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魚種類介紹
溪釣的魚種:
溪哥 、 台灣石(魚賓) 、 台灣鏟頜魚 、 高身鏟頜魚 、 羅漢魚 、 台灣鬥魚 、 台灣馬口魚 、 目孔
台灣鏟頜魚 Varicorhinus barbatulus (固魚、苦花、苦偎、齊口)
台灣地區原生種;體長、側扁型,體被細小圓鱗,叉形尾;口寬而橫裂呈新月狀,上頜前方之吻褶發達,下頜成鏟狀;體背黃綠,腹部銀白。常見體型十至二十二公分,最大體型可達四十公分以上。 主要棲息於河川中上游,泳性強,性喜激流,喜棲於流速湍急溶氧高之寒冷水域;雜食性,常群居攝食溪底卵石附著之藻類及河床上之有機碎屑;為溪流主要垂釣魚種之一,上勾後拉力表現驚人;一年魚約十公分,二年魚約十八公分;成熟體型約十八公分,近年由於山產店之大量需求,人們以電、毒、網、叉等毀滅性方式大量捕捉,有小型化趨勢,建議適釣目標體型二十公分以上。 台灣鏟頜魚,野外族群尚稱龐大,唯近年有小型化趨勢,建議釣手作為目標魚垂釣時,能夠珍惜本島溪流資源,隨釣隨放。
高身鏟頜魚 Varicorhinus alticorpus(高身固魚、霞面、赦免、免仔)
台灣地區特有種;身體高長,側扁,頭略圓,頂部隆起,腹部圓,具發達的吻褶及鏟狀下頜。眼小而瞳孔周圍均呈銀白色,口下位。性成熟時,其鰓蓋的下緣,胸鰭、腹鰭、臀鰭和側線下腹側,會泛起迷人的淡紅色。身體外形在幼魚 (約5公分以下) 與台灣鏟頜魚(苦花)相似,而愈成長體形差異愈大。 喜棲於流速湍急,水流量大的水域;體長最大可達50公分以上,一般體型約為20~30公分。食物以水生昆蟲和著生於石頭上的藻類為主。 高身鏟頜魚分佈在台灣南部高屏溪及東部花蓮溪…等水域。近年由於山產店之需求,人們以炸、毒、電等毀滅性方式大量捕捉,使其面臨絕種的窘境;而生態環境的惡化也是扼殺此魚種的主因。高身鏟頜魚野外族群數量明顯稀少,為登記有案的保育類魚種;據知,花東、高屏等地特地捕撈此魚販賣水族管、山產店的大有人在… 高身鏟頜魚,為登記有案的保育類魚種,野外族群明顯稀少,不建議作為目標魚垂釣,不慎釣獲建議立即放流,以免觸法。
野塘中的精靈-羅漢魚
俗名:車栓仔、尖嘴仔、麥穗魚、老漢魚。 學名:Pseudorasbora Parua。 英名:Top-mouthed gudgeon。 分類:鯉科鮈亞科。 體長:可達8公分。 分佈:台灣各地、中國大陸、朝鮮半島、日本及蘇俄。 棲息深度範圍:0~5公尺。 羅漢魚由於體型小、口部小且盜餌功夫一流,是不少釣友在垂釣過程中所遭遇最頭痛的對手,但也因為如此,羅漢魚的垂釣也成為許多釣者自我挑戰以提昇釣技的頭號目標。他的體態細長,體側稍扁,頭小略尖,口部稍微突出且無鬚,體背成銀灰色,腹部則為淺灰白色,雄魚在繁殖季節吻部有明顯的追星,雌魚及幼魚體色較淡且體側中央有一條黑色縱帶,凡本地的平地河川、野塘、湖泊、池沼及溝渠大部份均有其蹤影,普遍以藻類、水生植物、浮游動物及水生昆蟲...等為主要食物來源,屬雜食性,釣期除冬季較差外全年可釣。
台灣鬥魚 Macropodus opercularis (蓋斑鬥魚、三斑)
