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面窯業的發展史

  • Share this:

一、 緣起

金山面地區係紅土台地,地勢高亢貧瘠,缺乏水利設施,不適合耕作。日據時期,因本地紅黃土與下員山的黏土,發展出風光一時的特殊產業-「金山面窯業」。

日據時代,竹塹地區的傳統民間產業,除了米粉、蓪草、白粉、製紙、焗腦等之外,金山面窯業亦曾盛極一時,有「金煉成」、「林振興」、「金勝興」﹙後改名新復興﹚、「建興」、「等男」等五家,不僅豐富了當時的產業風貌,使居民的生活大為改善,也在台灣本土陶藝發展史上寫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由於六十年代左右耐用便宜的玻璃與塑膠製品流行,陶製品滯銷,五家窯廠於焉結束了營業。

一、窯業的濫觴

道光十四年 (1834) ,金山面地區正式歸入金廣福大隘管轄開發,金山面一帶的拓墾才得以脫離前期的慘澹局面。金廣福接著往山區墾殖,金山面既成田園之土地,泰半賣與北門鄭家。

《台灣日日新報》報導 [1] :

「竹北一堡金山靣庄一帶原野,乃水田鄭氏所有之業。近因鄭養齋踏查該處坡圳,忽發現坡內土質,純是黏土,自思此土甚黏,諒可以製造陶器。即命佃人掘取數斤,託之同堡小南坑陶器製造工人,先製成茶罐數個,以試驗之。其成績甚佳,色澤磁質,與清國宜興窯所燒無異。……將來可以製成大小缸、金魚壺等件。現鄭養齋已募集工人,擬於來月興工築窯先行製造。聞其陶磁器之原料,計有二處,不下千餘坪,然皆在其陂地。將來陂土掘之愈廣,則陂水蓄之愈多,灌溉田園,益見利便,誠屬一舉而兩得焉。」

從相關歷史文獻記載,鄭養齋製造陶器應屬玩票性質,未具體行動。至於是否授意他人築窯製造陶器,有待進一步考證。

二、窯場概況 [2]

1 、「金煉成陶器製造工場」(原為「董陳氆陶器製造工場」) [3]

「董陳氆陶器製造工場」成立於日據大正五年( 1916 ),場主為董陳氆 [4] ,原位於埔頂莊(現今科園里一鄰大學路中華信義神學院一帶),是竹塹地區陶器製造業之先軀。早期生產缸、缽、甕、碗、花盆、塘涵管等陶器製品,陶土取自草厝仔黑土。成品大部份運至董家在東門市場之五金行販售,後來由於窯廠土地被日人徵收為石油化學工業區預定地,遂於昭和十八年( 1943 )遷移至關西橋。

董陳氆陶器製造工場於昭和十八年( 1943 ) 十二月十六日 正式遷移至關西橋,改名為「金煉成陶器製造工場」,廠地有一千九百多坪,係向吳步青、吳青雲、陳國欽、陳阿潭等四位地主租用。為了照顧新廠業務,汪其輝結束東門市場五金行,全心投入陶器之製造。

2 、「林振興陶器工廠」(原為「陳春風陶器工場」) [5]

林景振為福洲長樂縣黃石鄉人,黃石鄉為一個像鶯歌鎮般的陶鄉,居民多數以製陶維生,金山面地區的燒窯師父多為福州人 ( 而且都為林姓宗親 ) ,其源頭即始於此。林景振十六歲 ( 大正二年, 1913) 來台即在埔頂地區一家窯場 ( 汪其輝之母所開設 ) 工作,來台之前就已在福州地區的窯場學過初步的燒窯技術,到了三十歲時娶當地的客家人范氏為妻,陶藝技術成熟後與柴梳庄保正陳春風合夥經營「陳春風陶器工場」(昭和十年, 1935 登記設廠),場主為陳春風, [6] 蓋「蛇窯」燒製陶器,數年後在妻家與頭重埔林家經濟資助之下成立了自己的窯場,以「林振興陶器工廠」為商號經營窯業,因為擁有技術,因此品質頗受稱譽。

3 、「新復興陶器製造工場」(「原為協昇陶器製造工場」) [7]

黃屋之祖屋原位於風空尾西側山坡上,黃姓是四縣客家人,光緒末年,從桃園南崁遷居草山 ( 寶山 ) 從事米籮編織業,乙未戰爭時因與避難之風空鄭火生(元火)相識,經其邀約至風空定居開墾。日治大正二年( 1913 )兄弟分家,黃阿華遷往關西橋開設金勝興磚瓦廠。

黃家窯業原先以生產紅瓦兼製紅磚為主,後來在昭和十一年( 1936 )成立「協昇陶器製造工場」,場主為黃阿華。後改為「新復興陶器製造工場」 [8] ,場主為黃振雲。聘請林益金、林象勝、林象眠、林景針等四位福州陶師開始生產陶製品,用「竹節窯」燒製陶器,並以「新復興」為店號。所製的產品極能代表客家常民百姓的使用品味,但卻沒有打印品牌名稱。

