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 - 東莒國小

  • Share this:

這兩天,我的意識一直在東莒,連做夢都夢到東莒,還打了幾次電話到東莒,台灣之於世界,也不過是個小島,馬祖更是遙遠的離島,

東莒更是離島中的離島,她四面環海,人口只有 170 多人,而東莒國小是這個小島上唯一的一間學校,只有 26 個學生。

在這樣的環境下,這些小朋友也願意為了救地球學習吃素,那麼我們,誰有理由,說不!

這個學校,真令人感動。

------------------------------------------------------

吃素減碳 馬祖東莒國小週一營養午餐全素

【馬祖日報記者林冰芳/東莒報導】「少肉多菜」響應節能減碳從飲食習慣改變做起!東莒國小全校師生每週一營養午餐食用全素食,不僅環保,也能幫助本地農產品消費。

東莒國小師生以行動愛護地球,在校長王建華規劃下,這學期開始推行「週一無肉食」營養午餐;在海島長大的孩子們幾乎偏愛海鮮,與台灣本島小朋友「無肉不歡」的飲食習慣有些差異,原以為餐盤裡全是蔬菜類,孩子們會吃不習慣,一問之下,小朋友直率的回答,這樣也很好,而且還能節能減碳。孩子們的答案,說出了校方平日宣導環保觀念的效果。

全球暖化現象日趨嚴重,日常生活中響應節能減碳是當務之急,日前立法院也已經通過各縣市政府每週一天吃素提案,部份縣市中小學也表示支持提案,並陸續加入一週一素食行列,一向想法創新的王建華則是率先加入,帶領師生們以行動來愛護我們所擁有的地球。

據調查顯示,少肉多菜的飲食習慣可能成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關鍵。地區蔬菜種植多採自耕自種,加上養身觀念提升,部分農家已經採用有機栽種,因此更值得被食用,呼籲民眾一起加入一週一素食行列,讓「少肉」成為生活習慣,同時為自己的健康加分。

http://www.djps.matsu.edu.tw/xoops/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12

---------------------------------------------------

以下文章,《商業周刊》 商業周刊 第 1110 期 2009-03-02 撰文者:劉佩修

東莒國小 - 孤島校長與他的 26 個孩子 東莒島的物質條件,比台灣晚了至少二十年。東莒被管制四十年,民國八 ○ 年代初才解除。六 ○ 年代,入夜宵禁,出門要申請宵禁通行證,還要背誦口令。台灣全島在日據時代就有電,東莒卻在民國六十九年才全島來電。「小時候都點蠟燭,晚上哪能看書。」他說。好不容易來電了,入夜後卻要掛黑燈罩、緊閉門窗,不准燈光外洩,怕共軍來襲。

直到七 ○ 年代末王建華回東莒教書,東莒人到台灣,還要申請出入境許可證,申請流程達十天半個月,形同出國。去台灣,搭的是軍用補給艦「開口笑」,「晃啊,就像臉盆在海上漂。」王建華形容。 這是個惡土之島,島上沒有大樹、溪流,物資局限,貧困居民養不起孩子,迫不得已下,六 ○ 年代前,許多女娃才出世,就連同臍帶胎盤一起被泡水溺斃。王建華上頭一位姊姊,只大他三歲,一出世,就這樣離開了人間。 「幸好我是男生,僥倖的留下來了。」訪談過程中,王建華說了好幾次「僥倖」。他珍惜這份生命,一天當兩天用。

在國境之北,坊間地圖不會標示出的小島,那裡沒有咖啡廳、醫院、補習班、甚至沒有 7-Eleven 與菜市場。沒有對外的公路、橋樑,也沒有客機可以抵達。要進入東莒,須先到馬祖的南竿搭小交通船。一天三班,天氣不好不開,冬天常常開不了。

在這兩點多平方公里的孤島上,卻有一個人,守著一間學校,與二十六個孩子,夢想為他們打造第一級的競爭力。他是王建華,東莒國小校長,島上唯一一所學校的大家長。

當小白船駛近東莒島,從海上就能看見港口邊的「軍令如山」、「軍紀如鐵」八個大紅字。登島後,廢棄的碉堡、坦克車、大炮、軍營、防空洞、反共標語等,舉目可見。閩東傳統花崗岩建築,在夕陽下美得驚人,但卻也多半廢棄了。