台灣地區特有種;體呈橢圓而側扁,口小,下頜突出,側線不明顯;身體灰綠色,體側有10條藍綠色橫帶,橫帶為紅色。頭部由吻端至鰓蓋有一藍黑色紋,鰓蓋後上方有一暗綠色圓斑。雄魚叉形尾,雌魚凹形尾;常見體型5公分,最大體型8公分以上。 主要棲息於河溝、池沼等水草茂盛之靜水域,性好鬥,具迷器之輔助呼吸器官,可生存於低溶氧水域。嗜食水生昆蟲的幼蟲與蜉蝣動物,具有控制孑孓或其他有害昆蟲幼蟲的能力。繁殖期間雄魚先在水面口吐泡沫築巢,雌魚將卵產於泡巢中,雄魚有保護幼魚的行為。 台灣鬥魚過去曾廣泛分佈於全省各地,由於近年農藥及除草劑普遍使用,使得分佈變成極小區域,野外族群數量明顯稀少。為登記有案的保育類魚種;近年已有如台北縣水產種苗繁殖場及民間團體成功繁殖,並提供各級學校養殖於校內池塘作為教學使用。 台灣鬥魚野外族群明顯稀少,不建議作為目標魚垂釣,不慎釣獲建議立即放流。
台灣地區特有種;體長,呈側扁型,體被細小圓鱗,叉形尾;眼睛上半部呈紅色,最大特徵為體側中央自鰓蓋後延伸至尾柄末端有一藍黑色縱帶。成熟雄魚吻部、鰓蓋追星明顯終年可見,頭部下側、腹部、胸鰭與腹鰭呈鮮紅婚姻色;雌魚體色較淡一般無追星偶有少量細小追星。 常見體型五至十五公分,泳性稍弱,垂釣上勾後拉力表現與溪哥相當,建議適釣體型十二公分。喜棲於河川中、上游支流之淺瀨、深潭之緩流處;十八公分以上之大型馬口魚偶能在激流中釣獲。台灣馬口魚為多次產卵、雜食性魚種,無食用價值;民間流傳體型可達三十公分以上。 台灣馬口魚極易適應人工環境,但人工飼養體表顏色會逐漸褪色,須加強水中溶養。
屬淡水鯉目,異名「大目孔」等,為台灣北部河川中下游常見魚種,對水質忍耐力強,成魚可達32公分。有釣諺云:「北部無奇力,南部無目孔」並非完全正確,事實上,台灣東部亦無大眼華扁之分佈。 目孔體高變異甚大,相同魚齡或身長者常因生存環境不同而有明顯的差距,一般在礫質溪床、水流強勁處釣獲的體高較窄;相對的,體高寬者多集居沙泥質且水流緩和之釣場。泳層趨底,活動力較其餘溪魚為弱,老成魚夜行性明顯,常聚集在橋墩、瀑布形成的迴流或峭壁旁討食。 在飼養上,目孔對各類飼料的接受度均高,但常因水溫變化而患白點病,且容易成為淡水魚類寄生蟲之宿主。幼魚體色銀白有集體行動傾向,在溪魚缸中甚為討喜,成魚背部汎黑、體側銀光逐漸黯淡,無甚觀賞價值。
常見的垂釣方法
釣法 (最常用的2種)
1.浮標漂流釣 ( 或稱:精微調釣法 )
主要魚種:溪哥,紅貓,闊嘴郎,石斑,偶有苦花
適用標點:平瀨,淺瀨,潭區,水庫
魚餌:紅餌為大宗,魚蟲,溪蟲,吐司
浮標漂流釣通常在水流不會太急的水域,以平瀨最佳,用12至15
尺的八工竿,(中)硬調的較能感覺魚上鉤時的拉力,配合自動送
餌器,將可以有效率的釣魚,紅餌的調配黏度以手指接觸,拉開
大約2公分就是最適當的黏度。咬鉛通常用8號,上密下疏的夾
在母線上,如此才能使水面下的釣組更加敏感。因為溪魚常聚
居在水流由快轉慢的大石邊,所以拋竿應往上游,讓釣組順水流自然的飄到標點,魚就會
毫不考慮地就餌,在平瀨也可使用誘餌打底,這樣可使魚快速的聚集,也不易散去。
2.叩底直感釣 ( 或稱 : 沉底釣 )
主要魚種:苦花,石斑
適用標點:急瀨,亂石區,深瀨
魚餌:吐司麵包(剪成0.5立方公分),溪蟲( 石蠶 較好),魚蟲也可
為求深山罕有人至的釣點,常會用到許多攀登,搠溪技巧,本人並
不擅長,不多做介紹.叩底直感通常皆用18尺左右,母線應該與竿
底齊,較好操作,拋下釣組之後應該將釣竿稍微往下游的方向移
動,讓魚餌盡量貼著水底,將會有較大的魚來就餌,而不能往上游
提,如此會使水中的餌因為水流的沖激而略往上漂,造成餌無法
貼底,有正確的操竿方式,才會有良好的成績。在亂石間用感覺
控制接觸水底的鉛,此點沒有魚訊之後,將釣竿稍微往下游提,讓
鉛隨水流飄幾公分,再重複以上動作,直到魚訊傳達至釣竿
溪蟲的一種 石蠶
Stenopsyche sp. 長 鬚 石 蠶 科 。 本 科 常 出 現 在 未 受 污 染 水 域 , 於溪 石 縫 隙 中 結 石 為 巢 , 為 清 潔 水 質 之 指 標 生 物 。
