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竹中地區是竹東鎮頭重里、員山里、柯湖里所涵蓋範圍之通稱,根據 《 新竹文獻會通訊 》 記載: 「樹杞林地方,乾隆三十年代以前尚屬荒榛之區,接近竹塹縣治而沿六張犁雖己陸續開拓,然城東下員山、上下七分、麻園肚、石碑埔、頭重埔、二重埔、 麻 耀、柯仔湖等及南東、南南西沿山一帶地埔則屬竹塹通事丁老吻、土目什班等所管。自番社子透入樹杞林一帶內山,仍為生番所蟠踞。先是乾降三十二年創置理番廳,是歲理番同知開辦廳務,詳定邊疆善後事宜,立即界址,界外悉歸番民耕管;申禁奸徒詐誘騙、私買、私瞨、剝估、杜絕滋事,倘社番不能耕作, 始 得招墾。 …… ,乾隆三十九年( 1774 )潮州饒平人林欽堂由六張犁遷住頭重埔,墾闢頭重埔及員山一帶埔地,以民口四十餘建庄居住。」 [1] 而從現存竹中國小操場邊兩座古石碑「奉憲示禁碑」 與 「 申 約併禁碑」中碑文記載,立合約人為林欽堂與曾日輝,便可證明乾隆三十九年林欽堂承墾頭重埔之記載應屬正確,並且說明了竹中地區的開發跟竹北六家的密切關係。
二、竹中國小的兩座古石碑
樹杞林(今竹東鎮)地區的土地拓墾,以員山仔附近為最早。
根據 《 新竹文獻會通訊 》 竹東鎮文獻採訪錄,記載有二:一為 「乾隆
三十四年,惠州人進墾上下七份及麻園肚一帶(今竹東鎮員山里)移
民二十口至五十口不 等 ,漸聚成村落」 ;另一為 「乾隆三十九年,饒
平人林欽堂向竹塹社通事丁老吻、土目什班承墾頭重埔(今竹東鎮頭
重里)、員山(今竹東鎮員山里)一帶荒埔。乃由六張犁率丁四十餘
人,前往建立村莊以居。」 [2] 現存石碑立於新竹縣竹東鎮頭重里竹中
國小內,此碑對竹中地區之拓墾與發展提供相當珍貴之史料,碑文內
容引錄如下:
(一)「奉憲示禁碑」:
在縣東十里頭重埔。高五尺零三分,寬一尺七寸八分。正書。
署臺灣北路淡水總捕分府、加十級、紀錄十次張,為示禁事。
「 案據本城舖戶陳泉源、鄭恒利、張順發、吳振利、林九牧、林慶算、
吳嘉記、官志交、林美士、林瑞源、童高秀、張成珠、林其回、詹瑞
業、林清隱、林廉逸、童士添、林福孫等僉稱:『緣源等各承上手於
乾隆年間合置員山仔番仔湖嵌頂埔地一所,以為各佃塋葬之地。四至
界址,載明墾契;仍再立約分執,母許股內外之人,藉佔混開。無如
日久弊生,每有恃強侵墾滋事。是以公議就原給四至界址,東西丈量
九百三十丈、南北丈量九百六十丈,立石為界;存為各佃牧牛、貧民
埋葬處,斷不許股內外之人擅行私墾。一面稟請出示勒石,以垂久遠 。』
等情。當經飭查;嗣據該差保總理等查勘合置牧牛安葬之所,核與原
立墾約丈尺相符,並無侵佔窒礙情弊,繪圖註說,並取其聯名切結前
來。合行示禁。為此示仰該處附近居民及業主佃戶人等知悉:爾等務
須遵照公議,即就四面所立界石以內,仍為牧牛之所;其餘高阜之處,
任聽貧民埋葬。無論何人,總不得在於界內擅行私墾;其界址毗連之
地,亦不許侵佔寸土。自示之後,倘有藉端強佔,滋事生端,一經指
控,定行拘案究懲,決不稍貸。各宜凜遵,毋違!特示。咸豐貳年肆
