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前溪(麻園肚段)的地理人文景觀

  • Share this:

‧前言

在新竹歷史、文化、經濟、水族生態與地理景觀上,頭前溪均佔有一席之地。它是最主要河川,除了提供農業用水與工業用水之外,更是新竹地區百萬餘人的飲用水源,新竹的發展無不與它息息相關。

清末頭前溪有二,一為南溪下員山溪 ( 另稱九芎林南溪 ) ,另為北溪犁頭山溪 ( 另稱九芎林北溪 ) 。 [1] 日據大正八年 (1919) 發生了一場「水打雞油林」大水災,犁頭山溪的洪水切掉五龍山四座山丘,沖刷之泥土將北溪填為平地,亦導致頭前溪南岸之二十張犁「溪埔仔」村落被洪水沖毀而廢村。 [2] 目前之頭前溪即脫胎於南溪下員山溪,其上游有二支流,北為油羅溪,南為上坪溪。

頭前溪流過新竹縣尖石鄉、橫山鄉、五峰鄉、竹東鎮、芎林鄉、竹北市與新竹市東區、北區,全長 63 公里 。油羅溪與上坪溪匯流後始稱為頭前溪,河面寬廣,每逢山洪暴發,埔變為溪,溪水漫流,居民飽受洪水之苦。「水打雞油林」之後,接著「水打麻園肚」,洪水潰堤成了沿岸居民的夢魘。日據時代興建多處石駁堤防,光復後加以整修延伸,如今已無水患之憂。最近幾年水利單位與環保署大力整治,讓這條新竹縣市共有的「生命之河」保有通暢的水流與乾淨的水質,環保署且選為北部地區唯一都會 型 綠美 化 的示範河川。 [3]

頭前溪潺潺流水,穿越山嶺、河谷,流經原住民、客家 、 閩 南 聚落 , 孕育綿延了新竹地區的文明。

頭前溪麻園肚段,有渡船頭、定分針、大峽谷景觀、隆恩堰、崩崗潭與隆恩圳入水口、下員山圳、麻園肚圳、竹東鎮的穀倉-下員山與麻園肚、麻園肚堤防道路、菜頭寮與打石業、麻園肚、牛路頭與土牛溝、頭前溪的水族生態等,豐富的人文、地理景觀,是頭前溪最迷人的一段,現分別介紹於后:

一、渡船頭

清末至日據時期要涉過頭前溪前往芎林,多靠渡船 [4] ;乘船之處,稱為「渡船頭」。

《新竹縣采訪冊》記載:

「菜頭寮渡:在縣東十五里九芎林南溪,為菜頭寮邊上員山各莊之所。兩岸相距二十餘丈。民渡船一,道光間設。渡船錢四文。」 [5]

另《新竹文獻會通訊》記載:

「九芎林義渡:在縣東十八里,為九芎林適二重埔樹杞林各莊之所,兩岸相距五十餘丈義渡船一,咸豐間設置,光緒十九年紳士鄭獻瑞 ( 下山莊人 ) ,彭殿華 ( 樹杞林街人 ) ,劉如棟 ( 九芎林人 ) 等倡捐買義田年收租穀四十三石,每年除給渡夫工食穀四十石外,尚餘三石存作修船修路諸費。頭前溪治水工事堰隄築成後,溪流轉移菜頭寮,平時架木橋以便行人往來,如山洪暴發,木橋流失時,則出渡船濟急,今代表管理人為本鄉上山林德業。設有義渡簿備載甚詳,有序,庠生魏盛唐撰,民國四年建石碑紀念,碑今失存。」 [6]

附記:清代義渡圖記如下:

