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晶肥皂洗東西,真的可以洗的很乾淨喔!(尤其是衣服),但是一般人的身體應該不會弄得那麼髒,所以如果真的要用肥皂洗頭,建議用比較老字號的香皂品牌(例如 花X、LUX...),像 ㄟ猛 自己可能是因為皮膚比較敏感,從小就很不喜歡用沐浴乳洗澡,感覺洗完之後都會有一層黏黏的薄膜,所以都只用香皂洗,一直到最近 開始試著用香皂洗頭,果然洗完之後也感覺清爽多了!不過...一開始的時候一洗完頭、真的會覺得很乾澀,那時原本想說還是換回洗髮精好了.....但後來無意中換了香皂的牌子(X王),發現洗完之後的乾澀感變少了,頭皮也一樣感覺很清爽,所以後來就一直用到現在囉~ 值得推薦喔! ps1.冬天洗完可以用一點潤髮乳,夏天就比較不建議了。 ps2.LUX 不要去買到『水貨』那品質真的很差!>"< 以下是參考資料
肥皂 故事1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肥皂配方起源于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大約在西元前3000年的時候,人們便將1份油和5份鹼性植物灰混合製成清潔劑,在歐洲關於肥皂起源的傳說很多,一說古羅馬的高盧人,每遇節日便將羊油和山毛櫸樹灰溶液攪成稠狀,涂在頭髮上,梳成各種髮型。一次,節日突遇大雨,髮型淋壞了,人們卻意外發現頭髮變乾淨了。又傳說,羅馬人在祭神時,燒烤的牛羊油滴落在草木灰裡,形成了 “油脂球”。婦女們洗衣時發現,沾了 “油脂球”的衣服更易洗乾淨。這都說明了人們用動物脂肪與草木灰(鹼)皂已用千年歷史。
考古學家在義大利的龐貝古城遺址中發現了製肥皂的作坊。說明羅馬人早在西元 2世紀已經開始了原始的肥皂生產。中國人也很早就知道利用草木灰和天然鹼洗滌衣服,人們還把豬胰腺、豬油與天然戌混合,製成塊,稱 “胰子”。
早期的肥皂是奢侈品,直至 1791年法蘭西化學家盧布蘭用電解食鹽方法廉價製取火鹼成功,從此結束了從草木灰中製取鹼的古老方法。1823年,德國化學家契弗爾發現脂肪酸的架構和特性,肥皂即是脂肪酸的一種。19世紀末,製皂工業由手工作坊最終轉化為工業化生產。
肥皂之所以能去污,是因為它有特殊的分子架構,分子的一端有親水性,另一端則有親油脂性,在水與油污的界面上,肥皂使油脂乳化,讓油脂溶于肥皂水中;在水與空氣的界面上,肥皂圍住空氣的分子形成肥皂泡沫。原先不溶于水的污垢,因肥皂的作用,無法再依附在衣物表面,而溶于肥皂泡沫中,最後被整個清洗掉。
18世紀法蘭西人利用鹽及石炭製作“人工蘇打”,取代道統自灰燼中取出的鹼汁。到了19世紀,德國人發明以電氣分解食鹽水來製作氫氧化鈉;自此之后,苛性鈉的普及,得以讓肥皂從原本只有王宮貴族買得起的商品,搖身一變,變成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在此之前,肥皂的製造,靠的是有經驗的工匠。利用油脂與鹼汁的比例來調製,由於沒有資料可參閱、經常因為無法凝固而重新再試。
值得一提的是,在拓荒時期的美國,移民的人會在初春天氣暖和的時候,選擇一天,召集全村的人來做肥皂。
肥皂的材料來源,是從橡樹、山毛櫸等木材中抽提澀汁,做為鹼汁的來源,如果不夠,就從暖爐的灰燼中添加。有了鹼汁,再從動物脂肪或是料理用的植物油取得油脂,但一旦油水分離,就得再重頭來過,到了 19世紀,才有企業投資肥皂的生產。
為什麼叫肥皂?
因為古人在黃河流域使用皂莢來洗衣服 ,后來到長江流域就沒有皂莢樹了,于是他們又發現有另一種樹,其果實跟皂莢的性能一樣,可以洗衣服,但是,比皂莢更為肥濃豐腴,所以,給她取名叫肥皂子,也叫肥皂果.
後來發明了人造的去污劑的時候 ,依然使用了"肥皂"這個詞.
所以 ,雖然沒有瘦皂,可是有不肥的皂,就是"皂莢".