月二十日給立。
立給墾批字人竹塹社通事丁老吻、土目什班等,有本社祖遺下埔地一
所,坐落土名員山仔莊。無奈上憲配運無徵,兼以離社遠隔,社番不
能耕種,始行招墾外,尚有員山仔番仔湖瞨給溫春上等五股內田頭嵌
頂埔地一所,東至山頂為界、西至大圳溝為界、南至阬溝為界、北至
林欽堂及各佃頭為界,四至分明。今有稱林欽堂、曾日輝兄等前來出
首永給,備出埔底銀一百五十元正,給為通莊牧牛之地;莊民業主不
得重給別人佃,亦不得擅開。此係二比甘愿,兩無逼勒。今欲有憑,
立給墾批字一紙付執,永遠為炤。
乾隆肆拾壹年肆月 日,立給墾批字。 」 [3]
(二)「申約併禁碑」:
在縣東十里頭重埔。高四尺八寸五分,寬一尺九寸五分。正書十九行,行五十一字。
「 立合約人林欽堂、曾日輝,為代眾給埔,以便牧牛事。今因偏處開盡,念及新莊牧牛無所。眾議請堂、輝二人出首,向社給出墾單。番仔湖田嵌上埔地一所,土名員山仔,界址註明墾單。議定價銀壹百伍拾元。其銀照田園甲數開派,每甲名下派出銀兩若干,遂一註明約內。墾單係林欽堂收存,其埔是我同人永為牛場,日後約外之不得藉佔,即約內者不得混開。至於各分田頭埔尾,更不許侵越私己。日久倘有橫起莫測之輩,眾照數捐銀,同力協攻,不得推諉。今欲有憑,合立約各執一紙存炤。
再批明:墾單埔地銀除出後,尚欠銀四十一元,並洪名顯名下不肯從眾派出其銀 壹拾肆兩 貳錢伍分,共該番銀四十七兩零五分。另眾議就 七十七甲 均派,其銀各自交完。立批再炤。
始建業主:范紹棟、詹瑞業、范紹緯、林美士、溫繼朝、林名山、詹申生、曾日輝、范千、陳夏良、林倉壁、余肇奇、曾日恭、林德、林欽堂、洪名顯、蔡慶、田啟豐、曾嘉宜、田源茂、鄒養、林濟寬、溫北。
承頂業主:鄭恒利、林清隱、詹昆茂、林士廷、林慶開、陳泉源、林廉逸、林慶請、羅德春、魏士章、張順發、詹繼昌、官志高、林福孫、黃士良、吳振益、詹德義、林成德、童義記、王士炎、吳嘉記、林其回、林泉興、童泉盈、李江水、林九牧、林瑞源、鄭武力、張成珠、林阿納。
乾隆四十一年七月 日,立合約人林欽堂、曾日輝。
竊思人生斯世,孰非無祖墳墓乎!然此牛埔內墳墓疊埋,但今之世,近來人心不古,徒知以鋤草皮肥業利己,不顧他人墳墓,遠近亦不知損傷陰功之禍害耳。爰我眾議演戲申禁,不許鋤 草皮。自禁以後,倘有恃強刁橫違禁者,鳴眾公罰銀拾貳元。該銀即存福德爺以為香祀需費,決不輕貸。茲此埔內安墳者喜助申禁捐題銀員姓名開列,福量攸久歟!經理洪漳活、蘇永昌喜題銀貳元。林禮賢、蔣成宗、鄒壽浩、劉阿二、林慶景、林惟義、鄒陳養、陳李福、林阿左、范慶星、彭雲月、林阿意、彭阿春:俱各喜題 銀壹元。
咸豐貳年五月 日申禁暨眾等同立。 」 [4]
由這 兩塊石碑內容,可知 乾隆四十一年至咸豐貳年期間, 員山仔莊附近之土地已全部拓墾完畢。由於此地區 私墾、侵佔嚴重,因此承頂業主代表乃向台灣北路淡水總捕分府稟請禁令,於 咸豐二年( 1852 ) 肆月二十日 設立「奉憲示禁碑」示禁。但此碑文未詳述 始建業主、 承頂業主與罰責,因此同年五月再設立「申約併禁碑」,補足「奉憲示禁碑」未詳列部份以備眾人信服與遵守。