4 、「建興陶器工場」 [9]

昭和二年( 1927 )辦理工場登記,場主為彭木成,始終以客家人勤儉務實風格做事,以燒製金斗甕、水缸、缽、甕為主。因資金短絀,未聘請福州師傅,執意自行研發製陶技術,後因釉藥與技術方面未能克服,所燒製產品不良率偏高,光復後退出陶器事業。 [10]

5 、「林秉連陶器製造工場」 [11]

「林秉連陶器製造工場」成立於日據大正五年( 1916 ),場主為林秉連,位於埔頂莊(現今科園里一鄰大學路中華信義神學院一帶),主要生產水缸、缽、甕、涵管等。

6 、「等男窯業」 [12]

「等男窯業」位於冷水坑畔,係日人所開設,製作塘涵為主,光復後歇業。

三、窯業產品與製作方式 [13]

金煉成、林振興與新復興產品包羅萬象,產品涵蓋日常所使用的各類型式之甕、缸、盆、缽、罐、茶壺、花盆、塘涵、煙窗管等。以金煉成的登窯(目仔窯)為例,每三個月燒二窯,燒一次窯約需十天(三天溫火,七天大火)。興盛時期聘有福州師父林景振(林振興窯主)、林景針(林振興窯主之堂弟)、林象順、李厚管(新埔犁頭山裕和窯主)、林裕貴、林裕福、林木金(北埔林益興窯主)及大甲東師父林添福(民國四十八年獲聘,一年半後離職,現為竹南蛇窯窯主)等多位製陶師父,專業分工,各司其職。分為「大硐」師傅以製作水缸為主,不用轆轤,用土條盤築法徒手製陶,另「小硐」師傅用傳統轆轤製作小件陶器。

金煉成第二代董文(漢文)先生回憶說,養父汪其輝入贅董家前從事木工業,善於精緻雕工製造,工藝品細膩,頗受木匠界好評。結婚後至東門市場開設五金行,獨當一面學習經營生意之道,直到金煉成遷移金山面時,懂得聘請精湛陶師與講究品質管理,才真正發揮所學,把金煉成陶器製品提昇至一定水準,功不可沒。

四、陶土區與陶土練製過程 [14]

本地麻園肚以南與下員山圳以北稻田的黏土品質優良,能拉出很薄的坯體。為了應付大量製陶所需之黏土,陶師要事先探土,經檢驗合格後,才與農民洽妥開採方式。黏土來自稻田下層深約二尺至五尺處(最上層為「泥肉」、中層為「踏腳泥」)。挖取時間大約在二期稻作收割後、春耕前七十天左右之休耕期,陶土用牛車載運至陶場堆放(一牛車陶土約二千餘台斤),陶土取完後應把農田整理交還農民。

製陶所需之龐大黏土,必須用牛隻踐踏練製。黏土散置在圓形練土池內,經灑水將黏土泡軟之後,一人牽水牛繞著練土槽練踏,使陶土黏性增強,一人拿線弓割下黏土,把牛踐踏之窟窿填滿,為了防止牛隻屙屎屙尿,大部份用母牛,一來比較溫馴好駕馭,二來如碰到母牛要方便時,練土工人迅即用牛尾巴抵住私處,再用便器盛裝,可免牛屎牛尿污染陶土。

五、產品特色 [15]

金煉成與林振興陶器製品之釉彩較為豐富,相當出名。金煉成胚薄亮麗與林振興胚厚耐用各擅勝場,新復興與建興以實用樸實為主。釉藥摻雜玻璃粉、氧化錳、四氧化三鉛(俗稱鉛丹)、二氧化鉛等原料調配,加上窯廠適時使用天然瓦斯增強火力,混雜柴燒加強火尾溫度,此種二合一兼具柴窯、瓦斯窯優點,省時又省工,不但擁有柴窯落灰的自然美,且具瓦斯窯穩定的特性。特殊的釉藥在不同溫度中產生窯變,在出窯之前,灑上鹽巴瞬間提高溫度,清洗窯製品附著物,使得釉色更為亮麗。窯變之後的陶製品,釉色多彩多姿,有黑褐、墨綠、土黃、藏青、紫紅和乳白等多種顏色,配合金煉成與林振興印記商標品牌的出現,加上製陶匠師巧妙的手藝,品相優美,倍受使用者青睞,曾造成搶購風潮。

金山面之陶器製品,是當時每個家庭傳統生活的必需品,因其燒製技術佳、品質好,所生產之陶器製品溫度夠,無論醃製肉類、蔬菜或裝水、放酒,陶面不會滲水氣,而且能保存食物新鮮,儲水多日不易發臭,這樣才能讓大家口碑相傳。所以金煉成的產品可以賣得高價錢。

陶器製品,興盛時期由承銷商運至竹東上坪、橫山、芎林、竹北、湖口、新埔、關西等地販售。新竹地區各大醬油廠、豆油廠也特別訂製大水缸、大缽頭,各家因此生意興隆、獲利可觀。