「外島的孩子不能輸人家!」 冠軍歌手義無反顧回到窮鄉教書

馬祖列島中,東莒島居民最少,僅約一百七十人,加上駐軍,合計不超過三百五十人。小學有六個年級,東莒國小今年卻只有五個年級,因為去年沒有任何新生入學。

王建華放棄留在南竿的機會,選擇回到故鄉,二十年如一日,教著越來越少的學生。但熱切的心卻沒有隨著學生人數而減少。「就算東莒國小只剩下一個孩子,他也會很認真做那個孩子的校長!」東莒國小十五年前的畢業生曹彥彰,卻是這麼斬釘截鐵的形容王建華。

「外島的孩子,不能輸給人家,」這是王建華的口頭禪,也是他的最大動力。「外島」與「輸」,短短三個字,是他以及所有東莒人的痛。

七○年代中,台灣解除戒嚴、報禁、黨禁,是個百花齊放的年代。但當王建華回到東莒,記憶裡一、兩百人的學校,只剩四十二個學生。生活困難的島民,大量赴台灣當低階勞工,也帶走了東莒孩子。「我踏進學校,眼淚差點掉出來。」他說。

學生的時間都被他排滿,清晨六點半練跑,週日也要到圖書館

夏天,他帶孩子到海邊游泳,教水母漂、蛙式,挖花蛤;冬天,他自製舞龍舞獅,帶孩子沿街敲鑼打鼓。課後與放假,他忙著強化正規課程,還忙著教學生寫書法、打桌球、籃球、吹直笛、手風琴等。島上沒有鋼琴,為了讓孩子操作樂器、熟悉音符,他特地跑到台灣學陶笛,回去教孩子們。

二十年後,當我們抵達東莒島,訝異的發現島上孩子清晨六點半就到校練跑,七點四十分開始上英文,吃完晚餐後回學校夜間課輔,就連週日晚間也要到圖書館閱讀。每名孩子每週要交一篇讀書心得、一篇日記、一篇讀報心得;每週孩子要背三句英文,成績公布在走廊上。耶誕、跨年、元宵,他逮到機會就舉辦活動,要每個孩子「單獨」上台表演給全島居民看,訓練膽量……。

東莒的孩子很少,每個孩子卻都因為王建華而很忙。

「他把我們當成他的小孩,我們的時間被他排得滿滿的。」學生曹鈺白透露:「他很會碎碎念,但不是罵,也從不打人,就是會碎碎念。」

「他中午不休息,要我們即席演講、即席作文,他要每一個孩子都要上台講話,訓練我們的表達能力。」「他訓練時很嚴格,打桌球前先跳繩三百下,對牆打好幾百下。」「平常練跑步,他帶我們一路往燈塔上衝(東犬燈塔,二級古蹟),把我們的體力都練出來了。」「我們在家做功課,遇到不會的,抓起課本,一衝就衝到學校問他,因為他就住學校。」這幾位學生都已經從東莒畢業,有些甚至回到東莒教書,但講起王建華,還是像小朋友一樣,你一言我一語搶著形容。

「我把三年級當六年級教,」王建華坦言:「有點像補習式教育。」

孩子十三歲後都得離家,他每天晚上努力把會的,免費教他們

為什麼要讓孩子這麼忙,對他們這麼嚴格?「因為他們真正在東莒的時間只有十二年。十三歲,全部都得離家,沒有人例外。」王建華說。

島上沒有國中,孩子須赴鄰島西莒念敬恆國中。西莒沒有高中,孩子須赴南竿念馬祖高中,再到台灣讀大學。長大之路,意味離家、離家、再離家。王建華急切的與時間賽跑,想在孩子十三歲離家以前,把全方位能力通通教給孩子們。

「我很擔心外島的孩子輸給別人,第一、我們人不夠多、刺激不夠;第二、台灣有很多才藝班、補習班,孩子多很多學習機會,我們都沒有;第三、我們沒有博物館、美術館、各種表演,看得不夠多。」於是,他把自己變成才藝班、補習班。

他週一晚間教陶笛,週二或週三教英文,週四教羽球,週五與週六桌球,都是自己教。《商業周刊》百大特色小學工作人員走訪全台,沒看過其他校長夜間課輔上得比他多、比他勤,我們形容他為「全國兼課最多的校長」。而這些他自創的課後補習班,王建華一塊錢都沒得拿。

十三歲離家前,需要什麼能力?「品格、生活自理、讀書的基本能力、耐挫力、勇於表達的能力。」他說。晚間課輔除了讓孩子培養多元才藝與表達,也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運動鍛鍊他們的耐挫力與體力,這是他們離家後,王建華希望他們都能具備的。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5965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