兩塊古石碑立碑原因為:奉憲示禁碑明示 「存為各佃牧牛、貧民埋葬處,斷不許股內外之人擅行私墾。」 ,另一申約併禁碑亦指出 「日後約外之不得藉佔,即約內者不得混開。」、「爰我眾議演戲申禁,不許鋤 草皮。自禁以後,倘有恃強刁橫違禁者,鳴眾公罰銀拾貳元。該銀即存福德爺以為香祀需費,決不輕貸。」, 由此碑中記載二十三位始建業主共同向竹塹社承墾,開盡員山仔附近之土地。本地可墾之地日少,以致於 「日久弊生,每有恃強侵墾滋事。」, 到了咸豐二年( 1852 )經過七十六年的歲月之後,三十位 承頂業主 乃向台灣北路淡水總捕分府稟請禁令設立兩碑示禁。
這兩塊石碑為清代淡水廳同知張啟宣查勘核准,立碑頭重埔示禁,原豎立於新竹至樹杞林(今竹東)輕便軌道旁,昭和五年( 1930 )輕便軌道改築為指定道路時,石碑為棄土埋沒,一直到民國四十八年,竹中國小後門側邊有一黃土墩經剷平後,被掩埋長達二、三十年之久的二石碑才重見天日。柯湖里耆老徐阿森發現係歷史遺跡,即告知蘇明進校長,由附近居民徐添喜、徐添灶、彭阿清等人抬回學校置放。蘇校長於民國五十五年重立於後校門旁。民國七十二年張森文校長興築校園圍牆時,又遷移於運動場旁現今位置,為後人留下歷史見證,石碑提供了相當珍貴之史實,開拓頭重埔的林欽堂是林先坤的堂兄,證明了與竹北六家林家有關連。,亦可證明竹東鎮竹中地區早在乾隆四十一年已開發,比竹東鎮行政區足足早了三十幾年。
竹中國小兩座稀世骨董古石碑,是頭重埔地區唯一保存相當完整,彌足珍貴的史實見證。由此兩座石碑上印證不少史實,對當年竹中國小蘇明進校長與張森文校長獨具隻眼保留難得的古蹟證物,深感敬佩。
古石碑從新立、淹沒、出土、置放、重立、遷移,經歷過一百多年的歲月,度盡劫波、多災多難。蒼勁的楷書、清晰的字跡,碑文靜靜細述古人的過往,但也時時啜泣今人的冷漠。歷史總是寫在看不到的圍牆邊,孤零零豎立滑梯後面 — 風吹、雨打、太陽曬。
筆者與 陳朝全 先生於民國九十一年起 ,進住竹中社區擔任社區規劃師工作,經過三年的耕耘努力, 民國九十三年 終獲內政部營建署撥款辦理 「 新竹縣竹東鎮竹中社區風貌營造 -- 林間教室與歷史廊道空間規劃設計案。 」 工程 ,將 兩座古石碑從圍牆邊遷至林間教室旁建碑亭保護,原先的水泥椅子改為南洋木椅。地面用水泥磚生態施工法舖設,並增添壹座南洋木小舞台。 因居民參與性高,在歷史文化遺產保存再利用上表現極優,獲營建署評鑑選出全國 10 件績效作品之一, 古石碑也被縣府列為歷史建築保護中。
竹中地區最具體的歷史見證,也可以蛻變為一款鮮活的戶外鄉土教學「歷史廊道」空間,配合導覽人員對碑文的解說,還原清領時期的場景,讓後人得以捕捉先人的點點滴滴,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發思古之幽情」吧!建一座亭子結合竹中國小林間教室的歷史廊道,予以呵護,配合圖文 ( 老地圖與地契 … 等 ) 、解說員,賦予它們時代新義,讓我們悠遊於歷史的時光之旅吧!