堡一北竹

莊記公莊

「義渡碑

且夫舟楫之利大矣哉!自春皇垂柔遠之治,帆海初通;鄭卿播惠人之仁,乘輿廣濟。然制作出朝庭,成功固易;經營在草野,奏效猶難。茲我九芎林地方,中界大河,惟菜頭寮、三嵌店兩處,急湍狂波,淵深莫測;且途當衝要,商旅雲屯,臨流無自以問律,過涉又虞乎滅頂。甲寅之春,厥有善士目擊時艱,思設義渡,爰不惜唇焦,遠近邀集,幸哉!德必有鄰,人皆向義,輸金樂助,集腋成裘。序屆季冬,置立田產,將每年租縠作為渡夫經費,立兩處建造船橋,斯行人利便久遠,可乘千戴一時,洵盛事也。今而後創始者之功偉,贊襄者之績亦著,書曰:作善降祥,是言也可以移贈焉。

此義渡置有田業-所,座落竹北-堡上山庄地,番契內載明。

大正四年乙卯歲三月發起人 鄭昌統 江勝全 鍾琳水 仝立

何禮彬 敬書」 [7]

「渡船頭」在麻園肚中正大橋右側下方,由於頭前溪砂石開挖殆盡,水位下降約二十幾公尺,現已闢為河壩田。

二、定分針

定分針在麻園肚中正大橋左側下方,是一座水文水位測點,於 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開始觀測頭前溪水位。 [8] 水位站 ( 客家人稱定分針 ) 係圓形混凝土鋼筋建築,鄰近渡船頭深潭邊。水位站有缺口引河水流入,內有輪盤轉軸,依河口起落記錄水位之高低流量及流速,為研究頭前溪水位提供重要資料。近二、三十年由於河道移位、落差加深,水位站早已失去測量水位功能,乃告荒廢。

三、大峽谷景觀

連接竹東鎮員山里與芎林鄉、跨越頭前溪的中正大橋完工至今有二十餘年了。中正大橋的通行繁榮了上述兩鄉鎮,更縮短了彼此之間的距離。

由於頭前溪砂石硬度強,品質優,頗受建築業的青睞,過度濫採的結果,導致河川落差加深,危及中正大橋的橋墩。八十三年六月政府相關單位陡覺事態嚴重,斷然下令禁採砂石。

中正大橋與隆恩堰之間 二公里 的頭前溪河道,落差達十六、 七公尺 ,長期受河水沖刷侵蝕,每逢豪雨,橋墩即備受考驗,岌岌可危的情況令人捏一把冷汗。

中正大橋建在平坦的河床上,如今河床被掏空,橋墩下游 二百公尺 處形成下陷十幾公尺的大峽谷景觀,有如機器切割般,成為一道既深又湍的河溝;每次大水來臨,水流奔湍蔚為奇觀。

大峽谷的形成,讓水利單位傷透腦筋,卻讓攝影愛好者趨之若鶩,紛紛到此擷取大峽谷奇景,以相機記錄頭前溪畸形的河川自然美景。

四、隆恩堰

隆恩堰位於竹東鎮員山里之麻園肚地區,興建於民國八十五年,次年完工,將原隆恩圳導水路向上游延伸,構築攔水壩取水,灌溉新竹地區一、 二千甲 農田,另築有一引水道至新竹第二淨水廠,作為工業與民生用水。

隆恩堰完工後,吸引不少民眾前往休憩、遊玩,尤其是假日,許多家長帶著小孩到堰口下捉魚、撈蝦,也有人到隆恩堰旁寬廣的河岸上賞鳥、溜馬、烤肉、放風箏、玩遙控直昇機,約略有宜蘭冬山河的影子,成為鎮民假日休閒的另一個去處。

隆恩堰興建後,除了在枯水期阻斷水流,造成下游河床乾枯,影響頭前溪水族生態。即使在豐水期,也因為隆恩堰未建魚梯,阻斷多種迴流魚類回家之路,生機頓遭威脅。後在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學者專家呼籲之下,民國九十一年水利單位才作全盤考量,建立一座魚梯,否則無異為水族環境的頭號殺手。

