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面山,在縣東南十里。其山自吳寶廓東方來,紛紜排列,高或三、四丈,或四、五丈,形開金面。西衍平原,周廣數里,田園甚多。西北為冷水坑,有泉自阬中流出,清可沁脾。阬之東南略聚一窩,竹林幽邃,新建長清禪寺在焉,即「廳志」「古蹟考」所謂靈泉寺也。寺 前 僧人種茶供佛,頗 稱 美產。有古榕一株,可百年物。樹下錯列巨石十數,以供遊人憩足。寺右為鄭氏冷泉別墅。臨水結構,茅屋數椽,不甚裝飾:而曲徑短牆,環植花卉,一種天然幽雅之趣,亦足以遊目聘懷。冷泉別墅之右為放生池舊址,冷水坑之水迴繞長流:此縣東名勝之區也。寺南復突起高岡,埔園寬曠,為泉興埔。再西復聚一窩形如仰盂,周圍二百餘丈,有泉涓涓微注,產草結子如粟,俗名出粟湖,人稱養龍池,(「廳志」「古蹟考」作仰天湖;云:其『水不溢、亦不竭。今為農民私墾為田,春夏出泉,秋冬則否矣』)。由出粟湖迤北低伏,形若垂簾,斷而復續,峰巒疊起者為十八尖山」。 [1]
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 .
前言 — 冷水坑溪的生命史
水源周邊是史前文化發跡的起點,溪水流經的地區更是孕育重要歷史文化的搖籃。溪流的生命史承載著在這塊土地居住者的生活情形,亦即,溪流的生命史是由居住者的生活文化來詮釋,也就是溪流的演變,經與溪流流域居民生活和文化的結合才變得多彩和更有意義。冷水坑溪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小河,她所創造出的騷人墨客詩詞文化、農業文化面貌,與所流經地區的客家、閩南文化特色,以及現今轉變成「新竹科學園區」的排水溝,可以看到冷水坑溪流域與周邊聚落的更迭,也見證了金山面地區歷史的發展。
上面陳朝龍的《新竹縣采訪冊》詳細記載了冷水坑溪周邊的人文地景,顯示整個金山面地區係紅土高台地,缺乏水利設施,是典型的看天田。除柯壢口少數農田引用柯子湖溪水灌溉之外,僅餘冷水坑小溪澗在「春夏出泉」,稍事彌補。在日據時期,枯水季節,亦曾發生閩、客農民為了灌溉水,屢傳鬥毆事件。沿岸農民以築堤引水或挖埤塘方式引冷水坑溪水蓄積農業灌溉用水,如媽祖埤、豬屠埤、牛路埤等大小埤塘。清末與日據時代,由於冷水坑溪周邊田園開墾完成,產生單姓與其它姓氏之集體聚落,如胡屋、徐屋、新厝仔、新庄仔、埔仔頂、柴梳山等。而時至今日,經由新竹科學園區人工湖的開闢,冷水坑溪成為竹科與周邊社區的排水溝;由此可見,這條溪流的演變與周邊聚落的發展關係十分密切。
冷水坑溪的演變與周邊聚落的發展
冷水坑溪全長約五‧六八公里,河床以平均比降一一‧ ○九公尺 /公里之高差。上有東、西二源頭,東源發源於金山里五步哭山東西兩側,蜿蜒橫貫金山里與仙水里中部,在仙水與科園二里交界處與西源會合。西源發源於出粟湖(在仙水里下店仔附近,出粟湖於日據時期被附近居民擴建為大埤塘)東側,向北迤邐流去,為仙水和科園二里的界溪。東西二源會合後,繼續向北流,成為新莊里與龍山里、埔頂里的界溪。流經柴梳山後,在埔頂里塚仔頂下方、內灣線鐵道南側注入隆恩圳。冷水坑溪的水源,主要來自泉水和降雨時的地表逕流,水量雖不豐碩,但卻被沿岸農民以築堰挖埤的方式,充分利用為農業灌溉用水;而其灌溉餘水則引入隆恩圳。 1980 年新竹科學園區成立後,徹底改變冷水坑溪上游地貌,在溪水上游築壩蓄水闢為人工湖、工業區與安遷戶社區,東、西兩源上游全遭填平,導致中、下游水量銳減,而原本散布於溪流兩側的連串埤塘,亦因此進水量減少,加上近年都市用地擴張迅速與光長、關埔計畫的開發,導致埤塘與稻田日漸消失。 [2]
冷水坑溪上游兩側,清朝時期,原為土牛溝界外番山,係竹塹城閩籍郭、陳、蘇三姓於嘉慶二十年( 1815 )向竹塹社請墾金山面之墾地,由於墾地與他人重疊,紛爭時起,纏訟不絕,乃於道光九年( 1829 )由淡水同知李嗣業捐廉買為義塚地,禁止人民私墾耕種。 [3] 日據時期,新竹街役場將冷水坑溪東側部份地區保留為金山面共同墓地,即現今之新竹市第二公墓,目前( 2010 年)所有骨骸將遷葬他處,規劃為新竹科學園區機關用地,部分併入「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至於冷水坑溪上游與西側地區,則大部份為竹科管理局徵收為工業用地與科園、金山安遷戶社區。近年來光長、關埔計畫的開發、內灣線捷運新設「新莊站」,以及「好市多」大賣場設立,帶動此地區房地產的蓬勃發展,成為新竹市房屋仲介業的搶手地區。
冷水坑溪流域的文化生活面貌
冷水坑溪流域除了農業景觀外,更因為人們的開墾與聚集造就了一個個聚落生活圈,除了農業生產外,透過溪流串連的水圳和居民生活網絡,塑造了一種密不可分的文化群聚關係;而在這些文化生活圈中,宗教祭祀更是扮演重要角色。冷水坑溪流域,包括重要古蹟:開台金山寺、鎮安宮、正德寺、慈雲庵;尚有伯公、有應公…等,各自擁有其特色與祭祀圈,以及所衍生出來的觀音生、王爺生、清水祖師生、伯公生、義民祭等祭典,豐潤地區的民俗生活文化。這些祭祀民俗文化生活不僅僅是宗教特色的呈現,更關係到閩、客族群發展歷史,以及各種不同民俗文化生活和生活美學的相容競展意涵。
