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湖里地名探源

  • Share this:

1. 柯仔湖

位居柯湖里之中部,在竹東分割丘陵上,也就是在柯子湖溪上游谷地內,海拔 100 至 150 公尺 的低地,舊稱柯仔壢,現稱柯壢。「湖」在此即為低窪或盆地之地形。柯仔即柯樹,殼斗科落葉喬木,木材硬實,可製斧柄、建材等。往昔此地為柯樹蓊鬱的森林小盆地,故有此一稱呼 -- 柯仔湖。境內有一創建於道光十四年的福龍宮,奉祀客籍移民守護神三山國王,居民大半為客籍,以劉、曾、田、古、黃、呂姓居多,為稻米、茶葉、綠竹筍產地 [1] 。

2. 橫崗頂

根據《新竹縣采訪冊》記載:「柯子壢山一名鳥嶼在縣東南十二里。其山自南方吳寶廓分支而來,高五、六丈。居民植竹成林,眾鳥群巢其上,白鷺尤多,每當春夏之間,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憩此,殊饒幽致。 [2] 」柯子壢山,附近居民稱為橫崗頂,由於該區係紅土台地,地勢高亢貧瘠,缺乏水利設施,原先稱稙甘庶、蕃薯、茶、玉米等耐旱作物,直至日據時期(昭和三年 --1928 )竹東大圳興建完工之後,才改種水稻,從此旱地才變成水田。當地的紅棕色粘土是燒製紅磚的最佳原料,民國六十年時代有一張姓人士投資開設一家自動式磚廠,由於材質佳,曾風光一時,生產的紅磚在當時還供不應求呢!

3. 石牌下與徐屋

柯湖里七鄰徐屋,舊稱石牌下。緣於「奉憲示禁碑」與「申約併禁碑」兩座石碑為清代淡水廳同知張啟煊查勘核准,立碑頭重埔示禁,原豎立於新竹至樹杞林(今竹東)輕便軌道旁,此地區稱為石牌,其下方之徐屋聚落,稱為石牌下。

掩映在樹林中的徐屋,是個傳統的客家聚落,已超過百年的歷史。日據時期經營大片茶園,於大正年間開設茶葉工廠致富,並曾多次獲頒製茶技藝獎,對地方產業之貢獻良多。

徐屋禾埕旁有一棵百年老樟樹,枝幹槎枒,上面滿是薜荔纏繞,是一個典型的相互依存的自然生態範例。蒼翠茂盛的老樹下,有座雕琢樸實的伯公廟,為石材打造。廟裡有尊土地公像,造型古樸自然,廟後以卵石環砌成半弧型的護坎,很有鄉野趣味。在清涼的綠樹蔭下,是孩童們嘻戲的場所,也是大人們靜思之處。

4. 風車扭

進入柯湖里七鄰與頭重里七鄰之柯湖路上坡路段,前為柯子湖山,南臨柯子湖溪,落差約 二十公尺 ,河階上方有一高地;北方係寬闊平坦稻田,每於秋冬二季,季風盛行之時,強勁的北風由東北向西南沿著柯子湖山邊吹入,經過此路段時,又被旁邊之高地擋回,風在此風車般旋轉,故稱為「風車扭」。

5. 隘寮凸

柯湖里七鄰之小山丘,有一古早為防堵原住民侵擾與攻擊而搭蓋瞭望警戒之隘寮,稱為隘寮凸。光緒二十一年( 1895 )乙未戰爭,頭重埔巨戶林娘德曾率領抗日義軍於此與日軍對峙。

6. 南林窩

今柯湖里福龍宮周圍地區。南林窩係竹塹平埔族語,平埔族人世居於此,遂以母語命名。福龍宮右前方綠竹園中有座平埔族人錢姓祖墳,墓碑以漢字拼音刻寫,十分罕見。墓碑記載:「台邑台灣省竹暫社錢公兮基合歡公、妣賴太孺人暨叔吧吠公派下祖塔 -- 」。

