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最高

  • Share this:

掌握成就要素讓生命最高!

by 如得法師

期盼啊~期盼~ 今天終於盼到如得法師來大專班上課。 如得法師善用許多豐富生動的故事,講說成就的六大要素,透由生活化的闡述,讓同學能把法帶回家,實際的運用在生活中,期許透過學習,每位同學生命都能圓滿成就,讓生命最高!

要素一、廣發正願 願望就像車子的方向盤,如果你希望達到目標,就要打對方向。每個人對「生命最高」的定義不太一樣,有人想要追求專業上的成就,有人發願要成佛,有的人想要安邦定國或安定社會。

你所發的願會決定你後面的行為,所以發的願非常重要。

Story 要發大願

從前有一個貧窮的樵夫,有一天他砍了材賣了錢,買了很多糌粑粉(藏人主食,食時用酥油茶拌和,揉成團後食用)準備回家,在路上遇見一位穿著破爛的托缽修行人。

樵夫有因果的概念,知道這一世貧窮,是過去生沒有布施供養的關係,便用水將糌粑粉搓成球,想好好供養這位出家人。他邊搓邊發願:「希望以後可以變成有錢人。」

那位出家人是辟支佛,有神通能夠知道樵夫的想法,他想:這願望太小了。便說:「太小了!太小了!」樵夫想:這出家人胃口蠻大的,便多加了一些糌粑粉繼續搓。這次他邊搓邊發願:「不只要有錢,還要有權,最好能夠當官。」辟支佛知道了又說:「太小了!太小了!」樵夫想:這樣還太小?他乾脆將糌粑粉全倒進去,搓成一個很大的糌粑球,並發願:「我要當國王。」辟支佛看樵夫大概也只能發這樣的願,便不再說話了。

樵夫搓好糌粑球後說:「供養法師。」出家人說:「這麼大顆我怎麼吃?」樵夫說:「不是說太小嗎?」出家人說:「我是說你的願望太小了。」

樵夫既驚訝又高興:原來今天供養的不是普通人。出家人為了幫助樵夫,吃了一點點,就示現神通飛走了,樵夫更加高興自己今天供養了一位聖者。

樵夫帶著剩下的糌粑球回家,這時正好國王死了,國王沒有子嗣,大臣們四處探訪最有福報的人來繼承王位。大臣見到樵夫,問了很多問題,發現樵夫是國王的遠房親戚,又看他很有福報的樣子,便請他來當國王。樵夫因為造了很大的善業,所以現世感果,現世就感得當國王的果報。

Story

佛陀弟子中,智慧第一的是舍利弗。舍利弗過去有一生曾是個女生,有一個哥哥,由於父母雙亡,她從小就跟著哥哥,後來哥哥出家修行證得了辟支佛果。她親自為哥哥縫製僧服,邊縫邊想,希望將來能得到像哥哥一樣的智慧,這智慧就像針頭一樣的銳利,也像剪刀般能把煩惱全部剪斷,又像線一樣地無邊不縫,可以周遍了知一切。又有一世他當郵差,一次在送信途中,鞋子破了,便找到一間破廟投宿。點蠟燭時,蠟燭照到一幅佛像,郵差看了非常歡喜,讚嘆佛像之莊嚴,發願希望能跟佛一樣,也希望自己的智慧能像燭光般照破黑暗。因為過去生發了這樣的願,所以這一生成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所以發的願很重要,它決定你可以得到什麼樣的果報。

Story

與正願相反的是惡願。從前西藏有一個人因太太被殺,一心想復仇,可是對方很厲害,他怎麼都傷害不了。後來他聽說供養僧眾可以得很大的福報,願望就可以實現,於是他便供養僧眾,以此福報發願要復仇。發完願,他就在食物中下毒,仇人果真全部被他毒死了。所以要發正願,千萬不要發惡願!魔原本福報很大的,就因為過去生發了惡願而變成了魔。

