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伯公空間生活美學

  • Share this:

「伯公」是客家人對土地公特有的暱稱,原意是祖父的兄弟,彷彿把祂當成自家人一樣。(父祖是嚴厲的長輩,但旁系的伯公、叔公,卻是子孫們胡鬧撒嬌的對象)

客家人相信土地為萬物承載生養者,所以 「大樹底下好遮涼」而有大樹伯公;「食水愛念水源頭」,因此在水源頭有水頭伯公,而保佑五穀豐收的田頭伯公,更是客家人非常敬重的。除此之外,還有祭祀圈涵蓋整里的大伯公,於每年農曆正月迎媽祖與秋收前有演平安戲及舉行閹雞比賽的習俗。

各種形式的石板伯公散落在客家聚落、青山綠水、鄉林小徑間,有如流動生活美學的饗宴,是一顆蒙塵黯淡,從未被拭亮的珍珠。石板伯公祂有著很強的抓地力,緊緊抓住了當地的歷史與文化,訴說著人親、土親、客家文化親的故事,等著您駐足品味與聆聽。

石板伯公是台灣客家最美麗的文化資產,是客家人的「心靈花園」。 客家先民把風水最漂亮的土地替伯公建了住家,還要把伯公樹照顧的非常漂亮,說明了客家先人是打從心底與土地伯公親近。很多地方沒有大廟,客家先民遇到大小無法解決的問題,也都是向伯公秉告,這種虔誠之心是沒有其他神明所可替代的。

↑閹雞比

客家人以伯公當作開發領域的中心或聚落的指標,和當地的發展密不可分。伯公護持地方,撫平了信眾的心靈,也庇佑了鄉里。佇立在各種不同的伯公廟前,懷舊之情、淡靜之思,油然而生,彷彿神靈就在身旁。

伯公祠的型式反應了時代的趨勢,早期先人開墾時,在樹頭下以簡單的卵石堆砌成最原始的型式,一柱清香,表現出最虔誠的心意;後來,為了讓伯公免於風吹日曬,大家集資請打石師傅打造石板伯公祠,以及後來改建成 較現代化的福德祠,不管是什麼型式,都反應著伯公與人們最真實的情感交流。

↑早期原始的伯

然而,相較於現代化福德祠的一般化,石板伯公除了反應打石文化的特殊性外,更真實記錄著與土地情感的交流,以及傳統客家文化的獨特性,然而,開發的壓力與被竊取的事件層出不窮,使得石板伯公正逐漸消失中,實在有必要作完整之石板伯公調查與紀錄,讓社區居民意識到石板伯公的保存價值,藉以彰顯客家地區打石文化的在地意義。

↑華麗且一

↑平實而不

石板伯公的型式基本上是從最原始的石頭伯公延伸而來,只不過以石板建成小廟形式,同時安置在風水方位或是田頭、水頭的位置上,周圍以卵石堆砌成護龍,並種上伯公樹或是風圍竹,同時,香爐、金爐與供桌的位置都根據方位擺設,可以說是相當講究的。

石板伯公的打造過程是從石材的處理開始,首先,打石師傅於溪流中尋找適合的「河壩石」,以一顆一千六百台斤的大石頭為例,乃利用工具順著石頭的紋理,將它剖成四大塊,再將它分別搬上牛車運回家裡,以小工具打成所需石板大小,再擇日運至現場組裝。如果現場附近有石材資源的話,打石師傅會帶著工具在現場直接打造與組裝。為什麼說是組裝呢?石板伯公並不是一整塊石頭雕成,而是分成基座、祠身、伯公像、屋頂(包括翹脊)、香爐、門檻與門柱等,打成所需尺寸的石板,同時早期並無水泥可以作為接合之黏膠,而是直接以石榫接合,因此包括接合面與修邊工作都要相當的功夫,此外,不同的石板伯公因為打石師傅的不同,或是打造的精細程度也有些差別,有的只是簡單的石板堆成,甚至只有屋頂蓋而沒有翹脊,還有一些製作精美的小祠,包括屋頂筒瓦、門檻,翹脊更會雕出「雙龍搶珠」等形式。

↑ 一刀一斧雕鑿的石板 .

石板伯公依據打石的精細程度的形式有多種不同做法,但基本上仍維持著整個廟祠的型態。首先是最簡單的石板小祠,由三片小石板砌成ㄇ字型,上面再覆蓋一塊以石頭打造的屋頂,而裡面只有神位沒有神像。第二種石板伯公則是第一種形式的放大版,也是以三片石板砌造,加上一片整塊石頭打造的屋頂。 第三種則屬於較具規模與打石作工較為費工的形式,左右兩側各以三片石板疊砌,接縫處乃以石榫方式接合,後方則擺放一整片石板,福德正神神位則以篆刻方式刻上,屋頂先以兩片石板排成倒「 V 」字型,中間再打造一個石板翹脊黏砌上去,同時也有門楣、門聯柱與門檻。最後一種則是第三種的華麗版,更能突顯打石的生活藝術,伯公的打造與堆砌與第三種一樣,差異點在於加上打石細工,以雕花(雙龍搶珠等)方式處理翹脊、門聯柱等,同時祠內也擺設以石頭雕成的伯公神像,可以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也是石板伯公的極致作品。

隨著時間的變遷與歲月的洗禮,石板伯公一刀一斧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目前在客家庄地區仍保存著許多的石板伯公,但是在開發壓力與改建的推力下,這些漂亮的石板伯公正在消失中,實在有必要作一完整的調查與紀錄,並且推動保存工作。

伯公童謠與伯公歇後語

伯公是客家人對土地公特有的暱稱,彷彿把祂當成自家人一樣,像祖父的兄長般照顧著小輩全家。從很多伯公童謠與伯公有關的歇後語中,可以看出客家人和土地公的親密關係。

試舉例 ( 童謠 ) ─

「伯公伯婆,今哺日捱屋下割禾,上朗割有,下朗割無,殺得一隻硬頸鵝,愛食毋食,捱也無奈何。」

這是客家孩童與伯公間的玩笑話,大意是說今年稻子收成不好,能殺一隻不甘願被犧牲的鵝供奉伯公伯婆就不錯了,伯公就不要太計較吧!

