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 ~ 李泰祥
李泰祥&唐曉詩
齊秦
告別 我醉了 我的愛人 !
在你燈火輝煌的眼裡 多想啊 就這樣沉沉地睡去 淚流到夢裡 醒了不再想起 在曾經同向的航行後 你的歸你 我的歸我 ...... 請聽我說 請靠著我 請不要畏懼此刻的沉默 再看一眼 一眼就要老了
再笑一笑 一笑就走了 在曾經同向的航行後 各自寂寞
原來的歸原來 往後的歸往後 ...... 在曾經同向的航行後 各自曲折 各自寂寞
原來的歸原來 往後的歸往後 ......
詞 : 李格弟 ( 詩人夏宇 ) 曲 : 李泰祥 原唱 : 李泰祥 & 唐曉詩
罹患帕金森氏症多年仍作曲不懈的李泰祥正式表示:「橄欖樹」、「你是我所有的回憶」和「告別」是他個人創作生涯的三大代表作。
對於「告別」這首歌,他只簡單說了這樣一段話 ~
「遺憾,是最重的,比幸福還無法忘懷,與完美總差那麼一點。」
以公開發行為準 最早是由唐曉詩與李泰祥師徒對唱 收錄於唐曉詩 " 黃山 " 專輯當中(滾石唱片 │ RR-107 │ 19841228 發行) 歌詞如下 ~~~ 我醉了 我的愛人 在你燈火輝煌的眼裡 多想啊 就這樣沉沉地睡去 淚流到夢裡 醒了不再想起 在曾經同向的航行後 你的歸你 我的歸我
請聽我說 請靠著我 請不要畏懼此刻的沉默 再看一眼 一眼就要老了 再笑一笑 一笑就走了 在曾經同向的航行後 嗚~~ 各自曲折 各自寂寞 原來的歸原來 往後的歸往後
「 不要告別 」 錄成唱片的 1973 年 ,三毛剛 滿三十歲,還不是家喻戶曉的名作 家,剛搬去西非沙漠定居 ,正要動筆寫下轟傳一代的 《撒哈拉的故事》。三十二歲的李 泰祥則應邀赴美,在聖地牙哥現代音樂中心深造,滿心都是他的前衛音樂 大業。對於「不要告別」的後續發展,他們恐怕是無暇分心關注的。李泰祥從唱片聽到這首 歌,得等到次年回國之後 ── 據他回憶,聽到歌星把「不要告別」唱成了「東洋調」,使他感到錯愕,覺得那「完全不是他心目 中的歌曲」。從此,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繹「不要告別」,成了他壓在心底的一樁願 望。
1975 年,歌手楊弦在台北中山堂舉辦歌曲發表會,出版 《中國現代民歌集》,正式點燃青年創作歌謠的燎原大火。「通俗歌曲」的世界,即將迎向一場翻天覆地的大革命。李泰祥則在這時放棄不滿一年的大學教職和省立交響樂團的副指揮頭銜,和學院系統一刀兩斷。他做廣告配樂餬口,編寫演唱的「野狼一二五」摩托車廣告歌,成了好幾代台灣人的 共同記憶。他的前衛音樂實驗,則隻身突入陌生荒遠的聲音領地,義無反顧,簡直近乎悲壯 ── 我曾在舊雜誌翻到當年李泰祥音樂會的報導:曲目包括許多無調性、無旋律的段落,還有五金工具之類的敲打樂,搭配預錄聲效、幻燈投影與電影短片,是極為先鋒的「多媒體」展演實驗 。報導寫道:許多觀眾捱到中場休息,紛紛逃離,下半場遂空出了一大半的座位。
站在「古典雅樂」、「市井俗曲」與「前衛實驗」之間,李泰祥的耳朵並沒有漏掉青年人揭竿而起的創作新謠,甚至有意藉著青年知識分子為主的大批新興聽眾,橋接「嚴肅音樂」與「通俗音樂」原本互不相容的世界。和校園歌手齊豫的合作,使他一夕之間變成名滿天下的音樂大師。他以創作人、製作人兼編曲家的身分親自指揮管弦樂團錄製 唱片,氣勢驚人,一下子把他口中的「大眾歌曲」與「雅樂」連到了一塊兒。許多「校園民歌」的「素人」歌手和作者,寫歌唱歌全憑直覺,五線譜都未必讀得懂,作品多半和弦簡單,旋律平易。李泰祥則不然,他的歌往往曲式奇崛,極難駕馭,卻又極易入耳。歌者每次開口,都是挑戰身體與靈魂的大工程 ── 看看歷來和他合作的「女弟子」:齊豫、唐曉詩、錢懷琪、葉蒨 文、許景淳 …… , 每個名字,都足以在歌史熠熠 生光。
李泰祥回顧當年野心,是這麼說 的: 「 我決心要從嚴肅的音樂工作崗位走入群眾,寫出有風格,能表現我們現在大眾生活最動人、精緻的感情,寫出眾人的歡喜悲樂,和對時代的感覺,並融和文學,透過大眾歌曲的形式,帶給群眾,走進生 活。 」
1984 年,李泰祥已是兼治古典、現代與流行的「跨界」泰斗,面對當年舊作,底氣自然不同。他和唐曉詩重錄「不要告別」,兩人都很滿意。 憋了十年的遺憾,終於可以放下了。
然而歌林在發片前夕知悉此事,去函警告滾石:「不要告別」版權屬於歌林,若不抽掉這首,大家法院見 ── 也就是說,李泰祥將會因為演唱自己的歌而觸 犯著作權法。
驚聞此事,李泰祥沮喪可知。為了拿回這首歌,他曾提議免費為歌林譜寫新歌以為交換,亦被回絕。但就這麼抽掉,也實在不甘心。於是滾石老闆段鐘潭(綽號也是『三毛』)心生一計:假如旋律不變,歌詞重填,等於另作一首新歌。以當年法律條件,這樣改編,歌林是難以提告的。這麼一來,原本錄好的音樂不需更動,只要請唐曉詩重新演唱 新版歌詞,還能兼顧李泰祥原本的編曲構 想 。