扁 蜉 蝣 (A. hyalinus ) 常 見 於 未 受 污 染 至 輕 度 污 染 的 台 灣 溪 流 中。
日本平頜獵 臺灣鬚獵 屏東獵(暫稱 粗首獵
垂釣的裝備明細
1.釣竿 。在台灣的溪流來說 ,河流的寬度並不算大,除了直感釣,其他
大約都使用12到15尺來做釣,但是偶爾專釣石斑.苦花的時候,
就會用到18尺,體型稍大的石賓對於岸上光影的瞬間移動
會本能的躲藏起來,吃爾的意願也下降,所以標點在較遠
處,就必須用到18尺。如果問我溪釣要用買哪種釣竿,建議
是一竿 12,15尺可伸縮的硬調八工竿,再加上一竿18,21尺可伸
縮超硬調溪流竿。
2.魚簍 。釣到魚 ,當然是裝魚簍裡面囉,不過記得回家前要放生ㄛ。
顏色盡量以迷彩或是素色,不要太鮮豔就可。
3.仕掛 。一般溪哥 ,石斑釣組都用母線0.4,子線0.3左右,魚鉤用無倒鉤
3號左右, 釣組 。 叩底直感釣釣組,母線1號,
子線0.8號,鉛用1至2錢捨棄式就夠了,子線3公分, 釣組 ,
還需一個萬用小盒子,要能隨身攜帶,以便鉛珠的裝卸,以及
釣組的改變。
4.浮標 。一般可分為 2大類,一為水流較急,一為平瀨用 ,平瀨時應考
慮敏感度,浮標應該選較細的,浮力較小的在平瀨較敏感,相
對的在水流較急處,就要用到肥胖形,通常式釣石斑用,石斑
吃餌的魚訊較大,所以用肥胖形倒無所謂。
5.自動送餌器 。它可以依需要調整出餌的速率 ,使用方便,可以大幅
增加釣魚速度,現在一般市面上的大約在NT400元左右,是釣
溪哥時不可缺的裝備之一。在解魚鉤的時候不必以手去接
觸魚體,這樣可以避免破壞魚體表面的黏液。
6.溪蟲盒 。一般來說 ,用流鉛釣法的時候,釣餌常會是吐司麵包或
是溪蟲,可掛在腰間的輕便小零件盒,這時候溪蟲盒就派
上用場了。
7.防滑鞋 。此乃溪釣必備之物品之一 ,因為溪水的衝蝕,使水底的
石頭都長滿了水藻,若是穿著一般拖鞋,或是赤腳很容易滑
倒,因為在溪釣時,為了尋找較好的標點 常會走一段距離,涉
水是難免的,所以買雙防滑鞋保護自己的雙腳吧。
8.服裝 。出門釣魚 ,就是要親近大自然,就不需要有五花八門,光鮮亮
麗的打扮,上衣最好是穿素色的常袖薄襯衫,一來可以避免
無情的太陽,二來也不易驚嚇走魚群,褲子最好當然是朔溪
專用的涉水褲,沒有的話也盡量穿長褲,因為有些溪邊垃圾
的污染,常常會有一種比蚊子更小的蟲子,盯人時沒什麼知
覺,等回家之後才發現奇癢無比,紅腫要一星期才會復原,帽
子當然是不能少的,偏光眼鏡...等等
9.Others。如果沒有溪釣背心的預算的話,可以以用這個來替代,一
個可掛在腰間的腰包,大小依照個人需要,通常只需要放
小零件盒,小剪刀,脫鉤器這三樣,既可以省去購買溪釣
背心的預算,又可以免去穿著溪釣背心的不通風...等等,
可說是既便宜又實用。
10.手撈網。雖然在過度漁撈的今日,釣友們也不斷的追求大咬,
溪流中的魚族魚體可說是越來越小的,但是還是有大魚的
存在,也有不少釣友專以追求大魚來釣,這才是健康的溪
釣態度。偶爾上鉤的大魚,尺花,竹篙頭,甚至一兩斤的
珍珠鯉,是沒有辦法用釣竿提起的,這時候一枝隨身而輕
便的手撈網就派上用場了,科技的進步,材料科學的發達
,再加上聰明的釣魚人,就有了這種摺疊式手撈網,體積
甚小,輕便,可掛於腰間,一打開即可彈出,讓大魚乖乖
就範的利器。
11.薄手套。溪釣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暴露在太陽之下,多數人只是
