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座污泥處理廠的設立看公民決策與社區營造過程

  • Share this:

「縣長救命啊!救我子子孫孫」的白布條與「反污泥廠設立」的黃色旗幟在炙熱的陽光下好像隨時會被吞噬,正好述說現在台灣老百姓的孤立與無奈。

今年六月,一座污泥處理廠悄悄設立在新竹縣竹東鎮員山里「廟壢」,沒有公聽會,沒有說明會,沒有和地方民眾有任何溝通、協調、商討與接觸,這在現代化國家簡直是匪夷所思的事。

員山里的客家農村與天然調色盤般的景色值得細細品味。一條條潺潺流過農村的藍色水圳綿密地穿梭在一片片黃綠交錯的稻田中,點綴其間的是客家人胼手胝足打造的家居夥房屋,在夕陽的映照下更顯紅潤,而客家人最景仰的伯公,不僅守護著這片土地與家園,更為這幅怡人的田園大作發揮畫龍點睛之趣,恰到好處地融入到這令人動容的生活美學圖畫之中

這裡的好山、好水、好空氣,景色幽美,自然風光旖旎,美不勝收,得天獨厚的生活環境,是最適合人居住的地方。充滿生機的水景,獨特的地貌和富饒的生態,孕育出迷人的風光景致。它能洗滌心靈、逃離喧囂,創造清心宜人的環境能量,也為新竹科學園區提供一個美麗的藍、綠帶,為不斷成長的周邊水泥叢林增添保護作用 ; 目前是竹東鎮最大糧倉,也是 頭前溪流域的重要水源保護區,更是大新竹飲用水源集水區。

然而,這座 污泥處理廠的進駐卻將逐步摧毀這些 優質景觀與飲用水源,甚至威脅當地居民引以為傲的生活環境。

竹東鎮員山社區居民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居民連署反對、成立自救會與網站、動員居民參加客家電視台的「村民大會」節目、向各單位發陳情書、拉白布條與掛旗幟,尋求媒體、政治人物、環保團體與文史工作者聲援…等),終於得到安排在縣府會議室接受居民抗議與相關單位協商說明。縣府環保局官員成竹在胸的「依法核准設廠」堅決口吻,總是犧牲掉社區居民的心聲;而縣長大人「大家要團結就有希望」安撫的政治語言,在居民堅決反對污泥廠設立與似乎有點希望的協調會會中結束,居民卻只能等待下次同樣的協調會,而無法真正透過公民自我決策的過程,阻止這座 污泥處理廠的設置和運作,這就是「以民為主」的政府應有的作為嗎?

筆者十幾年的新竹市金山面社造經驗,使我深深體認到長期以來公部門的粗糙決策過程總是犧牲掉無法自覺的社區居民,而要喚醒地方自覺唯有透過地方文史和社區營造,兩者間存在著緊密關係,因為地方文史是社區生活最具體的痕跡,它的價值不在於立即的社區利益的爭取,而在於居民對社區意識建立與認同,金山面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社區居民一點一滴重拾地方文史的記憶時,任何的國家建設、重大開發、或是粗糙的公共建設也會被融入在地文史而重新詮釋,社區過去、現在與未來才得以永續傳承,從而激起公民自我覺醒與社區營造的過程,這正是「腳底的價值」,才是「反對污泥廠設立」的秘密武器。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