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釣系列-夏日沙灘垂釣的選擇-沙梭

  • Share this:

這種體型的沙梭已經是天霸王級的  沙梭身長超過25公分 以現在的環境來說已經很難得的囉

目前台灣西部海岸所出產的沙梭體型 大部分都在10公分左右 能釣到15公分的都很高興了 25公分級的算 是運氣絕佳喔

沙梭的料理

沙梭清蒸最好味

沙 梭 魚 分 為 白 沙 梭 及 青 沙 梭 , 通 常 我 們 稱 為 沙 梭 魚 的 是 白 沙 梭 。

點 樣

沙 梭 體 型 細 長 , 背 部 呈 淡 黃 色 , 腹 部 呈 銀 白 色 , 身 長 約 為 2 5 公 分 左 右 。 青 沙 梭 的 背 部 帶 有 青 色 的 帶 狀 物 , 因 而 得 名 。 身 長 約 為 白 沙 梭 的 2 倍 大 。

點 揀

應 選 擇 魚 體 漂 亮 , 魚 鱗 未 脫 落 , 身 體 緊 實 具 有 彈 性 者 。 白 沙 梭 以 身 長 1 5 公 分 左 右 的 尺 寸 最 為 好 吃 。

點 煮

沙 梭 料 理 範 圍 很 廣 , 清 蒸 最 好 味 , 做 成 生 魚 片 、 油 炸 、 煮 湯 等 。 由 於 其 魚 鱗 及 魚 骨 很 硬 , 所 以 在 做 生 魚 片 時 應 小 心 將 魚 鱗 去 除 , 徹 底 清 除 乾 淨 後 將 魚 肉 切 成 三 片 後 再 片 成 薄 片 , 製 作 天 婦 羅 時 將 頭 去 掉 從 背 部 剖 開 後 , 切 成 三 片 魚 肉 直 接 油 炸 。

盛 產 期 以 外 的 季 節 其 味 道 也 不 會 相 差 太 遠 , 所 以 牠 是 不 分 季 節 均 可 料 理 的 食 品 , 若 大 量 買 進 的 時 候 , 將 其 曬 半 乾 後 較 易 保 存 長 久 。

沙 梭 盛 產 期 從 晚 春 到 夏 天 。

當魚群出現的時候.不論怎麼釣牠都會吃餌.但是魚量不多的時候特別是想釣老花身得有一些技巧.

以下.是資深釣友的經驗:

(一)在裝備方面:

釣竿以25到30號灘釣遠投竿較適用.捲線器以遠投專用紡車式捲線器為佳.

母線可用1.5號四色線或尼龍線.由於拋投時鉛錘甩離的瞬間拉力極強.

在母線和釣組之間宜加一段比較粗的「出口線」以緩和拉力.

「出口線」可用專用線.亦可用15磅尼龍線.長度與釣竿等長即可.

釣組宜採「散尾式」綁法。以一段15到20磅的尼龍硬線作中繼線.

長50公分.子線用6或8磅硬線.長15公分.若魚群棲息得離岸近.可綁兩條子線.

另一條長25公分.子線直接和絲柱相連.釣組和出口線之間.以一枚防纏環連接.

鉛錘以水滴型較佳.魚鉤以丸勢子15號鉤最適用.

釣餌宜用沙成或紅蟲餌.沙成使用前宜剪開頭部去除內臟, .

搓成5到10公分的細長條;紅蟲宜選色白且接近頭部比較硬韌的部位.

釣點宜選有小溪流或河川出海口附近的釣場.

垂釣時將餌儘量拋投在離岸最遠處第一道浪花湧起的外側,再繃緊釣線.

一般以夜間和沒有太陽的陰雨天.

中浪最佳.其中以連續壞天氣過後風浪轉平.水色略帶白濁的時候索餌最強.

每月以大潮尾中潮頭的日子最佳.一天裡又以漲六分潮到退三分潮間最適合垂釣

這一尾是花身雞魚 細分屬於條紋花身雞魚

在釣花身雞魚時有時候也會碰到五指幅左右的大花身雞魚 然而這種體型的花身仔 有另外一個名稱 叫做"班午" 價錢可要比一般花身仔貴多囉 因為數量少的關係 我花身雞魚也有30年 像這樣五指幅寬的"班午"我也只釣過三次 最早的一次是在民國69年在林口火力發電廠前方的沙灘 遠拋釣到的 那一次數量最多 36公升的冰箱全滿 這樣的釣況大概也維持二天而已

另外一次是民國75年在屏東的枋山溪口 當天垂釣時我是用枋山溪口的特產 蝦虎魚苗當餌 就在枋山溪出海口旁 用9呎小甩竿甩到只有30公尺左右 將釣竿擱置在鵝卵石頭上 誰知道忽然釣竿掉落在卵石堆上 我本以為是釣竿沒有擱好才會掉下來 後來發覺不對 釣竿的竿先抖動的很厲害 我本能抓起釣竿作合 瞬間一鼓強大的拉力從海傳來 拉扯好一會兒才拉上岸 我一看 哇 這麼大的花身仔 足足有五指以上 我二話不說勾上蝦虎魚苗 再度將魚餌甩入海中 清況一樣魚餌入水後 馬上傳來魚汛 就這樣一來一往 我 總共釣獲7尾五指寬的花身仔  拿回家岳父說 你是去哪裡釣到的"班午"啊 我才知道原來花身雞魚大到一定程度 就叫做"班午"囉  呵呵

而最近的一次是在民國80年在基隆船釣時 在基隆港的港口外 "新瀨礁"所釣到的 聽當地漁民說 這各礁石原本很高 但是會影響進出基隆港的船隻 所以就動員潛水人員 把海底礁石給炸平 炸矮一些 如此才不會影響船隻作業 而這一片礁石區 就是新瀨礁 也是"班午"跟"迦納"的標點 我在這裡也釣過二十多尾的五指"班午" 不過從新瀨礁之後到現在都民國96年了 我再也沒有釣過"班午"囉

這種九庚仔 在釣沙梭時也常常來插花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