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留才 三部曲

  • Share this:

春節前後大陸幹部和員工將出現一波跳槽風,一位珠江三角洲的台籍財務人員感嘆:員工流動率高達兩、三成,不僅薪資和三金(指醫療等保險)得要跟著法令調,還要編列招聘費用,連教育成本都增加。

台資企業以代工起家,壓低人事成本,才能低價搶單,不過,大陸員工忠誠度低,流動性過高,使得人事成本除了薪資之外,還得要加上人員招聘、教育費用等新項目,讓許多台資企業傷透腦筋。

做鐘錶代工起家的陳姓台商說,他十年前在廣東偏僻的小鎮設廠生產,人事成本只有一項─工人薪資。不過,珠三角浮現民工荒以來,他不僅要應付工人的三金和年年調高的薪資,針對員工流動率過高,年度還要編列足夠預算,遠到西北、西南部招工,編列招工獎金,因為不斷有新員工加入,教育費用也要隨之增加。

為了控制人事成本「暴增」,他改從調整人資制度著手。他說,調整人資制度,「可以讓企業在既有資源下,有效率運用資源,以及利用無形的鼓勵,留住大陸員工。」

陳姓台商觀察,近兩、三年來,大陸員工已從為了一點錢跳槽,轉成追求學習機會,他增加職福預算,利用職福會功能,設立電腦、英文教室等,將績效制度與學習機會掛鉤,讓表現優秀的大陸員工上課,不僅能刺激員工工作意願,也讓員工流動率降低到一成以下。

他說:「大部分台灣老闆還停留在抱怨人難找,不願意在人資管理上,向外資企業看齊,其實,福利資源雖然拉高費用,不過,卻可以成功降低流動率高造成的成本負擔。」

上海宏利企業管理諮詢公司顧問廖勇凱說,留住大陸員工的方式有三種:薪資留才、情感留才和職涯留才。其中,大陸員工已不再近視短利,台資企業應善用「職涯留才」,除了提供員工「職涯地圖」,升遷制度得打破「玻璃天花板」,才能留人又留心。

廖勇凱說,在設計薪資等級上,低階員工薪資多參照當地企業,中階幹部會區域流動,可以參照附近區域的各城市企業薪資編列,至於高階幹部比較基數不同,最高級的人才往往是大陸全國企業來挖角,應比照全國同等級人才的薪資訂定。

【2007/02/14 經濟日報】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