這一點的下手處是: 多閱讀偉人傳記。

如史懷哲傳、孔子傳、佛陀傳等等,透過閱讀認識什麼是生命最高,瞭解成為偉人有什麼樣的好處(如:能夠幫助很多人,生命更有意義等等),才能發起想要效學的心。

要素二、淨罪集資

車子要到達目的地,方向盤是很重要,但能不能到達,還關係到車子有沒有引擎、動力。

有了願之後,能不能感果,關鍵在於你有沒有照著你的願去做。不但要去除達到目標的障礙,還要具足所需的資糧。

所以各位如果要讓你的願實現,就要淨罪集資。禮拜、供養、隨喜、孝順、恭敬師長、幫助弱者等等善行,都可以成為你的資糧。

Story

宗喀巴大師雖然天賦異稟,仍非常精進修行,努力淨罪集資。為了證得中觀正見,他在石板上以大禮拜的方式拜三十五佛懺,拜到手足俱裂,石板留下凹痕的地步(淨罪);修供曼達時,宗大師使用磐石做成的曼達,供幾千萬次,磨到手部皮開肉綻隱約見骨的程度(集資)。如此精進地修行,才成就後世格魯教法如此地昌盛。

Story

佛陀弟子中有一位周利槃陀伽,他哥哥叫摩訶槃陀伽。哥哥非常聰明,周利槃陀伽卻什麼都學不會,很容易忘記,很多老師都不願意教他。

哥哥先出家,很快就證得了阿羅漢果,後來弟弟也出家了。哥哥教他一個偈頌,教第二句時,第一句就忘記了,前後教了三個月都記不起來,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教不會,只有將弟弟趕出寺院。這時佛陀出現了,問周利槃陀伽為什麼哭?周利槃陀伽跟佛陀說明,佛陀說:「你願不願意跟我學呢?」周利槃陀伽說我很笨,智慧下劣,可以跟你學嗎?佛陀說可以。

剛開始佛陀教他的偈頌他也記不住,後來藉由幫佛陀其他弟子擦鞋時,佛陀弟子教他唸,居然記住了。再換掃地,掃地時他想到以前佛陀教的偈頌,開始邊掃邊唸,不斷的掃,最後就證得了阿羅漢果。後來佛陀派周利槃陀伽為比丘尼僧眾說法,比丘尼僧眾剛開始非常不高興,就架設一個很高又沒有階梯的法座,期待看他笑話。

當天,周利槃陀伽看到這麼高的法座,示現很多神通之後,開始說法。在場一半的人聽到他說的法就證果了。這是因為周利槃陀伽以前很努力地幫僧眾擦鞋、掃地來淨罪集資所致。歷代法王雖然貴為法王,也必須親自掃地以淨罪集資。

這一點下手處是: 多聽聞,多思維觀察以及多研閱業果的經典。

聽聞越多,越清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以及做對有什麼好處,做錯有什麼壞處。想清楚之後,才會去做淨罪集資。

要素三、尊師敬友

恭敬師長非常重要,舉凡大德有所成就都是對老師恭敬。

把你的老師看得越高越好,對你的學習是越有幫助的。

Story

「密集嘛」原是宗大師供養他的上師仁達瓦的偈頌。正因為宗大師把他的上師看成像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一樣,才會有這樣的成就。阿底峽尊者也非常尊敬他的上師金洲大師,離開金洲大師回到印度之後,只要提到他的上師,他就會恭敬合掌,眼淚直流。種敦巴尊者服侍上師阿底峽尊者就像僕人一樣,清理上師的大小便完全沒有嫌惡心,因為恭敬承事師長的關係,證得了不可思議的神通。薩迦班智達也因為視師如佛,證得至少八地菩薩的果位,得到「業自在」,能將假的變成真的,曾到蒙古示現種種的神通。