五、崩崗潭與隆恩圳入口

竹塹第一波移民,為首的是康熙五十年 (1711) 的閩人王世傑。進入竹塹第八年,也就是康熙五十七年 (1718) ,王世傑建了竹塹地區的第一個水利工程─ 四百甲 圳 ( 後稱隆恩圳 ) ,取水源頭在崩崗潭附近。 [9]

頭前溪流域在日據末期因河床下降,每逢豪兩,攔水壩便被沖垮,導致隆恩圳取水口無法自然引灌,不得不在昭和十八年 (1943) 取水口往上游延伸,先在崩崗潭邊的小山丘開挖引水道,再灌入水泥漿,成了引水的隧道後,才重新把泥土覆蓋上。當時日本水利工程師即在取水口興建兩道水閘門,控制崩崗潭進入隆恩圳的水量。 [10]

崩崗潭面積有一、 二甲 ,水深二丈多,是各種魚類聚集之處。由於崩崗潭水深面寬,又有漩渦,抓魚非常不易。根據當地耆老表示,日本人經常用火藥裝入 齊 粑 ( 客家美食 ) 引爆後,噴起很高的水柱,水花四濺,非常壯觀,潭面浮著各類魚屍,日本人打撈之後才讓臺灣人撿取。 [11]

敉糕

崩崗潭上方即是牛路頭,為六家庄農民趕牛隻到頭重埔放牧之交通要衝,農民們和牛群總會在此歇息一會再前進。日軍攻打竹塹時,我方義軍在牛路頭紮營對抗日軍。

崩崗潭附近滿是大石頭,並長滿了芒草,民國四十年代被徵為陸軍用地,做為迫擊砲與火箭筒的訓練基地。每次砲擊停止後,當地的百姓爭先恐後的撿取彈殼,變賣後貼補家用。 [12]

最近幾年,當地景觀丕變。沿著河堤興築的東西向快速道路,就在水閘門前橫跨而過;隆恩圳的導水道與河堤內側農路,改變了崩崗潭地貌。水閘門依舊屹立不移,掌控著自隆恩堰導引過來的水量;崩崗潭卻不見了,只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片片斷斷的回憶。

六、下員山圳

根據《新竹縣采訪冊》記載:

下員山圳: 「在縣東十三里。於上游六里頂員崁下 ( 土名下豆子埔 ) 引樹杞林小溪瀦為陂,西北行半里,鑿山周折十餘丈引水出;西北行十餘丈,鑿山周折二十餘丈引水出;折而北行四十丈,鑿山周折二十餘丈水引;北行四十丈,又鑿山百餘丈引水出;折而西北行十餘丈,又鑿山十二丈引水出;折而西行十九丈,過視六丈;又折而北行二丈餘,鑿山八丈引水出;北行五十丈,又鑿山十餘丈引水出;北行四十丈,折而西北行一里許,鑿山四丈引水出;西北行四十丈,折而西南行六十丈至頂員山尾;過視十丈;又西行半里,折而西北行半里許,至下員山莊。溉田百餘甲。乾隆間,新莊番通事□□□□□□□□□□□□開濬;後賣與鄭恆利掌管。年收水租穀二百一十石,以七十石為陂長工資,餘租一百四十石圳戶鄭恆利自收。又西行至 九甲 埔頭,引水入何勝圳。」 [13]

下員山圳於嘉慶二十四年 (1819) ,由鄭勒記與衛璧奎二人合資開築。 [14] 從上員山崁下鑿洞引頭前溪水,導水隧道全長 1350 公尺 (一號隧道 750 公尺 及二號隧道 600 公尺 ), [15] 水圳出口跨越青窩埤圳,沿頭重里與員山里交界處之廟壢,於此經過 四十公尺 長的水泥筧,再沿山坡邊之下員山流過,餘水在牛路頭分別注入頭前溪與隆恩堰導水路,灌溉上述地區三百多甲田園。

七、麻園肚圳

《新竹縣采訪冊》記載: 「麻園堵 ( 肚 ) 圳:在縣東 十二甲 。於頂員山崁下引九芎林南溪水西南行,計長二里。溉田六十餘甲。□□□□□□□□開濬。又西南行至牛路頭,引水入何勝圳。」 [16]