7. 黃梨園

今柯湖里田屋周圍地區。因田姓墾戶在此開發後種植鳳梨(客家稱為黃梨)而得名。

8. 懶人崎

今柯湖里曾屋附近,原通往橫崗頂曾屋之陡峭上坡路段,人行其間,備極艱辛,因此步伐緩慢,故稱為懶人崎。

9. 更寮下

位於柯壢福龍宮對面高岡上,設有崗哨,日夜派人守望,該瞭望守更之草寮,稱之為更寮下。

10. 田屋

位於寶山水庫壩址下方,田屋為單姓客家聚落,所在地昔稱黃梨園。田屋有一祖廳係泥磚屋建築,堂號為紫荊堂,歷史有百年之久。聚落建在半山腰,人口最多時有兩百多人,近幾年人口外移,只剩六十幾人。目前被規劃為休閒農業區,建有一公廁,週邊亦經綠美化。據前里長田鼎坑表示,其先祖曾參與金廣福墾隘,原北埔姜家要劃出住宅附近五座山丘予田家,但田家只取祖居地十多甲田園,其餘皆放棄。

11. 伯公彎

柯湖里福龍宮右側,原有一座伯公廟,因前面有一條弧形彎曲的道路,當地人稱為伯公彎。現今福龍宮內之福德正神,即係從此遷至廟內之伯公牌位的。

12. 鐵寮灣

位於伯公灣上方凹地,早期有打鐵店,故稱鐵寮灣。

13. 灣崎

位於柯湖路盧屋旁之彎曲上坡路段,稱為灣崎。

14. 界樹坪

位於柯湖里劉屋往盧屋之平坦處,係呂屋與劉屋之土地交界點,因界址不明顯,故植樹一排區隔,稱為「界樹坪」,民國四十年代被陸軍新兵第一訓練中心徵收為野外射擊訓練場,又稱為打銃坪。

15. 雄雞打翼

位於界樹坪後方山丘地,據傳為風水絕佳之地,形似雄雞展翼,故稱雄雞打翼。

16. 鶴巢排

界樹坪對面之山丘林地,早期有白鶴群在此築巢繁殖,故稱此山坡地為鶴巢排。

17. 二銃櫃

柯湖里二鄰榕樹棟之二銃櫃,為金廣福墾號所建。置隘丁若干名把守,每年發丁糧及補充銃藥之資,除自力更生,亦需接受補給作為守隘之糧,以固守田園,防原住民出沒滋擾。為了與新竹市金山里之頭銃櫃區隔,故以「二銃櫃」稱之。

18. 大崎

從福龍宮往二重埔之雲南路,有段陡峭長坡道,稱為大崎。

19. 井頭崗頂

位於大崎頂端之平坦地,路旁原有一口泉水窟,水質清澈甘甜,為路人提供最佳的天然飲料,故稱為井頭崗頂。

20. 柿餅寮

位在柯湖里一鄰的葉屋,是於日據初期從柯壢口遷移至此的。葉家早年向樹杞林蘇家承租二十幾甲山坡地種植柿樹,並經營柿餅加工業,最興盛時期,柿餅事業曾擴展到附近鄉鎮地區,一直到民國七十年左右才歇業,廠址周圍稱為柿餅寮。

21. 南茅

今柯湖里福龍宮周圍地區。南茅係竹塹平埔族姓氏,平埔族人在此居住,取其族人姓氏為地名。

22. 更寮凸

位於柯湖里福龍宮對面高崗上,設有崗哨,日夜派人守望,該瞭望守更之草寮,稱之為更寮凸。

[1] 洪敏麟, 《 台灣舊地名之沿革 》 第二冊(上),(台灣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一九九七‧六‧三十),頁一九五。

[2] 陳朝龍, 《 新竹縣采訪冊 》 ,(台灣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一九九九‧一‧三十一),頁二○。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