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博物館的常設展結合建築樓層主要分為四層樓設計 分為山海平原,以展現宜蘭的地理及人文環境。
蘭陽博物館以
生態博物館
為策略
綜合思考宜蘭全縣自然與文化資產的保存
、
維護
、
展示教育與觀光功能
。
烏石港的名稱由來,是緣自於港內的巨大黑色礁石,它曾是宜蘭的第一大港,當年清廷在此設有海關及炮台,以防止敵寇入侵。近年來,烏石港所興建的遠洋漁港工程,也逐年完成防波堤、碼頭,當年的遺址也規劃成紀念公園,隨著賞鯨登島觀光活動的興起,使漁港成為假日休閒的絕佳去處,為方便遊客,還設有遊客服務中心(下圖為烏石港遊客服務中心)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2590772197/pc_textbottom', [1, 1], 'div-gpt-ad-1639353180888-0').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39353180888-0'); });
蘭陽博物館的館徽欲傳達的意涵為:「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及「人與歷史的聯想」。在設計之初,經過一群宜蘭的博物館學專家、文史學者、自然生態老師、在地畫家、 CIS設計師等選取了最能表達上述意涵的噶瑪蘭族人傳統木刻人型圖騰而成。除此之外,蘭博館徽也蘊含著另一個意義:蘭博建館過程中,有數不清地各界「人士予竭盡心力的付出,這座博物館才得以為民眾敞開大門。這一枚小小的人型圖騰裡,也蘊藏對這些人一份深深的敬意。
蘭陽博物館的館徽欲傳達的意涵為:「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及「人與歷史的聯想」。
即將於年底開館營運的蘭陽博物館 , 針對宜蘭山 、 平原 、 海之 特殊性與多樣性 , 分為四層樓設計 , 讓民眾體會 「 豐富的文化活動與 生物多樣性 」 的訊息 。
其館藏原則是以宜蘭本土為主 , 同時也針對宜
蘭縣內潛藏的人文與自然資源進行研究與調查 。
蘭博長期以來推動 「 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 」 的理念 , 未來將整合 頭城烏石港 、 週邊海洋資源 、 縣內大型文化活動及社區產業資源 , 推 展全縣博物館事業 , 並鼓勵民眾參與博物館運動 , 實踐文化深耕之 目標 。
蘭博基地所在的烏石礁遺址,為清代的烏石港,因港域內有 3大塊黑色礁石而得名,為宜蘭貨物進出之咽喉,萬商雲集,「石港春帆」為蘭陽八景之一。
相傳有 200年歷史的中元祭「搶孤」習俗並非頭城所專有,但因方式最為驚險奇特且涵意深遠,兼具宗教民俗、體能競賽的崇敬、詭異與激烈,則為「頭城搶孤」莫屬。「頭城搶孤」和蘭陽平原的開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早期漢人離鄉背井渡海來台開墾蘭陽,頭城即是開蘭的第一據點,在開拓過程中歷經天災、疾疫及戰爭而往生者魂無所歸,為了祈求普渡孤魂、消災解厄,於是在每年俗稱「鬼月」的農曆七月,由附近八大 庄的居民,集資舉辦普渡法會來超渡孤魂,並在農曆七月的最後一天,也就是「關鬼門」之夜,舉行盛大的搶孤儀式,以表對先民的追念普渡之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