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山里地名探源

  • Share this:

1. 員山仔

員山仔即現今之員山里,涵蓋下員山、麻園肚、菜頭寮、牛路頭等地,從前尚包

括頭重里與柯湖里部份地區。清朝乾隆時期即有員山仔隘寮的出現,相關古文書

亦有員山仔之記載。員山仔係頭前溪中游南岸之荒埔,往昔為竹北六張犁牧牛之

地,現為竹東鎮的穀倉。

2. 下員山

下員山在員山里之南,地當頭前溪中游南岸寬闊平原之河階地,海拔約為 60 至 70 公尺 間。其東南方有一突起墩阜,形如覆釜,高三丈餘,稱為頂員山(今稱上員山),西行迤邐而下即為下員山。下員山圓形山丘位於詹屋大夫第後方,在日據中期剷平成為水稻田。

[1] 下員山地方往日為平埔族狩獵場 -- 即土語所稱「霧崙毛毛」之地,後來成為六張

犁地方放牧區,今員山里西北部有「牛路頭」之地名,原係古早趕牛隻入荒埔草

原之交通要衝,故以此稱之。在嘉慶年間來自山豬湖(現今芎林鄉秀湖村)之客

籍移民曾智才帶領五個兒子於此開墾田園,今日居民仍多曾姓。本地在嘉慶二十

四年築有下員山圳灌溉,為稻米產地。 [2] 往昔金山面四家陶器工廠大量製陶所需

之黏土,幾乎都來自本地麻園肚以南、下員山圳以北之地。

3. 麻園肚

麻園肚原來在上、下七份之對岸,中間隔了一條頭前溪,大正八年「水打雞油林」,麻園肚田園變為河道之後,根據大正十年( 1921 )至昭和三年( 1928 )日本人所繪製的台灣地形圖中,「麻園肚」過溪取代了上、下七份舊地名。現員山里八鄰至十三鄰之間,地當頭前溪中游南岸的沖積平原上,清朝時期,部份地區為頭前溪河道,海拔約為 50 與 60 公尺 間,原為平埔族獵場「霧崙毛毛」之地。初期灌溉困難,為種植苧麻類之旱田,故稱麻園。因村莊建立在頭前溪與下員山之間半圓形的河階地,狀如大腹挺出,故稱麻園肚,境內築有麻園肚圳與麻園肚消水圳,為稻米產區,居民屬客籍,以劉姓居多 [3] 。民國五十二年葛樂禮颱風曾造成潰堤,沖毀田園數 十甲 。

4. 菜頭寮

菜頭寮在員山里八鄰附近。由於沙質土地肥沃,種植蘿蔔(客語稱菜頭)特別肥大,溪畔聚落遂稱為菜頭寮。日據時期大正二年( 1913 )鋪設關東橋至芎林全長五‧ 九公里 之輕便軌道 [4] ,於菜頭寮設有招呼站。民國五、六十年代前聚落中有楊、陳兩戶人家以打石為業,利用頭前溪品質堅硬的油麻石,打造農家建材、生活器皿等,由於技藝高超,頗受鄰里稱譽。尤其本地區與週邊鄉鎮之石板伯公,大部份都是菜頭寮打石師傅的傑作。