附錄:竹中國小古石碑紀事
咸豐二年﹙ 1852 ﹚ : 「奉憲示禁碑」與「申約併禁碑」為清代淡水廳同知張啟宣查勘核准,立碑頭重埔示禁,原豎立於新竹至樹杞林(今竹東)輕便軌道旁 。
昭和五年( 1930 ) : 輕便軌道改築為指定道路時,石碑為棄土埋沒 。
民國四十八年﹙ 1959 ﹚ : 竹中國小後門側邊有一黃土墩經剷平後,石碑才重見天日 , 蘇明進校長請人抬回學校置放 。
民國五十一年﹙ 1962 ﹚ : 蘇明進校長重立於後校門旁 。
民國七十二年﹙ 1983 ﹚ : 張森文校長遷移於運動場旁滑梯後方圍牆邊 。
民國九十三年﹙ 2004 ﹚ :竹中社區規劃師工作站社區規劃師吳慶杰與陳朝全積極爭取下,二月 縣府登錄為歷史建築 。
竹中社區規劃師工作站規劃爭取經費,十二月 石碑再度遷移於林間教室旁 ,興建碑亭併整修林間教室 。
十二月二十四日 舉行落成啟用典禮 。
+ 三、家族 聚落 的興衰
竹中地區開墾上的便利,也形成許多聚落和大家族,包括林屋、詹屋、曾屋、徐屋等,這些大家族不僅影響區域的歷史發展,紅磚瓦的 宅第和夥房在一片綠意盎然,水圳藍帶的襯托下,更顯亮麗。一些重要的宅第宗祠,分述以下:
(一)、頭重埔開山鼻祖林欽堂與其後裔林其德對頭重埔地區之貢獻
兩石碑上載明了五十三位閩、粵兩籍業主,可知竹塹城經商之閩
籍鋪戶在乾隆四十一年( 1776 )即開始與本地粵籍之墾戶共同合作開
發員山仔之土地。從石碑字跡中,也可知曉竹中地區曾經被稱為「石
牌牛埔」的一段滄桑史,二百多年前,該地係佃農放牧牛隻及貧民埋
葬之荒地,一直到日軍據台之後,石牌牛埔由林欽堂後代繼續開墾耕
作,散列田園無主之骨骸則請進由林其德所創建之萬善祠內祭祀,該
地景觀始逐漸改變。
昭和三年( 1928 )竹東大圳完工通水,頭重埔一帶荒埔之地頓成良田,林家擁有大批土地,成為地方首富,家勢更為顯赫。 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五日 竹東支線鐵路正式竣工通車,交通便捷,竹中車站附近之林家土地亦增值不少。明治四十年( 1907 ) 《 台灣日日新報 》 記載: 「北埔事件嫌疑人 -- 林其德,住新竹廳頭重埔庄二百零三番地,現年五十八歲。十五日(明治四十年十一月)暴徒(指抗日義士)攻打北埔後,隨即沿著竹東往新竹之道路前進,欲攻擊新竹廳,途經頭重埔林宅時,脅迫林家提供餐飲。旋被日警察知,當夜會同軍隊包圍林宅,林其德全家被帶往新竹審問,無共犯之嫌,全家被釋放。林其德本人二十一日再度被日警逮捕,送往新竹與北埔等地接受調查。林其德於乙未戰爭時,應唐景崧之邀曾組織抗日義軍,常向鄉人自誇「打仗比食飯更有趣」,後接受日軍招撫,努力從事農耕,成為頭重埔巨富。最近曾獨自興築水圳,向「勸業銀行」(現今土地銀行前身)貸款一萬三千圓,經剩餘七千圓轉存於台灣銀行新竹支店。新竹廳相關官員一再交代此款不得挪為他用,但林其德未經允許之下,陸續領取四千圓,引起官方追究 …… 。」 後經日本技師證明,此筆結餘係花費在開鑿水圳上,才無罪赦免。 [5]
此外, 《 新竹縣志 》 上,也有關於林其德的記載: 「林娘德字其德通稱阿德仔,原籍廣東潮州府饒平縣。先代林欽堂乾隆年間渡臺,登陸鹿港,遷居竹塹六張犁,與林先坤並行開墾。乾隆三十九年遷住頭重埔,開拓頭重埔及上、下員山一帶埔地。招集粵籍佃戶,結成村莊,子孫繼承農業,世居其地。幾傳至其德,家已巨富,為一方之豪族,性堅毅敢為,附近居民畏之,莫敢犯。光緒十年,法艦侵擾臺灣沿岸;十一月砲擊新竹縣下紅毛港、舊港要津,但皆不發。徐知縣錫祉,聞其德勇敢,能威壓一方;諭以急募民勇三千人禦敵。及其德統率所募五百民勇至新竹城外時,法艦適已他去;民勇未肯撤退;徐知縣乃為記功,而厚遣之。其德因是得交城紳林汝海,認為同宗。其後聲勢更大,各方無賴多往依之;常有脫軌行為,曾因抗命毆辱官差,以致房屋被焚,後得林汝梅居間斡旋,始得大事化小。迨至晚年,銳氣全消,一村稱善。臺灣改隸當時,曾參加抗日;後與鍾石妹、溫阿七等同時受日軍招撫。身後有子二:長阿石、次金聲、皆有為。」 [6]