覺得很熱,不過熱倒是其次,強烈的紫外線的傷害,更是
誘發皮膚癌的主要原因,一天釣魚10個小時更是會讓手腕
一節黑色一節黃色,所以,帶個手套保護自己吧。
枋寮溪垂釣溪哥
http://tw.video.yahoo.com/video/play?gid=335497&b=1&vid=539411&p =
溪哥垂釣經驗交流
一般溪哥喜歡棲息在水流比較稍急的區域 但可不是急瀨喔 而是次急瀨 或是緩瀨 在平賴跟譚區不是沒有大傢伙 但是百分之九十都是小溪哥 真正要挑戰大溪哥 大紅貓 要去次急瀨 這種地形的特點是 水的深度平均二呎至三呎左右 溪底是層次不齊的鵝卵石所組成的 一般釣溪的釣友 看到這種地形通常都是閃過去 以為這種地形只有石班而已 其實是錯誤的 然而這樣的地形卻是大闊嘴 大溪哥 大紅貓的公共食堂 小溪哥在這種區域裡會承受不住水流的沖激 為有大溪哥才有辦法在如此的水流中生存 再這種水域生存的魚兒 練就一身眼明嘴快的工夫 因為水流稍急 若是看見有魚餌飄過 不趕快衝過去吃餌 往往就會被其他的溪哥捷足先登了 不過在這種水域裡垂釣 使用浮標法式沒錯 但是若像掉平賴那樣子 放其浮標自由漂浮的話 您肯定會釣不到的 而且還有掛底的可能性 所以在這種水域垂釣 "拖襬釣法"就變成必要的技法 一樣是浮標 但是您必須將咬鉛以浮標的吃重 分別在母線上 子線上加上去 子線上的那一顆可以使用10或是12號咬鉛 鱺魚鉤約4-5公分 垂釣時人要站在標點的上流區域 以15呎八工竿為例 首先勾上魚餌 將浮標往標點上流區域拋出去 此時浮標會因為水流的關係往下漂流 當浮標要流到您的正前方時 就是要開始使用拖襬釣法的時候了 1.此時的您需將釣竿的母線輕扯住你的浮標不要任其浮標隨波逐流 而是由您控制浮標的速度 但是又不能扯的太緊 不勷浮標會仰起來 魚鉤也會浮出水面 2.正確的方式是 配合水流的速度 稍微比水流的速度稍慢一些 並且靠手腕的力量 配合釣竿作一鬆一放的動作 不過拉放拉放的動作不宜太大 還是要配合水流行進的速度 才不會引起溪魚的懷疑 這樣魚餌才會栩栩如生 引起大溪哥的青睞 3.標點就在您正前方開始到浮標漂至最盡頭這一段區域 所以拖襬釣法也要在這一段水域中來完成 4.一般來說可以做6-8次的拖襬動作 往往會中魚的時候都是在"收回"這各動作 也就是說溪哥有追餌的習性 當您一鬆一放之間 溪哥已經在注意您的魚餌了 當您拖襬的時候 溪哥就會追上來 所以中魚時您會感覺到竿先會傳來震動 5.若是從浮標上也可以判讀出來 就是當拖擺時浮標會隨著您的動作 停停走走 當您"收"的動作出現時 浮摽也會呈現停的訊號 但是就是在這各時候 浮標會有急速抖動 或是整支浮標沒入水中的訊號出現 就是您要起柑作合的時候了 當然這各動作要經常練習才能如火純菁 無論是大闊嘴 大溪哥 大紅貓 甚至大石班都會來吃餌喔 拖擺釣法是我最常用的技法 提供出來與大家分享 希望大家都能垂釣愉快 不過叮嚀一下垂釣取自己夠吃就好 太小的體型請放生 最好是釣完就全數放回 這是二十一世紀 最新釣遊新觀念 隨釣隨放喔
這是我目前最常使用的二支溪釣竿
這是STF釣具廠生產的 超輕量溪釣竿 15呎 才38公克 仙輕15呎
剛出水的大紅貓
這一種溪流地形是釣溪哥的好標點 釣點可以選擇在溪中的石塊前方 開始使用拖襬方式 到後面那一塊石頭為止 這一段區域就是釣溪哥的精華區域 這各點水深平均40公分 水流稍急很適合拖襬釣法 大溪哥很喜歡棲息在這種流域 紅貓則是在瀨尾處
如需引用 靜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