冷水坑溪畔的鼎盛文風
冷水坑溪早在清代,即有記載:「西北為冷水坑,有泉自阬中流出,清可沁脾」,因此一度稱為「靈泉」,地方人稱為「仙水壢」。現今之金山寺於咸豐十年稱為香蓮庵時即為磚瓦之建築,規模大致已成。復於同治年間,經紳商士庶發起,瓦蓋得以翻新,以阬口有清泉,而易名為靈泉寺。加上寺右為竹塹北門鄭家冷泉別墅之避暑勝地,其曲徑短牆,環植花卉,臨水建築,頗富天然幽雅之趣,同治年間竹塹地方文風鼎盛,靈泉寺距城又近,故吸引相當多文人墨客於此品茗吟詩。光緒二十年( 1894 )新竹知縣范克承將之納入新竹縣八景之一,稱為「靈泉試茗」。
以下為冷水坑溪所孕育出來的騷人墨客詩詞文化,同時也反映出當時的人文風貌。 [4]
同治六年( 1867 )春,林占梅至靈泉禪寺遊玩題壁寺:
「遊靈泉禪寺題壁」 林占梅
靈泉繞澗瀉浪浪,匼匝峰巒護法王。
梵宇時清禪定永,空山畫靜道心長。
鐘魚列案知常課,花木盈階覺妙香。
禮罷真如隨 喜 徧 , 龍團一琖潤吟腸。
另有署名張鏡濤、郭鏡蓉、鄭家珍者之題詩:
「靈泉試茗」 張鏡濤
在山泉比出山清,冷水阬頭碧一泓;
領略此中好風味,新茶活火入詩評。
「題金山面靈泉寺」 郭鏡蓉
共到金山禮佛來,香蓮寺插曉雲開;
人間勢利炎於火,願乞靈泉水一杯。
「 九月九日 與諸同人遊金山寺歸途口占」 鄭家珍
是日清晨,余與家養齋、俊齋、世臣、邦紀及李鴈秋等五人,同女校書寶仙、挈榼,提壼往金山頂上,作重九。車出東郭,柳風拂面,雜以微雨,遊興益豪。頃之,到金山佛殿隨喜後,借吳氏草蘆憩午。世臣、邦 紀二 君,偶為酒困,扶翼登車,寶仙亦舍肩輿,而就輕便,與余同載,抵寓時,夕陽已在山矣。
冷泉煙樹望離迷,乘興登臨酒共攜,謝傅多情頻屐躡,劉郎有句靳糕題,
可人步屧清如玉,狂客飛觴醉如泥,得得閒吟歸去晚,車塵轣轆夕陽西。
冷水坑溪流域的老地名
老地名是歷史的活化石,也是珍貴的文化瑰寶。先民依循著地方的特色賦予土地貼切的名字,無疑是文化遺產的一部份,既凸顯了鄉土的特色,也富含了指標作用的實質意義,擁抱了土地,也擁抱了居民,和當地已渾然一體、一望便知。
冷水坑溪流域的老地名各富其趣,有拓墾組織、防禦設施、水利設施、地形地勢、埤塘、聚落機能等為命名基礎,有沿用清領之舊地名,亦有源自日據時代與光復後的地名,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令人目不暇給,不僅反映出冷水坑溪周邊聚落發展的脈絡,更涵養出冷水坑溪流域相關的文化資產。冷水坑溪流域的老地名有水流埤、 圓埤、蛇籠埤、長埤、四方埤、中央埤、鬼仔埤、苧仔窩、河南窩、三角、一中心、上庄、下庄、後背屋、謝屋、朱屋、 上田寮、下田寮、菜堂、泉興埔(南片排)、坪埔頂、隘路、隘路坪、上茶寮、下店仔(埔心)、出粟湖、噹滴水、靜心湖、新厝仔、冷水坑、日光燈、長春莊、豬灶、徐屋、胡屋、龍山、汴仔頭、荊被仔、媽祖埤、埔仔頂(埔頂)、豬屠埤、塚仔頂、頭前田、牛路埤腳、牛路埤、新庄仔、山仔腳、柴梳山 … 等。而在新竹地區土地不斷開發擴張和新路名不斷取代老地名情形下,上述老地名除了龍山、冷水坑、靜心湖、長春莊、新庄仔、柴梳山等較大地名仍存在外,其餘早就不見蹤影了。
結語 — 溪流文化再連結
文化的形成必須透過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生活不斷的累積,而一條溪流的演變除了自然和地理的因素外,她的生命史更需要透過和周邊聚落人們文化的連結來展現,因此,溪流的生命史也是聚落變遷史,更是在地文化生活圈的發展史。
[1] 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台灣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9 年 1 月 31 日 ),頁 18 。
[2] 參考陳國川,《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台灣新竹,新竹市政府, 1996 年 3 月),頁 71 與陳國川,《台灣地名辭書》卷十八新竹市,(台灣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6 年),頁 52 。
[3] 同註 1 ,頁 264 ~ 265 。
[4] 林占梅,《林占梅資料彙編 ( 一 ) 潛園琴餘草》,(台灣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1994 年 6 月),頁 108 與蘇子建編,《塹城詩薈》詩掇篇,(台灣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1994 年 6 月),頁 81 、頁 183 與頁 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