肥皂 故事2
古代不管是東西方,最早的洗滌成分不外乎都是碳酸鈉和碳酸鉀。前者為天然湖礦產品,后者就是草木灰的主要洗滌成分。肥皂的發明據傳是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傳說在西元前 7世紀古埃及的一個皇宮裡,一個腓尼基廚師不小心把一罐食用油打翻在地下,他非常害怕,趕快趁別人沒有發現時用灶爐裡的草木灰撒在上面,然後再把這些混合浸透了油脂的草木灰用手捧出去扔掉了。
望著自己滿手的油膩,他想︰這麼髒的手,不知道要洗到什麼時候才能洗乾淨啊﹗他一邊猶豫著一邊把手放到了水中。奇跡出現了︰他只是輕輕地搓了幾下,那滿手的油膩就很容易地洗掉了﹗甚至連原來一直難以洗掉的老污垢也隨之被洗掉了。這個廚師很奇怪,就讓其他的廚師也來用這種灰油試一試,結果大家的手都洗得比原來更加乾淨。于是,廚房裡的佣人們就經常用油脂拌草木灰來洗手。后來法老王也知道了這個祕密,就讓廚師做些拌了油的草木灰供他洗手用。
當然,傳說畢竟只是傳說,未必完全當真。不過埃亞歷山大城附近的埃及湖中,盛產天然碳酸鈉,因此古埃及洗滌技術相對發達,發明肥皂也就不足為怪了。
肥皂
是脂肪酸金屬鹽的總稱,日用肥皂中的脂肪酸碳數一般為 10-18,金屬主要是鈉或鉀等鹼金屬,也有用氨及某些有機鹼如乙醇胺、三乙醇胺等製成特殊用途肥皂的。肥皂包括洗衣皂、香皂、金屬皂、液體皂,還有相關產品脂肪酸、硬化油、甘油等。
肥皂中除含高級脂肪酸鹽外,還含有松香、水玻璃、香料、染料等填充劑。從架構上看,在高級脂肪酸鈉的分子中含有非極性的憎水部分 (烴基)和極性的親水部分(羧基)。憎水基具有親油的性能。在洗滌時,污垢中的油脂被攪動、分散成細小的油滴,與肥皂接觸后,高級脂肪酸鈉分子的憎水基(烴基)就插入油滴內,靠范德華力與油脂分子結合在一起。而易溶于水的親水基(羧基)部分伸在油滴外面,插入水中。
這樣油滴就被肥皂分子包圍起來,分散並懸浮于水中形成乳濁液,再經摩擦振動,就隨水漂洗而去,這就是肥皂去污原理。但普通肥皂不宜在硬水或酸性水中使用。在硬水中因生成難溶于水的硬脂酸鈣鹽和鎂鹽,在酸性水中生成難溶于水的脂肪酸,大大降低其去污能力。
肥皂的種類︰
肥皂的用途很廣,除了大家熟悉的用來洗衣服之外,還廣泛地用于紡織工業。通常以高級脂肪酸的鈉鹽用得最多,一般叫做硬肥皂;其鉀鹽叫做軟肥皂,多用于洗髮刮臉等。其銨鹽則常用來做雪花膏。根據肥皂的成分,從脂肪酸部分來考慮,飽和度大的脂肪酸所製得的肥皂比較硬;反之,不飽和度較大的脂肪酸所製得的肥皂比較軟。肥皂的主要原料是熔點較高的油脂。從碳鏈長短來考慮,一般說來,脂肪酸的碳鏈太短,所做成的肥皂在水中溶解度太大;碳鏈太長,則溶解度太小。因此,只有C10~C20的脂肪酸鉀鹽或鈉鹽才適于做肥皂,實際上,肥皂中含C16~C18脂肪酸的鈉鹽為最多。
肥皂中通常還含有大量的水。在成品中加入香料、染料及其他填充劑后,即得各種肥皂。
普通使用的黃色洗衣皂,一般摻有松香,松香是以鈉鹽的形式而加入的,其目的是增加肥皂的溶解度和多起泡沫,並且作為填充劑也比較便宜。
白色洗衣皂則加入碳酸鈉和水玻璃(有含量可達 12%),一般洗衣皂的成分中約含30%的水分。如果,把白色洗衣皂乾燥后切成薄片,即得皂片,用以洗高級織物。
在肥皂中加入適量的苯酚和甲酚的混合物(防腐,殺菌)或硼酸即得藥皂。香皂需要比較高級的原料,例如,用牛油或棕櫚油與椰子油混用,製得的肥皂,弄碎,乾燥至含水量約為 10~15%,再加入香料、染料后,壓制成型即得。
液體的鉀肥皂常用作洗髮水等,通常是以椰子油為原料製得的。
製皂工藝 ︰
製皂的基本化學回應是油脂和鹼相互作用生成肥皂和甘油︰
反應所得的皂經鹽析、洗滌、整理后,稱為皂基,再繼續加工而成為不同商品形式的肥皂。
精煉 除去油脂中的雜質 。 常用精煉過程包括脫皎、鹼煉(脫酸)脫色。脫膠是除去油脂中的磷脂等膠質,有用水將磷脂等膠質水化,然後沈澱析出的水化法;和用濃硫酸使磷脂和類似的雜質碳化、沈澱的酸煉法。鹼煉的主要作用在于除去油脂中的游離脂肪酸,但由於生成絮狀皂,吸附而去除了油脂中的色素和雜質。
去污原理
肥皂分子架構可以分成二個部分。一端是帶電荷呈極性的 COO-(親水部位) ,另一端為非極性的碳鏈(親油部位)。肥皂能破壞水的表面張力,當肥皂分子進入水中時,具有極性的親水部位,會破壞水分子間的吸引力而使水的表面張力降低,使水分子乎均地分發在待清洗的衣物或皮膚表面。肥皂的親油部位,深入油污,而親水部位溶于水中,此結合物經攪動后形成較小的油滴,其表面佈滿肥皂的親水部位,而不會重新聚在一起成大油污。此過程(又稱乳化)重複多次,則所有油污均會變成非常微小的油滴溶于水中,可被輕易地沖洗乾淨。
使用
清潔身體︰把要清潔的地方用水濕透,之后把肥皂涂在那裡,用手擦拭,就能清潔。
清潔衣服 : 把衣服用水濕透,用把肥皂涂在衣服的污垢,再把衣服互相擦拭,就能使衣服潔淨。
很多小東西都是一門大學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