5. 渡船頭

清末至日據時期要涉過頭前溪前往芎林,多靠渡船來往兩地,所設立的乘船碼頭,稱為「」渡船頭。根據《新竹縣采訪冊》記載:「菜頭寮渡:在縣東十五里九芎林南溪,為菜頭寮適上員山各莊之所。兩岸相距二十餘丈。民渡船一,光緒十年,莊民捐設。渡船錢四文。 [5] 」另《新竹文獻會通訊》記載:「九芎林義渡:在縣東十八里,為九芎林適二重埔樹杞林各莊之所,兩岸相距五十餘丈義渡船一,咸豐間設置,光緒十九年紳士鄭獻瑞(下山莊人),彭殿華(樹杞林街人),劉如棟(九芎林人)等倡捐買義田年收租榖四十三石,每年除給渡夫工食榖四十石外,尚餘三石存作修船修路諸費。頭前溪治水工事堰隄築成後,溪流轉移菜頭寮,平時架木橋以便行人往來,如山洪暴發,水橋流失時,則出渡船濟急,今代表管理人為本鄉上山林德業。設有義渡簿備載甚詳,有序,庠生魏盛唐撰,民國四年建石碑紀念,碑今失存。」「渡船頭」在菜頭寮定分針左側,由於頭前溪砂石開挖殆盡,水位下降約二十幾公尺,現已闢成為河壩田與東西向快速道路。

附記:清代義渡圖記如左:

義渡碑 [6]

且夫舟楫之利大矣哉!自春皇垂柔遠之治,帆海初通;鄭卿播惠人之仁,乘輿廣濟。然制作出朝庭,成功固易;經營在草野,奏效猶難。茲我九芎林地方,中界大河,惟菜頭寮、三嵌店兩處,急湍狂波,淵深莫測;且途當衝要,商旅雲屯,臨流無自以問津,過涉又虞乎滅頂。甲寅之春,厥有善士目擊時艱,思設義渡,爰不惜唇焦,遠近邀集,幸哉!德必有鄰,人皆向義,輸金樂助,集腋成裘。序屆季冬,置主田產,將每年租榖作為渡夫經費,立兩處建造船橋,斯行人利便久遠,可乘千戴一時,洵盛事也。今而後創始者之功偉,贊襄者之績亦著,書曰:作善降祥,是言也可以移贈焉。

此義渡置有田業一所,座落竹北一堡上山庄地,番契內載明。

大正四年乙卯歲 三月一日 發起人 鄭昌統 江勝全 鍾琳水 仝立

何禮彬 敬書

6. 上七份與下七份

根據《新竹縣舊地名探源》記載: 「上七份 -- 今員山里、頭重里一帶,上七份、下七份在清代開發時,粵籍與閩籍墾戶合股開墾;墾後,閩客分管,十四股分成兩半掌管,上七份屬客籍,下七份屬閩籍,上七份戶數二十二,丁口數一百五十三。下七份 -- 今員山里、頭重里一帶,所屬位置不明,戶數十九,丁口數九十六。 [7] 」另據實地耆老訪談結果,上、下七份又有不同的說法。上、下七份地名之由來係武力爭地的結果,清領時期土地之取得大部份向平埔族請墾,有少部份集結眾人藉武力取得。上、下七份之土地,由十四股人馬結合,用武力霸佔別人耕種之土地,佔領之後,土地劃為十四等份均分,分為上七份與下七份 [8] 。正確位置,是現今員山里八鄰上七份水頭伯公、十鄰福德宮(舊稱上七份伯公)與麻園肚雞油伯公(舊稱下七份伯公)之間麻園肚地區。由上、下七份伯公稱謂,足以證明麻園肚舊稱上七份、下七份。從《樹杞林堡全圖》與大正五年( 1916 )日本人所繪製的老地圖中,也清楚標示上、下七份之正確位置,就是現今之麻園肚。

