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重埔
南重埔 ( 今竹東鎮頭重里、二重里和三重里之一部 ) 係指頭前溪南岸河階上的一片草埔,大致分布於頂員山與托盤山之間,並由四條小坑壢分割成四片形勢頗為獨立的地域。自西北而東南,這四片草埔及其分割之小坑壢的名稱為:頭重埔 / 頭重埔壢 / 二重埔 / 二重埔壢 / 三重埔 / 三重埔壢 / 四重埔 / 四重埔壢。
南重埔隔頭前溪與對岸的六張犁 ( 六家 ) 、荳仔埔、柯仔林和九芎林遙遙相望,由於六家至九芎林這一帶的沖積平原,其拓墾的年代早於南岸的河階草埔,因此聚居於北岸的漢佃,乃總稱此四片草埔為南重埔。 [1]
2. 頭重埔
位於頭重里之東部,在頭前溪南側,係竹東分割丘陵北麓緩斜坡地,海拔約為 70 至 120 公尺 間。地名起源於墾荒前為頭一段荒埔地,自西向東有頭重、二重、三重、四重等四個荒埔。往昔為平埔族狩獵場,現竹中國小操場邊有兩塊石碑,證明當地墾殖與六張犁之林家有密切關係 [2] 。今境內有縱貫鐵路內灣支線橫貫北部,亦有中興路穿越東北部。居民多林姓,該地原係水稻田,近二十年來工商業發達,變為多處住宅區與工廠用地(碧悠電子、中國製釉、台裕製藥、豐邦家具等),工研院中興院區亦設在境內。
3. 石牌員山
又稱石牌牛埔,從前為眾佃牧牛與瑩葬之荒埔,清代淡水廳曾立石碑兩座,由於日據時期輕便軌道改築為指定道路時,為棄土湮沒,後經挖出重立於竹中國小操場邊,仍然完好。
4. 隘寮
伯公的沿革志不僅記錄著人們虔誠的建造過程,更可以找尋出這個地區的開發歷史脈絡,隘寮伯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員山仔一帶的土地,原為「霧崙毛毛」之地,地權原屬於平埔族竹塹社所有。金山面開山鼻祖林特魁雖曾在乾隆末年(五十三至五十六年間)於此地設立隘寮防番,但此隘距離所屬墾地遙遠,且隘務鬆弛,未能發揮防禦功能而荒廢。道光十四年,北埔金廣福大隘設立之後,隘線向山區推移,番害消除,員山仔地區土地才得以順利拓墾。因此可以說隘線是隨著開發的歷史過程移動。雖然現在隘寮早已廢除,但是員山仔曾經設隘仍繼續在居民的生活中被傳承,例如附近吳家曾有位名叫阿康的人,因為家住此地而被稱為「隘寮康」。此外,附近的一口井也被稱為「隘寮井」,同時,隘寮伯公的名稱也沿用至今。隘寮伯公位在下員山吳屋後方下員山圳旁之居高臨下之台地,是早年防止原住民出草、保護莊民生命財產安全與土地順利墾闢的隘口之一。伯公廟因隘寮之設置而修築,就如同隘寮守護人們生命財產安全一般,原為石板伯公小祠,民國七十八年改建為現在廟中廟的形式。
5. 石崎
在日據時期與光復初期,竹中國小尚未設立時,頭重埔、下員山、麻園肚等地的學童都在二重國小就讀。往二重國小途中須經過一條陡峭的山坡,客家人稱為石崎。學童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石崎後,個個氣喘如牛,顯得非常吃力。據附近耆老表示,石崎原為清領時原住民出草之捷徑。這裡流傳著一個悲慘的故事,崎下有一戶翁姓住家,道光年間與某戶發生土地糾紛,遭該戶派人追殺,全家無一倖存。翁姓大家長從柯仔壢返回,經過石崎時,亦遭伏擊而死, 13 具屍首皆被棄置石崎山邊,後人謂之鬼窩。民國五十年左右有一戶鍾姓居民在石崎邊建一小屋,始終覺得住不安寧,只得遷往他處 [3] 。近二十年來,政府廣闢道路,人們以車代步,石崎漸漸為人遺忘,雖未荒蕪,但熙來攘往的人潮不再,景像淒涼令人慨嘆。
6. 竹中
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五日 竹東支線鐵路新竹至竹東段興築完成通車後,設有竹中車站,緣於該站位於新竹與竹東之中間地帶,故稱為竹中。
7. 東關東
頭重里六、七、八鄰靠近中興路四段一帶(工研院與豐邦家具之間),位於關東橋之東邊,故稱為東關東。
8. 林屋
位於頭重里十三鄰,林屋為頭重埔開山鼻祖 — 林欽堂之祖屋,林屋宅第「西河堂」原建於清領光緒年間,四周種植莿竹三、四層,防護嚴密。日據時代大正年間林其德重建成一堂四橫之三合院巨宅。入門,過天井,上有金漆書寫的「西河堂」三字,屋門左右聯:「西山爽氣多門內時聞雙桂馥,河木源流遠庭前佇看九龍飛」。正廳前台階,為頭前溪的油麻石,天井則為卵石鋪成。左右廂房為問禮堂與雙桂軒。全為本省建築匠師的作品,相當樸實無華是當時頭重埔最耀眼的建築房屋,由於年久失修;有些牆面斑剝損壞,殘壁猶古色古香。林屋古宅是當地歷史性宅第,對當地的拓墾與歷史傳承有重大意義,惜產業已經分割,目前且遭拆除改建大樓。
[1] 施添福, 《清代 台灣的地域社會 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 》 ,(台灣新竹,新竹縣文化局,二○○一‧九),頁二五七。
[2] 洪敏麟, 《 台灣舊地名之沿革 》 第二冊(上),(台灣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一九九七‧六‧三十),頁一九三。
[3] 一九九九‧七‧十八,鍾春堂口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