麻園肚圳於光緒年間興築,引頭前溪水的麻園肚圳,經灌溉麻園肚地區一百多甲稻田之後,餘水分別注入頭前溪與隆恩堰導水路。麻園肚圳與青窩坡圳 [17] 在石爺宮附近會合之處,稱為「廟壢」 ( 客語指稍大的河流為「坑」,比坑小的為「壢」 ) ,以後仍稱「麻園肚圳」。員山路上有座麻園橋,橋下的悠悠流水即是麻園肚圳。

廟壢周圍有充滿生機的水景(大草原、口琴橋、生態溪流、小防空洞、百年血藤等),獨特的地貌和富饒的生態,孕育出迷人的風光景致。能洗滌心靈、逃離喧囂,創造清心宜人的環境能量。

八、竹東鎮的穀倉──下員山與麻園肚

麻園肚是頭前溪的沖積地,土壤肥沃;下員山圳挾帶豐富的泥沙改善下員山的土質,加上引入頭前溪清澈溪水灌溉,日照充分,又未噴灑農藥,兩地所出產的稻米可與濁水溪媲美,在消費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數百甲金黃色的稻田、錯落其間的民宅,還有處處可見的一般客家老式建築,顯現這裡濃郁的客家風情,由於未過度開發,因此保有許多原始的鄉村風貌,這正是下員山與麻園肚最吸引人之處。

當地居民絕大部份是客家人,他們保存著傳統客家聚落的生活習慣、飲食與鄉土文化,別有一番農村風味。

九、麻園肚堤防道路

以河堤共構方式興築的南寮竹東線東西向快速道路麻園肚段,順著河堤內側,亦規劃一條將近三公里筆直的雙線道農路。沿途放眼望去是一片良田,為竹東地區重要的農業區,也是竹東鎮的穀倉之一。

清晨或傍晚,寬闊筆直的農路是附近居民健身的好去處,不論快走、慢跑、騎自行車都很適宜。一方面可以欣賞田野風光,一方面又可以達到運動的目的,真是一舉兩得。

十、菜頭寮與打石業

菜頭寮在員山里八鄰附近。由於沙質土地肥沃,種植蘿蔔 ( 客語稱菜頭 ) 特別肥大,溪畔聚落遂稱菜頭寮。日據時期大正二年 (1913) 鋪設關東橋至芎林全長 5.9 公里 之輕便軌道,在菜頭寮設有招呼站。 [18] 民國五、六十年代前聚落中有楊、陳兩戶人家以打石為業,利用頭前溪品質堅硬的油麻石,打造農家建材、生活器皿等,由於技藝高超,頗受鄰里稱譽。尤其本地區與週邊鄉鎮之石雕伯公,大部份都是菜頭寮打石師傅的傑作。 [19]

十一、麻園肚

麻園肚原來在上、下七份之對岸,中間隔了一條頭前溪,大正八年「水打雞油林」,麻園肚田園變為河道之後,根據大正十年 (1921) 至昭和三年 (1928) 日本人所繪製的台灣地形圖中,「麻園肚」過溪取代了上、下七份舊地名。 [20] 現員山里八鄰至十三鄰之間,地當頭前溪中游南岸的氾濫平原上,清朝時期,部份地區為頭前溪河道,海拔約為 50 與 60 公尺 之間,原為平埔族狩獵場。初期灌溉困難,為種植苧麻類之旱田,故稱麻園。因村莊建立在頭前溪與下員山之間半圓形的河階地,狀如大腹挺出,故稱麻園肚,境內築有麻園肚圳,為稻米產區,居民屬客籍,以劉姓居民佔大多數。 [21]

勤奮刻苦的客家人在此拓墾,將河川地變成了良田。由於鄰近頭前溪,堤防又不夠長,颱風一來,往往造成水患,淹沒農田,沖毀農作物。 民國五十二年九月十日 葛樂禮颱風來襲,大水沖毀堤防,數 十甲 農田頓成澤國。