7. 牛路頭與土牛溝

下員山地區從前為荒榛之區,後來成為六張犁地方放牛之地。牛路頭係趕牛隻入草原之交通要衝,故名,亦係清乾隆二十六年( 1761 )建築之土牛溝舊址,為分隔漢番之界線。日軍據台攻打竹塹時,我方義軍鍾石妹在牛路頭紮營對抗日軍 [9] 。根據 施添福 教授整理出來的史實資料指出:「土牛、土牛溝或土牛紅線,是清代台灣自南而北陸續劃定的人文界線。清代治理台灣,一者為防漢民窩藏於番地,二者為使生番不能逸出為害,遠在康熙末年即採取了分疆劃界的策略。此一策略最初僅以隔離漢民和生番為目的,但到了乾隆年間,卻有逐漸演變成劃分漢民、熟番和生番界限的傾向。另一方面,為了落實此一隔離策略而採取的具體做法,亦前後略有不同。先是在生番出沒的要口處,立石為界;繼而不但立石,而且在立石處開溝;最後則在彰化縣和淡防廳一帶,「以山溪為界,其無山溪處,亦一律挑溝堆土,以分界限」。築為界限的土堆,以其外形如臥牛,故稱土牛;而位居其側的深溝,則稱為土牛溝。此外,最初畫界時,為了在存檔圖冊中表示番界經過的地方,曾經使用紅筆在圖上畫線,其後雖然亦使用其他顏色表示番界,但習慣上一直沿用最早使用的紅線,以指稱地圖上無形的番界,而以土牛代表地表上有形的界線,故兩者合稱土牛紅線 [10] 。」本地區附近土牛溝的位置,其自北延伸的路線大致是:「…枋寮 -- 犁頭山 -- 十塊寮 -- 芒頭埔 -- 番仔寮 -- 隘口 -- 七份仔 -- 員山仔 -- 金山面與柴梳山接壤處 -- 埔頂 -- 石頭坑 -- 雞蛋面 -- 蜈蜞窩 -- 巡司埔 ……。 [11] 」土牛溝是歷史、人文地界,代表閩客族群與原住民間特殊歷史、經濟及空間地標之意義。如今這「土牛溝」依稀可從下員山路(以前之牛車路)追憶一二。

8. 定分針

定分針在麻園肚中正大橋左側下方,是一座水文水位測點,於 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開始觀測頭前溪水位。水位站(客家人稱定分針)係圓形混凝土鋼筋建築,鄰近渡船頭深潭邊。水位站有缺口引河水流入,內有輪盤轉軸,依河水起落記錄水位之高低、流量及流速,為研究頭前溪水位提供重要的資料。近二、三十年由於河道移位、落差加深,水位站早已失去測量水位功能,乃告荒廢。如今已隱沒在蔓草之中,被世人漸漸遺忘。

9. 九甲

位於員山里六鄰柯子湖溪北岸,原來「 九甲 伯公」周圍有 九甲 之地,因而稱為「 九甲 」。當時最早屯墾此地的居民,在此墾地有「 九甲 」之多,所以後來便以「 九甲 」為地名。

10. 十甲半

位於員山里五鄰,因周圍有 十甲 半土地,故稱為「 十甲 半」。

11. 廟壢

位於下員山遠見農莊內,為下員山圳與青窩埤圳交會之處,圳旁有上員山萬善祠與石爺宮,故稱此地區為廟壢。

12. 半張

在員山里四鄰。本省以「甲」表示的地名,習慣上以未超過 十五甲 為原則。如果多出 十五甲 即以「張、犁」來命名。但也有例外,為避免重覆或地名過長,常刪除「犁」字,僅以「張」表之,此「半張」地名可能土地面積超過 七甲 半,為了與附近「 九甲 」地名區隔,故以「半張」稱之。

13. 曾屋

曾姓是下員山的望族,清朝嘉慶年間曾智才( 1816 )帶領五個兒子從山豬湖來此拓荒。曾家兄弟胼手胝足開墾,加上適逢嘉慶年間開築下員山圳灌溉,於是昔日平埔族獵場不毛之地遂成良田,至今猶是竹東鎮的穀倉,曾家之功不可沒。曾家田產甚多,在日據時期,稅金居竹東鎮之冠,所建之房舍為下員山之翹楚。

目前員山里首座曾屋忠恕堂,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土牆斑駁,依稀可追尋先人的遺跡。第二座忠恕堂建於大正五年( 1916 ),原為一堂四橫之巨宅,於民國八十五年改建為「曾智才公祖廳」。尚有一幢舊宅則排名第三,是昭和十年( 1935 )所建,至今已有六十九年,為紅磚建造,質地堅硬,磚塊係新竹窯廠出品,日據時代要經申請才能購得,且在磚牆中夾以鋼筋,以防震災,為當時建材中之雋品。