從上述歷史文獻記載可瞭解到林其德的豐功偉業,雖曾組織抗日義軍,可惜史籍記載甚少,據鄉間耆老告知,林其德人高馬大、孔武有力,精通多種武藝,尤其擅長使用掃刀(大關刀),威風凜凜,他自組抗日義軍,防衛鄉里,對當時頭重埔地區的安定與發展,貢獻很大。義軍成員由宗親、鄉人和傭工所組成,其中大部份練過武術,手下有三名勇將(曾永貴、林阿保、×××),個個驍勇善戰。
林屋宅第「西河堂」原建於清領光緒年間,四周種植莿竹三、四
層,防護嚴密。日據時代大正年間林其德重建成一堂四橫之三合院巨
宅。入門,過天井,上有金漆書寫的「西河堂」三字,屋門左右聯:
「西山爽氣多門內時聞雙桂馥,河木源流遠庭前佇看九龍飛」。正廳
前台階,為頭前溪的油麻石,天井則為卵石鋪成,左右廂房為問禮堂
與雙桂軒,全為本省建築匠師的作品,相當樸實無華是當時頭重埔最
耀眼的建築房屋。由於年久失修,現今牆面有些斑剝損壞,然殘壁猶
古色古香。林屋古宅是當地歷史性宅第,對當地的拓墾與歷史傳承有
重大意義,惜產業已經分割,目前且遭拆除改建大樓。 [7]
(二)詹屋大夫第
下員山有座詹屋祖宅,已有一百多年之歷史,詹屋大夫第正廳最高處立有兩塊匾額,其一為貢元匾額,係光緒癸未年季冬穀旦,例援貢生詹國和立。詹國和即詹清輝,生有四子,三子立綱(諱鵬材)於己丑年間得進士,所立另一匾額正中寫著「進士」 [8] 兩個大字,右方寫著「欽差大臣福台灣爵撫部院劉為欽命福建台灣承宣布政使司鄒」左邊寫著「己丑委用儒學正堂詹鵬材立」。因其子比父爵位高,故將進士匾額置於較高處,以彰榮耀。
《新竹縣志》記載:「 詹鵬材字立綱號摶九,原籍潮州饒平縣,世居芎林鄉下山。學問淵博,欽加五品銜委用訓導,人以 詹 老師通稱之。侯缺內陸某縣知縣。將赴任,適丁母憂,不果往。日軍初據臺灣,義民到處抗戰;有不肖敗類,向日軍密告 詹 老師為抗日領袖。日軍搜其家,得年糕數籠,指為準備軍糈之用;逮解新埔分隊,途中在五分埔殺之。長子椿茂、胞弟鵬材字立星號翔九,國學生,同時被慘殺。下山房屋全被焚燬,現時下山之所謂詹祖厝,係以後所重建者。當時家眷因避亂他處,幸免遭難。後,鵬材次子並茂,就學醫黌,學成開業於新埔,醫德殊佳;享壽不永,卒年四十,子四:德聰、德明、德睿、德知皆成器。鵬材一子家茂,遷新竹業代書;卒時年過花甲,子孫繁衍;長子德宏繼承父業,其餘亦各皆立業成家。 」 [9]
進入詹屋古宅門楣上立有「大夫第」匾額,顯示屋主乃官宦之家,廳聯:「身座東亭龍波浪,面朝西嶽十八峰」。正廳前石階,為頭前溪的油麻石,天井為卵石舖成。古宅因年久失修,稍許損毀,但也能從牆壁之建材、門板、窗櫺、門檻以及門前石階略窺一二。
在日據時期,地方素有「曾家的錢,詹家的地」的說法。詹家風光的時代,有好幾百甲土地,從下員山祖宅到芎林下山遊玩,不用踏到別人的土地,直到光復後,才逐漸沒落。
(三)曾屋忠恕堂
曾姓是竹中下員山地區的望族,清朝嘉慶年間,曾智才( 1816--1903 )帶領五個兒子從山豬湖來到下員山拓墾。由於曾家兄弟辛勤工作,加上適逢嘉慶年間開築成的下員山圳灌溉之助,於是昔日有不毛之地之稱的平埔族獵場遂成良田,至今猶是竹東鎮的穀倉,曾家之功實不可沒。曾家田產甚多,在日據時期,納稅金額高居竹東鎮之冠,所建之房舍亦多為人所稱羡。 [10]