水災過後,家園滿目瘡痍;良田一夕之間變成河床,真可謂滄海桑田、世事多變。農人嗟嘆之餘,還得到河邊撿拾漂流木,光是漂流木,就撿了一兩年,可見當時深山裡濫墾的程度,難怪會發生損失慘重的水災。

清除了漂流木,再請測量師重新測量地界,接下來是日復一日的整田工作。先把大石頭疊成田坎,再將小石頭鋪在底層,覆上泥土,引水灌溉,即成農田。想要收成,只有等到下一季了。

豐沛的頭前溪水滋潤了麻園肚農田,也威脅著麻園肚人的生命和財產。麻園肚地區隨處可見的卵石田坎,美化了農田,也記錄了農民和大自然博鬥的艱辛。

十二、牛路頭與土牛溝

下員山地區從前為榛狉之區,後來成為六張犁地方放牛之地。牛路頭係趕牛隻入草原之交通要衝,故名,亦係清乾隆二十六年 (1761) 建築之土牛溝舊址,為分隔漢番之界線。如今這「土牛溝」已灰飛煙滅,難覓其蹤了。

根據施添福教授整理出來的史實資料指出: 「土牛、土牛溝或土牛紅線,是清代台灣自南而北陸續劃定的人文界線。清代治理台灣,一者為防漢民窩藏於番地,二者為使生番不能逸出為害,遠在康熙末年即採取了分疆劃界的策略。此一策略最初僅以隔離漢民和生番為目的,但到了乾隆年間,卻有逐漸演變成劃分漢民、熟番和生番界限的傾向。另一方面,為了落實此一隔離策略而採取的具體做法,亦前後略有不同。先是在生番出沒的要口處,立石為界;繼而不但立石,而且在立石處開溝;最後則在彰化縣和淡防廳一帶,「以山溪為界,其無山溪處,亦一律挑溝堆土,以分界限」。築為界限的土堆,以其外形如臥牛,故稱土牛;而位居其側的深溝,則稱為土牛溝。此外,最初畫界時,為了在存檔圖冊中表示番界經過的地方,曾經使用紅筆在圖上畫線,其後雖然亦使用其他顏色表示番界,但習慣上一直沿用最早使用的紅線,以指稱地圖上無形的番界,而以土牛代表地表上有形的界線,故兩者合稱土牛紅線。」 [22]

本地區附近土牛溝的位置,其自北延伸的路線大致是 「 ……… 枋寮-犁頭山-十塊寮-芒頭寮-番仔寮-隘口-七份仔-員山仔-金山面與柴梳山接壤處-埔頂-石頭坑-雞蛋面-蜈蜞窩-巡司埔 ……… 。」 [23]