接下來是敬友。

除了老師教,還需要有同行的切磋,很多事情也需要一群人共同來成辦,所以同行善友是很重要的。

同行有三種,一種是善友,大家互相策勵、互相增上。一種是惡友,互相報怨、講八卦、說老師不是、一起作弊等等。第三種是跟你沒什麼關係,沒有緣的人。

對於善友要親近,惡友要慎防,跟你沒有緣的人,則要去廣結善緣。

Story

僧團學習五部大論非常辛苦,每天要上將近七十頁的進度,而且今天上完,明天就要考。同學後來採用分工的方法,一人分十頁,分段謄手抄稿,再彙集起來,這樣分工合作才讀得完,否則一個人真的做不到,這就是同行的好處。像蔣孜曲傑仁波切的上師,以前讀書時很用功,他看到一位學長功課非常好,無人能比,就以學長為超越的目標,學長用功,他就更用功,一直努力想超越學長,而學長都不知情。這就是互相增上的善友。

Story

博多瓦有兩個弟子,互相競爭,互相想要超越對方,巴不得對方失敗。後來其中一位弟子因為犯戒還俗,另外一位就特別高興,召集好友來請客慶祝。博多瓦知道後告誡他說:「某某因為犯戒還俗,會墮地獄,但你會墮得比他還深,因為他還知道要懺悔,而你卻如此歡喜地隨喜這個犯戒的惡業!」這就是惡友。

Story

湖北有座寺院,寺中一位法師有一天外出辦事,回家時天色已晚,又下起滂沱大雨,便想找地方借宿。他到一位有錢的員外家求宿,員外卻以「我們家與佛門無緣,與出家人無緣」拒絕了,連在屋簷下避雨都不答應。法師不但不生氣,而且深自反省:之所以無緣,是因為宿生沒有跟他結善緣,今天才會遭到這樣的困頓。法師只有連夜冒雨趕回寺裡。回寺後,他在長生殿為員外立了牌位為他祈福,而且每天誦一部經回向給他,十幾年未曾間斷。十幾年後某日,員外出外遊玩來到了寺院,偶然間看到自己的牌位立在長生殿內,非常驚訝,得知原來是之前那位法師為了與他結善緣,幫他立的。員外非常感動,當下向法師拜了三拜,並出錢蓋了一座大廟供養法師。這件事蹟至今仍刻在該廟的碑文上。所以說,調伏自己是最吉祥的。

這一點的下手處就是: 觀功念恩。

對老師、同行能觀功念恩,才能恭敬、尊重對方,生命最高的目標才能達得到。

要素四、祈求加持

靠自己力量外,還要靠佛菩薩加持力。

如果你的最高目標是成佛,肯定要靠祈求加持,否則不能夠生起真正的證量。佛菩薩的加持來自於你對祂修信,以及真心地祈求,像藏地在辯論之前多要念誦度母讚兩、三個小時祈求加持。把祈求當作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要讓祈求有效,就要修信。

Story

僧團藏文老師的寺院有一位法師,四十歲才開始學攝類學,六十歲不到就考上了格西(佛學博士)。剛開始時他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他的上師看他年紀大,學得很辛苦,就教他祈求智慧怙主文殊菩薩。他非常認真,每天花六個小時課頌祈求文殊菩薩,最後真的考上了格西。

Story

江蘇有一間寺院,只有老和尚與小沙彌師徒二人。小沙彌長得不好看,也不是很聰明,但做事很認真負責。老和尚教小沙彌拜觀世音菩薩,交待他一定要拜到菩薩搖手才能回房就寢。因老和尚的臥室在觀音殿後方,他在牆板上鑿一小洞,用繩子繫在菩薩手上,在房裡操控,小沙彌拜觀世音菩薩拜到時間到時,老和尚將繩子一拉,菩薩就會搖手,小沙彌就會去睡覺,每天如此,連續好幾年。有一天老和尚到城裡辦事,當晚大雨滂沱,老和尚趕不回來,心裡很著急,怕小沙彌不能睡覺。隔天回到寺院裡,問小沙彌昨天有否拜佛?有啊!觀世音菩薩有搖手嗎?有啊!老和尚非常驚訝,當晚故意不拉繩子,果然看到觀世音菩薩顯靈搖手。

