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談靜坐

  • Share this:

本blog所發表之文章皆由www上之分享資源.並無他用.若有任何侵權之疑慮時.請通知本人!!!在此至上萬分歉意!!

太極拳談靜坐 為什麼要練靜坐 靜坐乃是我國儒、釋、道三家修養的功夫,其主要目的乃是在於養生、養生、即修身養性也!因此成為儒、釋、道三家所必練的基本功夫。靜坐在儒、道兩家皆稱靜坐,唯獨在佛家稱為「坐禪」,蓋佛家坐禪不在養生而在養性,如所謂的「明心見性」,專究「悟」的功夫,自無談不上養生了。可是儒、道兩家則不然,靜坐的目的不侷限於養性,亦著重於養生方面。太極拳本屬道家,自然亦講究靜坐的功夫! 靜坐如何能修身養性? 靜坐時不僅全身四肢百骸都靜下來而獲得休息的機會,同時還摒除心中一切雜慮,不使傷神。此外靜坐時還要配合呼吸,調和氣血使之到處流暢,如此內部血液循環良好促進新陳代謝作用,從而增進生理各部器官的機能,自然符合養生之道,即所謂「靜中求動」,使體內氣血流通便可養生。同時靜坐,可澄清心靈使內心趨於寧靜,自然能使性情由暴爆而趨溫和,即所謂「化戾氣而致祥和」也。由上可知靜坐不但可以強健內部器官,同時也可以變化氣質,真可以說是修身養性的最好方法了! 應持何種態度學習靜坐? 有些人一聽到靜坐,總是會聯想到「走火入魔」,因而自然而然地產生畏懼之心。更有些人因為練習的不得法,不但不能養生,養性,反而得到反效果,真正「走火入魔」了。其實練習靜坐祗要按照要按照要領去做便不會有毛病發生,相反的還會有意想不到的功效。按在目前生活十分緊張的工業社會裡。一個人每天有一段時間自我獨處,拋除繁務,讓緊張的身心放鬆一下,對於健康方面是十分有幫助的。而靜坐正是達到放鬆效果的最好方式。至於一般人錯誤的觀念主要是由於急功近利,欲求速效,心中先有不正確的觀念,以致於產生反效果,反而得不償失了。因此同學練習靜坐,應該按步就班,照著要領去做,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應如何靜坐,要領如何? 儒、釋、道三家靜坐的方式皆以盤膝為主。但是可隨人,體質、年齡及環境而異,例如年紀太大之人無法盤膝而坐,自然不必勉強,總之一切姿勢均以自然舒適為要。 盤膝分為三種方式: 自然盤腿:適於初學者,因初學者之筋骨較硬,不能勉強其做下面較困難動作。自然盤腿如同軍訓中之「坐下」姿勢。 單 盤:分左、右單盤。所謂左單盤乃係將左腳置於右腿上。右單盤恰和左單盤相反,即右腳在左腿之上。 雙 盤:即單盤姿勢的更進一步,將在下方之腳(即左單盤時之右腳)搬於另一腿上,兩腿心朝上。 以上各姿勢中,除了佛家講求五心朝上(即腳心、掌心、頂心)外,儒道兩家均以舒適為主,並不過分勉強。初學者,盤腿而坐時,總是兩膝均蹺起,不能平直,此及其胯骨未能鬆開之故,時日久了自然兩膝能呈水平。單盤亦復如此。至於雙盤則較前兩種為困難,能做得到最好,做不來的絕對不能勉強,譬如古時練武功者,其大腿均十分粗大,就是不能雙盤,這並沒有什麼關係,一般人祗要練至單盤便可,切不可強硬要雙盤,否則會出毛病,一切祇求其放鬆舒適。 有人說靜坐時,所盤之腳必須向裡彎,以便腳根能抵緊海底穴,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我們呼吸時,要提陰竅。陰竅約在肛門前一寸左右,所謂「大道不離方寸間」即指此,乃是呼吸時的重要關鍵,為日後打通任、督二脈的基礎。因初學者不會提陰竅(從前講呼氣提肛其實便是提陰竅之初學輔助動作)故要其用腳根抵海底穴,其實此舉對於呼吸並無多大助益,反而因姿勢勉強,徒然有害耳。 至於練習的次序是由、、逐段練習。單盤最初時可將腳掌置於弓腳之大小腳彎之處,如此膝易平,久之便可將腳掌朝大腿根移,腳心自然能朝上了。雙盤如前所示係將單盤之姿勢更進一步,將兩腳均架起來。最重要的是必須兩腿極柔軟才可雙盤,否則氣血不通,易生毛病。一般養生祗需單盤程度,儘量求自然安適,不可勉強雙盤,更不要抵緊海底穴,只需會提陰竅便可。 盤腿盤好了之後,儘量求肌肉放鬆,無一絲一毫拙力。因為兩手而兩手能自然置於兩膝之上為最好(一定要放鬆),因為兩手心所發之氣屬陰,陰氣下降,手心朝下。而膝所發之氣屬陽,陽氣上升於是陰陽相合,水(陰)火(陽)相濟,這對於患有關節毛病者是最好的治療法!學者不妨一試。但是如果初練者兩手未能於鬆,可將雙手由膝向腹部移動使兩手相握,直到能放鬆為止。至於腰部也不可用力,切忌挺直,蓋腰幹一挺,胸部自然挺出,氣不易下達丹田,這也是佛家不能打通任督二脈之原因。腰鬆了,自然脊柱的每一骨節也鬆開了,同時腹部,背部皆成自然柔和之曲線,氣血來往自然十分舒暢,反之腰桿挺直,久之會腰酸背痛。頸部要直,但不能僵硬,要自然放鬆!同時還要垂簾內視即所謂眼觀鼻,鼻觀心是也!(下頷自然內收但不可用拙力)此外要鬆肩墜肘,等全身都放鬆後始行深長之呼吸也。 呼吸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呼吸以舌尖輕抵上顎之天池穴,俾使氣不至於漏散。氣往上經玄關往泥丸,循任脈而下經黃庭(中丹田),正丹田而後氣轉一輪經下丹田(關元),經海底循督脈而上經尾閭至氣堂。呼時提陰竅,由氣堂循督脈而上,經夾脊,玉枕到泥丸而下天池穴,由口徐徐吐出。 注意:本處吸氣至關元隨即呼氣但恐氣散故呼至氣堂後(氣堂在腰子處)方才提陰竅再呼氣(此點為不傳之秘),吸氣,呼氣均應徐徐為之,不可忽快忽慢,更不可閉氣,否則易傷身。呼吸以愈深長愈好,但不可勉強,全憑自然。再提醒大家,呼吸時全身務必放鬆,尤其腰背間更需注意。 此外男子吸氣時,氣係沿任脈而下,而呼氣則循督脈而上,因男子任脈屬陰、督脈屬陽之故,而女子恰相反,任脈為陽督脈為陰,故由後降前升。(此點也為一般不傳之秘) 至於呼吸時,意念應集於「氣」行經路經,一關一關的推敲,所謂「以心行氣」是也。練至相當程度後氣之流行吾人亦可得知,靜坐時將覺得背後有一股熱流由下直逼而上,此即氣之所至也。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