目前員山里首座曾屋忠恕堂,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土牆斑駁,依稀可追尋先人的遺跡。第二座忠恕堂建於大正五年( 1916 ),原為一堂四橫之巨宅,於民國八十五年改建為「曾智才公祖廳」。尚有一幢舊宅則排名第三,是昭和十年( 1935 )所建,至今已有七十三年,為紅磚建造,質地堅硬,磚塊係新竹窯廠出品,日據時代需經由申請才能購得,且在磚牆中夾以鋼筋,以防震災,為當時的高級建築物。曾姓家族中出了一位縣議員- 曾敬章 先生及一位鎮公所秘書- 曾登基 先生,亦有多人在政府機關與商場上有傑出表現,殊為不易。
清朝末期,曾姓家族家大業大,到曾湘廷當家時,為了經管一、二百人的大家庭,曾特別訂定家規讓家人共同遵守:男五十歲、女四十歲即可退休,「食、衣、住、行與婚、喪、喜、慶費用」全自公費支出。不論是耕作或家事,均由兩個領班帶頭。 [11] 用共產的方式運作,其中詳情難以窺知,日據大正年間家族分家後,此種制度即宣告瓦解。
(四)徐屋東海堂
柯湖里七鄰之徐屋。禾埕旁有一棵百年老樟樹,枝幹槎枒,上面滿是薜荔纏繞,是一個典型的相互依存的自然生態範例。蒼翠茂盛的老樹下,有座雕琢樸實的伯公廟,為石材打造。廟裡有尊土地公像,造型古樸自然,廟後以卵石環砌成半弧型的護坎,很有鄉野趣味。在清涼的綠樹蔭下,是孩童們嘻戲的場所,也是大人們靜思之處。廟前柯子湖溪緩緩流過,涼亭、石桌、一應俱全。
門聯寫的是: 「雞黍神斯享」
「田疇歲有秋」
另寫著:大正乙丑秋穀旦
天送
弟子徐慶志重脩
阿松
掩映在樹林中的徐屋,是個傳統的客家聚落,已超過百年的歷史。日據時期經營大片茶園,於大正年間開設茶葉工廠致富,並曾多次獲頒製茶技藝獎,對地方產業之貢獻良多。
四、柯壢福龍宮 [12]
柯湖里內有一王爺廟﹙即福龍宮﹚建於道光十四年﹙ 1834 ﹚,主神為三山國王,配祀神農大帝、三官大帝、觀音菩薩、天上聖母、福德正神,廟地與周圍 三甲 餘土地﹙王爺嘗土地﹚為金廣福墾號所捐獻。惜於光緒二十一年﹙ 1895 ﹚日軍據台攻入柯湖時,遭日軍焚毀。隔年重建王爺廟土埆磚造之正廳五間、橫屋六間。民國三十五年改稱福龍宮,其後鑒於寺廟歲久雨蝕風侵,復於民國七十一年九月予以改建。日據及光復初期廟方於此設立之私塾(書房),由於師資優良,深獲本地與鄰近鄉鎮人士之信賴,其子弟大多來此就讀。
柯湖里地處偏僻、住戶不多,當地民眾以福龍宮為信仰中心,原因據傳是主神三山國王曾有兩次顯靈聖蹟,第一次是在清道光十四年,原住民襲擊當地客家居民,三山國王顯靈嚇退原住民;第二次是在日據時期昭和九年﹙ 1934 ﹚,當時疫病流行,三山國王賜仙水救活無數百姓。二次顯靈,居民傳為美談,信仰更加虔誠。福龍宮牌樓五彩飛揚、富麗堂皇,前有一對石獅子,造型活潑生動。牌樓有兩幅門聯。
其一為:
福臨大地物阜民康安社稷
龍翔青天瑞氣呈祥佑蒼生
另一為:
門通道統呈瑞氣
樓藏教義產賢良
牌樓正對面有一竹林為屏的籃球場,球場旁堅立農人犁田雕像,鄉土味濃厚。
福龍宮廟埕寬廣,正前方為戲台、車位、涼亭規劃得宜,值得一遊。
五、竹中萬善祠
頭重里十鄰竹中路旁之萬善祠原在竹中國小操場附近,係清領時期開拓頭重埔的林欽堂後代林其德撥地創建的。日據明治年間因開闢埤塘,將骨骸移至現今竹中社區長壽俱樂部會館後方暫厝。昭和年間才重建一泥磚小祠於現址集葬祭祀,其後鑒於祠廟歲久雨蝕風侵,乃於民國六十九年由當地居民改建完成。
萬善祠,俗稱有應公。又稱萬善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