於是老和尚教小沙彌看見觀世音菩薩搖手時,要跟菩薩祈求說:菩薩啊!我很笨,什麼都學不會,祈求菩薩加持!當晚,小沙彌拜到觀世音菩薩搖手時,就向菩薩祈求,菩薩果然手持甘露瓶走下來,將甘露水灑在小沙彌頭上,從此小沙彌即過目不忘。

一次師徒二人參加水陸大法會,小沙彌因形貌醜陋,別人都瞧不起他。小沙彌想捉弄一下這些人,便將上千人的回向名單看過以後燒掉。主法者很生氣,要他負責。待法會進行到回向時,小沙彌即當眾一字不漏地將上千位回向的名字背出,從此一鳴驚人,令人刮目相看(這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喔!!)

下手處就是: 常常看佛菩薩的感應錄,信心自然會增強(修信)。

要素五、刻苦勤學

要達到最高的目標需要刻苦勤學。

如果想成為世間有用的人,對專業科目就要鑽研;想要成佛,就要研閱無垢經論。古來大德懸樑刺股、十年寒窗,都是刻苦勤學的榜樣。

Story

宗大師每天都要背誦八千到一萬字。唐朝有名的大將軍李密,乘牛時將書掛在牛角上,這樣看書。寺裡的格西說他們以前辯論都要辯論到晚上一、兩點,平常也很用功,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參加大考時,甚至連續幾天不睡覺,因此他們對經論都非常通達。達賴法王有一位上師,修行證量很高,三大寺冬季辯論時,他穿著破爛的衣服,在雪地裡坐在石巖下修行,僅以糌粑粉沾雪維生,如此日復一日,連續三個月。祖師們條件優越,尚且如此刻苦勤學,我們更加需要努力。

下手處就是: 研閱經論(或是你的專業科目),並且常常總結自己的進步,隨喜自己學習的成長。刻苦勤學通常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所以要在學習中看到自己的進步,產生歡喜心,才有力量繼續往下學。

要素六、堅持不懈

成功屬於永不放棄的人 ,所以要達到目標就是要堅持。

三天捕魚,兩天曬網,是根本達不到目標的。

Story

師父一生都在研閱般若經,即使晚年病得很重,仍在讀誦般若,自己沒辦法看,就請侍者幫他唸,直到圓寂前還在讀般若經,非常堅持。師父曾說他這輩子最慶喜的兩件事,一是出家,一是學到般若經與廣論。

Story

樂行咸王小時候是個乞丐,有一次他跟朋友到樹林裡玩,看到一棵高高的樹上有個特大的烏鴉巢,就一起發誓要把鳥巢打下來。打了很久一直打不到,朋友都陸續離開了,只剩下他不敢背棄誓言,最後終於將巢打了下來。巢裡掉出來的竟然是位老人(龍樹菩薩),老人很氣憤小乞丐騷擾他一整天,但問清緣由後,發現乞丐堅守誓願這一點很可取,就要乞丐幫他做一件事,事成之後就讓他當國王。他要乞丐到尸陀林去,將殭屍王背回來,但過程中要注意一點,回來途中殭屍王若跟他說話,一定不能回答,否則殭屍王就會飛走。

乞丐幾經波折,抓到了殭屍王,但在背回來途中,都因不小心回應了殭屍王的話,讓殭屍王飛回尸陀林去,一切又得重新來過,如此前後重覆了二十一次。由於堅持不懈,最後一次乞丐終於成功背回殭屍王,龍樹菩薩藉此修法,將殭屍王的肉變為很多金子,蓋了五百座寺院,造了五百座塔,救濟了很多窮人。因此之故,這個國家的國王往生後,大家就推舉乞丐當國王,就是樂行咸王。他就是因為堅持不懈而當上了國王。

下手處就是: 信為欲依,欲為勤依。

對於自己的理想要很堅定,很想達成當初所發的願,有這種欲望才會精勤去做。要產生欲望,就要對做這件事情的好處經常思惟,才能夠堅持不懈地做下去。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