六、窯業製品進入全國社區博覽會展示

像金山面窯業這樣優秀的傳統產業,它的緣起緣滅、對於當時社會的貢獻、對於現在古物收藏家的影響以及何時能夠再生等等,是有必要加以探討的。

因此金山社區第九期的社區報即以「金山面窯業」作為專題 [16] ,希望透過重新發掘這個金山面傳統產業的過程,提供金山面社區居民一次省思的機會、提供外地人由另一個角度瞭解金山面。預期之效益有以下數端:

1 、以地方產業的光榮歷史,掀起民眾尋根探源的鄉土認同感。讓外地人瞭解金山面,讓在地人熱愛本鄉本土。

2 、以地方產業的角度切入,帶動社區居民認同鄉土的熱情,並以此為基礎拓展全方位的社區總體營造之實現。

3 、發揚傳統文化特色,展現地方文化精髓,經由金山面居民的切身歷史省思,予在地產業一個振興、傳承、重新出發的契機。

4 、促使科學園區的從業人員深刻瞭解一牆之隔的金山面古樸傳統的另一面,從而打破隔閡、水乳交溶,對所在地的周邊社區投之以關懷。

金山面社區三次參加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 1997 在宜蘭、 1999 在彰化與新竹),現場展示窯業製品,成功將金山面窯業廣為宣揚,甚至邀請金煉成第二代- 董文 先生親臨現場用傳統轆轤表演拉胚技巧,吸引會場觀眾聚集圍觀。 [17]

七、結語

民國五十三年一月一日 ,汪其輝在自家窯場前遭計程車撞死,享年六十八歲。隨後其妻把陶器廠租給養子董文、女婿汪清祥、姪兒汪文烈等人及福州師父林景針共同經營。由於租金每月持續提高,經營者艱苦支撐,家族間猜忌磨擦日深;一年後,汪其輝未亡人把地上物(陶器廠與附屬建築物)以三十萬之價格賣給鄭再傳、陳陣、林山燕等三人,從此金煉成陶器工廠走入了歷史。 [18] 民國四十八年林振興第二代分家後,由老三林象文接手,經營十幾年後,也於民國六十一年結束營業。至於新復興窯業也因磚瓦生意敵不過八卦窯自動生產設備,加上陶製品滯銷,金山面窯業終於全面結束。停窯二十年後,因受到外國人的青睞與古董商的炒作,金山面窯業陶製品再度風華競豔,讓人始料未及。( 2007 年修正稿,本文原發表於《竹塹文獻》雜誌第十二期, 1999 年 9 月號)

[1] 日據明治 38 年( 1905 ) 11 月日 9 日《台灣日日新報》第四版。

[2] 參考昭和四年( 1929 )至昭和十五年( 1940 )工廠名簿,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3] 1997 年 1 月 1 日 ,董文口述。

[4] 昭和年間出版,新竹州工商名錄。

[5] 1997 年 2 月 2 日 ,林象欄口述。

[6] 昭和年間出版,新竹州工商名錄。

[7] 1996 年 11 月,黃錦鎗與黃漢沐口述。

[8] 金勝興的磚瓦品質在新竹郡最有名,另二次大戰末期,日軍所需之消防缸,也是指定由新復興製作。

[9] 昭和年間出版,新竹州工商名錄與 1996 年 12 月,劉平東口述。

[10] 1997 、 1 、 23 黃錦清口述,建興窯產品銷售不理想,經常堆積如山(大小陶器置放在現今新竹國際商銀處),黃先生曾親目睹 彭木成拿木棍拍擊陶器洩氣。

[11] 「林秉連窯業」的發展與歇業,因文獻登載有限,有待田調補全。

[12] 有關「等男窯業」因歷史文獻登載有限,未能深入探討。筆者家族於日據昭和十二年( 1937 )擁有有一輛牛車後,就經營載運陶土的工作,貨主為等男窯廠與林景振之陶器廠。陶土取自下員山吳阿仁與曾石海稻田下之結石泥。

[13] 1996 年 11 月董文口述。

[14] 1996 年 10 月,黃錦鎗與董文口述。

[15] 1996 年 11 月,黃錦鎗、林象欄與董文口述。另 根據董文口述,金煉成印記商標係其本人所創,大約在光復後啟用。

[16] 《 金山面社區報 》 第九期,(金山面窯業專輯), 1998 年 9 月出版。

[17] 《 1997 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紀事》,(台灣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997 年 12 月),頁 172 〜 179 與頁 362 、 363 。與《八十八年全國鄉鎮展演設施暨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成果專輯,(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1999 年),頁 92 、 93 。

[18] 參考董文提供的 《 新竹地方法院刑事判決書,五十五年度訴字第四九四號 》 。「金煉成」風光走進歷史之後,金煉成第二代-董文想另起爐灶,惜各種環境變化,都未成功。 1998 年經筆者盛情邀約下,曾短暫復出做陶,期望重現金煉成風采,因體力關係未能如願。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