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鐘/一種生活態度

  • Share this:

瑞士鐘/一種生活態度

那年我參加瑞士巴塞爾博覽會,除了接單做貿易還零售賣品 ,以擴大中國出口商品的影響。

一天有位中年婦女領著孩子來參觀,那是個非常討人喜歡的小男孩 ,

他趴在我們櫥窗前,不願走開。

當時我們出售一款活動體鬧鐘 ,圖案是"雞啄米",隨著秒針走動,

雞群會一下一下啄米吃 。看得出小男孩非常喜歡,

兩眼滿是希冀的目光,他多次拖住媽媽的腿 ,

好想媽媽能掏錢買下這款鬧鐘。

我看到後拿出鬧鐘想送給小男孩 ,他媽媽有禮貌但堅決地拒絕了,

她十分真誠地對我說 ,雖然鬧鐘很漂亮,

但 瑞士人從不買自己並不需要的東西,對孩子不能滿足他不合理的欲望。

看著小男孩失望地離去,我覺得這位母親似乎有點小題大做。

博覽會中國日那天,東道主舉辦酒會招待各方來賓。

我發覺一個很奇特 的現象:那些端著酒杯四處寒暄的瑞士客商,

葡萄酒杯裏裝的都是啤酒 。我問個中原因,一位瑞士客商笑著說,

巴塞爾人商業活動時都喝啤酒 ,在他們眼中,喝葡萄酒很奢侈,

有違清教徒傳統;即便在家中也很少 喝葡萄酒,葡萄酒比啤酒貴,

他們不喜歡花太多錢在吃喝上。 他問我知不知道瑞士人煮雞蛋的故事,

瑞士人習慣在平底鍋裏放一釐米 深的水,等水沸騰了就關掉電源,

利用餘熱將雞蛋煮熟 ,這樣可節約一半電費。

他要我別笑話他們的生活態度 。在全球首富國家對一個腰纏萬貫的富商,

我怎敢?我從心底裏 欽佩他們富而不侈、始終守住節儉的心態。

有位客商買我們好多商品,開了一輛小貨車來提貨。

隨車來的那個充滿 稚氣的搬運工,搬捧鐵皮封帶木箱時手指被勒了條口子,

鮮血直流 。客商掏出"創可貼"讓搬運工簡單處理一下再接著幹活 ,

我想這下算是親眼看到老闆對雇工的厲害了。

裝完車才知道這就是他 的兒子,因學校放假臨時請來幫個忙,

"我會付他工錢" ,客商鄭重其事地補充。記得那天孩子穿了條舶來品牛仔褲 ,

他很自豪地對我說,這不是老爸送的,是去冬為鄰居掃雪掙錢買的 。

聽了這些話很令人震撼!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幾乎所有瑞士家庭都靠自己勤奮創造財富,

這樣掙來的錢花的時候就不 會講排場、求奢華。

巴塞爾博覽會結束後我們還隨訪了日內瓦。日內瓦是聯合國歐洲總部所 在地,

有幾萬名各國外交官,每年要召開幾千次國際會議 ;

是法國服裝設計師、義大利皮鞋製造商和紐約珠寶行爭相來開店的地 方;

是查理·卓別林、奧黛麗·赫本等明星喜歡和居住一生的場所 。

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全城都是十幾層火柴盒形狀的辦公樓和公寓樓 ,

很少玻璃幕牆,更沒有貼金箔之類花裏胡哨的建築 。

有天晚餐後常駐日內瓦的老陳開車帶我們觀賞夜景 ,

大多數商店都已打烊,沒有看到燈紅酒綠、笙歌豔舞的夜生活 ,

很多當地居民竟早早熄燈睡了,老陳戲稱他們是"歐洲農民" 。

瑞士國土面積小,人口密度高,可耕地不多,礦產資源又貧乏 ,

加上冬季漫長、氣候惡劣,

所以 瑞士人世代養成辛勤勞作、節儉支出、居安思危、常為未來做好儲備的 美德。

當今瑞士人均年收入5萬美元,居世界第一,可這絲毫沒有改變傳統主 流道德觀。

家庭主婦還喜歡買簡裝洗滌用品,回家後再灌進舊瓶 ;

還會開車去鄰國購買價格較為便宜的食品;

還是保持了修砌貯水池接 雨水沖洗廁所的習慣。

聽一位行家說,瑞士鐘錶的發明和創制都基於一個發明 ,

那就是發條技術。 發條能夠收緊並儲存能量,又能慢慢釋放出來以推動運行裝置和指標 。

我覺得節儉美德就好比這種能量,多年來積聚於瑞士民族之中 ,

窮的時候那樣,富裕了還一樣,這是推動瑞士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

節流,遠比開流還要重要,您認為呢?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