一直相續 , 錯誤的念頭一直相續 , 無量無邊沒有終止 , 所以你一念覺悟 , 是無量的罪停止 , 那 ~ 可是第二念又再迷 , 那就沒辦法了 , 所以要守道清白守道清白 , 要能保持你的正念 , 保持你的覺性 , 這禪宗講的 : 保持你的覺性 ! 淨土宗講的 : 保持你的佛號 , 保持這個你覺悟的心 . 淨宗講保持你的佛號 , 一離佛號就是顛倒了 , 其實大家在佛號裡還是蠻顛倒的 , 但比沒有念算是好很多啦 , 算好很多 , 滅無量罪 , 滅罪之後呢果報是甚麼 : 是進趣菩提 , 菩提是印度話 . 翻成中文是覺悟 , 是大覺悟 , 你就能與本性 , 本覺相應 , 現在本覺大家都有 , 本覺本有 , 但是要了解 : 不覺本無啊 . 煩惱本來沒有 , 但是你要起始覺 , 始覺是甚麼 ? 是開始覺悟 , 現在要開始覺悟 , 開始回頭 , 這是始覺 , 所以這叫進趣菩提 , 速登正覺 , 正覺啊這可能是順文 , 實際上是無上正等正覺 , 無上正等正覺 , 因為正覺來說是阿羅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2590772197/pc_textbottom', [1, 1], 'div-gpt-ad-1639353180888-0').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39353180888-0');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