14. 詹屋

位於員山里四鄰,詹屋祖宅已有一百多年之歷史,詹屋大夫第正廳最高處立有兩塊匾額,其一為「貢元」匾額,另一為「明經進士」匾額。

進入詹屋古宅門楣上立有「大夫第」匾額,顯示屋主乃官宦之家,廳聯:「身座東亭龍波浪,面朝西嶽十八峰」。正廳前石階,為頭前溪的油麻石,天井為卵石舖成。古宅因年久失修,稍許損毀,但也能從牆壁之建材、門板、窗櫺、門檻以及門前石階略窺一二。

在日據時期,地方素有「曾家的錢,詹家的地」的說法。詹家風光的時代,有好幾百甲土地,從下員山祖宅到芎林下山遊玩,不用踏到別人的土地,直到光復後,才逐漸沒落。

15. 崩崗潭

位於牛路頭下方之深潭,面積有一、 二甲 ,水深二丈多,是各種魚類聚集之處。由於崩崗潭水深面寬,又有漩渦,抓魚非常不易。根據當地耆老表示,日本人經常用火藥裝入齊粑(客家美食)引爆後,噴起很高的水柱,水花四濺,非常壯觀,潭面浮著各類魚屍,日本人打撈之後才讓臺灣人撿取。

崩崗潭附近的高灘地滿是大石頭,並長滿了芒草,民國四十年代被徵為陸軍用地,做為迫擊砲與火箭筒的訓練基地,靶場就是頭前溪的高灘地。每次砲擊停止後,當地的百姓爭先恐後的撿取彈殼,變賣後貼補家用。

最近幾年,當地景觀丕變。沿著河堤興築的東西向快速道路,就在水閘門前橫跨而過;隆恩圳的導水道與河堤內側農路,改變了崩崗潭地貌。水閘門依舊屹立不移,掌控著自隆恩堰導引過來的水量;崩崗潭卻不見了,只留下片片斷斷的回憶。

[1] 陳朝龍, 《 新竹縣采訪冊 》 ,(台灣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一九九九‧一‧三十一),頁二十。

[2] 洪敏麟, 《 台灣省地名之沿革 》 第二冊(上),(台灣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一九九七‧六‧三十),頁一九四。

[3] 洪敏麟, 《 台灣舊地名之沿革 》 第二冊(上),(台灣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一九九七‧六‧三十),頁一九四~一九五。

[4] 黃旺成、郭輝纂修, 《 台灣省新竹縣志》卷六經濟志第十篇交通,(台灣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一九五七),頁一○九。

[5] 陳朝龍, 《 新竹縣采訪冊 》 ,(台灣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一九九九‧一‧三十一),頁一二五。

[6] 郭輝、黃奇烈, 《 新竹文獻會通訊 》 第十一號,<芎林鄉文獻採訪錄>,(台灣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一九五四‧二‧二十八),頁五。「義渡碑」現立於芎林鄉廣福宮內。

[7] 楊鏡汀, 《 新竹縣舊地名探源 》 ,(台灣竹東,中華客家台灣文化學會,一九九四‧四‧六),頁六○。

[8] 一九九九‧九‧九,吳聲泉先生轉述其父親談話。

[9] 黃啟文著, 《 新竹史話 》 ,(台灣新生報新竹營業處,一九五五、六、三十),頁六八。

[10] 張炎憲、李筱、戴寶村主編, 《 台灣史論文精選 》 ,施添福著<清代台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 -- 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台灣台北,玉山社,一九九六),頁一五七~一五八。

[11] 同註 13 ,頁一七二~一七三。七份仔與員山仔係老地名,位於現今員山里牛路頭、下員山、麻園肚及頭重埔一帶。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