問題是,找誰填新詞呢?時間緊迫,任務艱鉅,老段靈機一動,想起一位寫詩搞劇場的年輕女生,現代詩寫得很有趣,卻不知道寫不寫歌詞。他聯繫上這位黃小姐,對方說自己從來沒填過歌詞,卻很願意試試看。那位黃小姐時年二十八 歲,剛剛自費印行她的第一部詩集《備忘錄》,當時沒人知道這本限量發行五百冊的小書,將會徹底改寫台灣現代詩史。她寫詩的筆名叫「夏宇」,但為了填詞的活兒,她取了另一個 筆名「李格弟」。
李格弟只花了一個下午就把新詞填好了。李泰祥拿到一看,馬上說:這個詞完全沒辦法唱 ── 原來李格弟沒經驗,歌詞句式和旋律兜不攏。但撇開這個不說 ,新詞寫得真好。李泰祥想了想,毅然決定與「不要告別」告別,索性為這「錯填」的新詞另譜 新曲,做一首全新的歌。
1984 年底,《黃山》專輯終於發行,我們有了一首叫做「告別」的新歌。你先聽到一盞砸碎的酒杯,然後唐曉詩開口,襯著弦樂和鋼琴,微醺而 淒然 ~~~
我醉了 / 我的愛人 / 在你燈火輝煌的眼 裡
多想啊 / 就這樣沉沉地睡去 / 淚流到夢裡 / 醒了不再想 起
在曾經同向的航行後 / 你的歸你 / 我的歸 我 … …
李格弟保留了三毛的開場句,又留下了「燈火 輝煌」這個她認為太美的詞。「在這燈火輝煌的夜裡」改掉兩個字,變成「在你燈火輝煌的 眼裡」 ── 唉,這是何等的才氣 。
然後猝不及防,李泰祥吼起來,崎嶇不馴的嗓子浸滿野氣。一 句句懾人心魄的唱詞翻飛而出:
請聽我說 / 請靠著我 / 請不要畏懼此刻的沉 默
再看一 眼 / 一眼就要老 了 / 再笑一笑 / 一笑就走 了
在曾經同向的航行 後 / 各自寂寞 / 原來的歸原 來 / 往後的歸往 後 … …
鼓聲帶入壯盛的間奏,電吉他與弦樂把歌 層層托高,百轉千迴,再驟然盪 開 ── 這是雅樂,也是 搖滾!重 新進入歌詞,唐曉詩領唱,李泰祥和聲,相疊,交纏,愈來愈熾烈,愈來愈 激昂,直到最後一句,唐曉詩傾盡所有,絕望,超然,美得難 以逼視 ~
在曾經同向的航行 後 / 各自曲折 / 各自寂寞 / 原來的歸原來 / 往後的歸往後 … …
歌聲甫歇,尾奏揚起。掃過浸著苦酒的碾碎的心,穿越整座燈火輝煌的城,直抵狂悲與狂喜的交界。壯闊絕倫的四十五秒之後,整首歌在最高潮處收結 。
李泰祥在「告別」保留了當初為新編版「不要告別」錄製的背景音樂,沿用既有的和弦結構,甚至挪用「不要告別」的旋律作為「告別」的和聲,讓舊作融入新歌。當年《黃山》專輯提供媒體參考的新聞資料,交代了這首歌背後的曲折,最後一段 是這麼說的 ~~
「他(李泰祥)雖然是(不要告別)這首歌的原作者,但是他沒有詮釋這首歌曲的權利。在一切努力歸於失敗後,他決定向『不要告別』告別。李泰祥開始試圖從原曲的精 神上,重新創作一首歌;他成功了,這首新歌就是『告別』。 …… 音樂家的創作力突破了一切障礙,他不但創作了新曲,也擁有了舊 曲。」
唐曉詩演唱的第一版「不要告別」,蒙塵的母帶仍藏 在滾石檔案室,始終未曾發行。然而很少人知道,這個版本曾經公開播放過:廣播人方笛提前拿到了 剛錄好的新歌,也不管唱片還沒發行,便在她的節目先播了,這是這個錄音唯一一次公開曝光。直到現 在,除了當年幾位工作人員,只有一小群在 1984 年某個冬夜準時扭開收音機的人,曾經意外窺得 那首歌的模樣 ── 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有多幸運,我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錯過了什麼 。
「 告別」開啟了李格弟輝煌的詞人生涯,爾後她還會以「童大龍」、「李廢」等筆名寫下許多當代中文歌史最好的歌詞 ── 這樣 說起來,我們好像還該感謝歌林唱片的自私呢。
李泰祥,則畢竟沒有徹底告別「不要告別」。 2002 年,他發行新專 輯 《自彼次遇見你》,終於得以重新面對十八年前未了的功課,並且往前再跨一步:他把「不要告別」的詞曲 融入「告別」,由 林文俊和徐芊君 男女對唱,兩首歌互為和聲,奇絕,美絕,那流浪近三十年的旋律 ,終於找到了最好的歸宿。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2590772197/pc_textbottom', [1, 1], 'div-gpt-ad-1639353180888-0').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39353180888-0'); });
緣情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