另有關伯公的歇後語:

伯公跌落水─涼神

伯公跌落埤塘─涼神

水打伯公─涼神

伯公翻觔斗─贊神

伯公翻崩崗─贊神

伯公生鬚─老成 ( 神 )

伯公透大氣─神氣

伯公打屁─神氣

伯公的那支─神經 ( 神根 )

伯公的屋仔─一層

伯公屙屎唔出─神秘

泥伯公過河─自家難保

鬼打伯公─無法無天

雷公打伯公─鐸神

新安伯公─無老神 ( 無老成 )

伯公轉夜─收神 ( 收成 )

伯公介目珠─神矇 ( 承蒙 )

狗頷仔敬伯公-大小去得

窩肚介伯公-兩片吃

伯公過家─盤駁

竹頭尾吊伯公-風神

伯公毋敢收隔年帖

伯公毋開口,老虎毋敢打狗

很多歇後語 ( 客家師傅話 ) ,對伯公用語不雅、不敬,可以感受到伯公與客家人的親密關係─沒大沒小、也沒有距離

伯公搬家與留任

伯公雖然是神,但是也免不了面臨遷移的時候,在廟宇重建、或其他不得已的情況必須遷移時,自然有一套儀式要進行。伯公搬家對老一輩的客家人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不但必須要有莊嚴慎重的儀式,還有許多的細節必須注意,這其中的意義不只是對伯公長期庇佑這個土地上的人與地方的謝意,同時也包含了對神祉與自然的尊重。

在伯公搬家的過程中,先要擲筊請示伯公的意願,如果伯公同意搬家,主事者必須到當地的城隍廟填寫「留任文」,這留任文相當於伯公的執照;在新竹的都城隍廟供奉著台灣位階最高的城隍爺,因此新竹縣市境內所有的伯公要搬家、分香都要到新竹都城隍請示城隍爺,而其他地方的伯公遷廟則到當地的城隍廟請示即可。

為什麼請示城隍爺?因為土地公的上司是城隍爺,填寫「留任文」是希望城隍爺在新廟興建的過程當中,不要讓閒雜人等(例如過路的孤魂野鬼或其他神祉)進佔新廟,也就是要城隍爺在這段過渡時期中,幫助伯公維護權益,以免伯公同意搬遷,離開舊廟卻發現搬不進新家;留任文填寫完,接下來便要請示城隍爺的意見,當城隍爺核准之後才能進行遷廟的動作,當伯公搬進新廟後,要將先前寫妥的留任文燒掉,才正式完成上任與搬家儀式。

雖然伯公搬家要到城隍爺前填寫「留任文」,但是也有例外的情況,位於金山面之風空管山伯公就是一例,風空管山伯公是因為高鐵工程路線經過必須在短時間內遷移,經過擲筊請示風空管山伯公的意思後,決定在距離原廟 100 公尺處設立新廟,在這樣的情況下,乃是因為要配合國家重大建設不得已必須遷移,同時也沒有太多時間去進行填寫留任文與請示城隍爺的遷廟手續,因此直接由主事者請示伯公,一經伯公同意便直接擇日整地、造廟安神。上述是不得已的特殊情況,足見伯公搬家也是因時、地制宜。

另外,在田野間隨處可見民眾在石頭前或樹下設立一個象徵性的神位,便開始祭拜,例如常見的田頭伯公、樹頭伯公等,但是往往這些伯公不見得是經過正式分香儀式請來的神祉,有的可能是路過的孤魂野鬼或狐仙等經過該地,見到有人祭祀卻無神明駐在,便直接進駐。因此,當這樣的伯公要遷移時,一定要確定是不是領有執照的伯公,以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到城隍廟填了留任文,當城隍爺發現該伯公不是正式經過派任的神祉,而派任一名領有執照的伯公進駐該廟,一廟不容二神,被趕出去的鬼神因為無處可去,心生怨懟,會找主事者算帳,常有人因為這樣而生病或死亡,卻往往不知道原因。

雖然說,因為民眾自己造廟祭祀,造成民間有許多伯公廟實際上供奉著沒有領有執照的伯公,但是這也不見得就代表著這些伯公永遠都不能成為正神;即使沒有執照的伯公,可能在地方上做了許多善事,在城隍爺四處巡視的過程當中,還是能被拔擢為正神,也有人說,神跟人是一樣的,當沒有執照的伯公在庇蔭鄉里獲得民眾的信任,成為香火鼎盛的伯公廟,有了高額的收入,就有辦法去買一張執照,當然這是以比較人性化的方式來做這種詮釋,實際上是否如此還有待查證,一般來說經過正式的程序分香請神,或者是經過城隍爺實際核准的才是真正的伯公。( 本篇訪問筆者師弟劉委政,由林真如/記錄、整理 )

附圖︰伯公遷廟流程簡圖

擲筊請示伯公

擇日

填寫留任文

請示城隍爺核准 → 不核准

↓ ↓

遷廟 ( 安龍謝土 ) → 另擇日

進廟燒留任文表上任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