土牛溝是歷史、人文地界,代表閩客族群與原住民間特殊歷史、經濟及空間地標之意義。如今這「土牛溝」依稀可從「下員山路」(以前之牛車路)追憶一二。

十三、頭前溪的水族生態

頭前溪豐富的水族生態,早期是客家人生活的依靠。在《有魚連年:頭前溪中游水族生態》書中有相當詳細的介紹,現臚列如下 ( 括弧中是客語 ) 。

「平領獵(帕高仔)、粗首獵(紅鱗帕)、草魚(草魚)、青魚(烏溜)、黑鰱(大頭鰱)、白鰱(竹葉鰱)、鯝魚(齊口)、鯉魚(鯉仔)鯽魚(鯽仔)、羅漢魚(尖嘴仔)、鯁魚(鯁仔)、高體旁皮、革條副橘(水打撇、牛屎鯽)、石賓(石斑仔)、台灣馬口魚(冷水帕)、短吻鰱柄魚(鹿仔)、大肚魚(大肚摑)、鱧魚(雷仔)、七星鱧(央公、捻魚、黏仔)、塘虱魚(塘塞)、蓋斑鬥魚(旁皮獵)、香魚(傑魚)、白鰻(鰻仔)、鱸鰻(鱸鰻)、日本禿頭鯊(山央公)、遐虎(狗頷仔)、泥鰍(湖鰍仔)、沙鰍(沙留仔、沙留姜)、台灣櫻口鳅(石貼仔)、吳郭魚(南洋鯽、福壽鯽)、脂鮠(三角仔)、鱔魚(黃鱔)、日本沼蝦(蝦公)、匙指蝦(蝦蓽仔)、日本絨螫蟹(毛蟹)、河蟹(屎蟹仔)、田螺(田螺)、蘋果螺(福壽螺)、蜆(寒仔)、田貝(羅貝仔、控拷仔)、馬口魚(山鏈)。」 [24]

上坪溪和油羅溪匯流為頭前溪後,深潭較多,河床也較廣闊,魚類相當豐富,是釣客的最愛。尤其抓毛蟹、溪蝦、鱸鰻,以及結石堆捕魚 ( 石滬 ) ,是沿岸居民共同的生活點綴。

由於頭前溪水質和水量日漸惡化與減少,生活在溪裡的魚蝦水族,也因生態環境的破壞,而漸趨稀少。恢復昔日清澈溪水與盎然生機,有賴大家共同努力。

‧結語

沿著麻園肚堤防道路,走一趙頭前溪人文之旅;春、夏、秋、冬各個季節迎著朝陽或踩著夕陽,皆可領略頭前溪的美麗,雖然美麗中容或有哀愁,但它的歷史、人文、地理、生態是我們共有的,也是新竹人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河。

[1] 郭輝、黃奇烈《新竹文獻會通訊》第 12 號〈竹東鎮文獻採訪錄〉,(台灣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 1954 、 3 、 31 ),頁 4 〜 5 。

[2] 陳國川,《台灣地名辭書》卷十八,新竹市, ( 台灣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6.9) ,

頁 86 。

3 因頭前溪是短促型河川,沖刷力道強,被污染的機會相對較低,經環保署檢測是最乾淨的河川。

[4] 早年民生窮困,沒有能力建設橋樑,因此大一點的河流,就利用渡船當交通工具。

[5] 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 ( 台灣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1.1.31) ,頁 125 。

[6] 郭輝、黃奇烈,《新竹文獻會通訊》第 11 號,〈芎林鄉文獻採訪錄〉, ( 台灣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 1954.2.28) ,頁 5 。 義渡碑未失存,現置放於芎林廣福宮中。

[7] 郭輝、黃奇烈,《新竹文獻會通訊》第 11 號,〈芎林鄉文獻採訪錄〉, ( 台灣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 1954.2.28) ,頁 5 。 義渡廢除後,現設有義渡管理委員會,租谷換現皆投入公共慈善事業或贊助各級學校教育經費。現菜頭寮渡(前九芎林渡,現存義渡碑立於廣福宮內)義渡管理人為五座屋和順商店負責人林礽麟先生。迄今累積管理費有四十餘萬。同時,每年中元普渡必安排於頭前溪當年義渡口祭拜。

[8] 黃旺成、郭輝纂修,《台灣省新竹縣志》卷三,土地志, ( 台灣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 1957) ,頁 83 與頁 89 。頭前溪流域共有三座水位測量站,另外兩座位於油羅溪(內灣)與上坪溪(上坪)。

[9] 2002 、 10 、 12 鄭武光口述。他的外公一家人於民國 45 年左右,曾用桂竹編毛蟹荷在隆恩圳(現今新甲一號橋附近)攔取捕捉毛蟹,一夜下來可抓取一、二千之多。用牛車載往新竹市大菜市場販售給飼養鴨母的農戶,一台斤約五角,養鴨戶把毛蟹搗碎後當飼料用,鴨母生蛋才會有紅仁,後因價格差放棄捕捉。

[10] 1999.7.10 ,彭木炎口述

[11] 1999.7.10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