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詠春拳黐手觸覺反應與聽勁謬論...

  • Share this:

[聊聊]詠春拳黐手觸覺反應與聽勁謬論...

習詠春數拾年,詠春拳經由黐手的環節訓練,將人體本能的觸覺反應、敏感度提升,應用在格鬥中做出本能的反射攻防動作。勁道以吋勁、急勁為發力攻擊點。 近幾年才由某個詠春"名"門門下的後生冒出個所謂【在黐手中訓練出→詠春聽勁】。頓時,不知是聽錯還是他們詠春已經進化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對我來說【聽勁】二字如雷貫耳,小的時候就曾經見識過,是太極拳武學中,特殊練氣的導引,以意念引內氣發勁,由全身的氣發於拳手、皮膚、毛細孔的觸動而瞬間發力攻擊或化解的勁道,這是太極拳特有的珍貴功、法。太極拳的發源千年以上歷史久遠,由內勁(氣功)意導氣走,身、心、意、拳、腳與大自然氣場動引,古法太極聽勁還要配合靜坐、禪修來鍛鍊,是一門高深武學,現代人已經少之又少能窺知其中奧秘了。

反觀詠春拳的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其歷史起源、訓練方式大不同。詠春拳是一門全無氣功內勁,純為格鬥技擊的拳法技巧,經由鍛鍊自然發力的吋勁、急勁作為強而有利的主要攻擊主力,是一門完美技擊拳術,不好練,易學難精。

但是,並非詠春拳術中,借力使力、轉身卸力、四兩撥千斤...等其中之拳理與太極拳類似,就能混為一談。上回在台北親耳聽見有習武者大談【詠春拳與太極拳屬於同屬性的武術】,不驚一震...心想怎麼回事兒?!現在的人對武學的見解竟然如此膚淺,只要有相似之處便以為同鍋。人只有兩隻手兩隻腳,任何的武術學起來相類似或看似相近的手法身法,就能認定為有關係嗎?好比鐵沙掌跟硃砂掌,都是鍛鍊掌功,使用的內法、手法、勁道不同,難道也能說硃砂掌與鐵沙掌是一樣的嗎??

當年我十七歲在劍潭曾經遭遇見識過,我的大哥練【太極猴拳】時的師父發勁過。這位師父年歲約近七十歲,身型骨瘦,個頭不高。當時跟這位師父請教切磋時,我用洪拳貼身近擊,這位師父發勁防禦...只見我拳臂連帶身軀被一股力道震彈開約兩三步,力道之強勁,跟硬橋接手的感覺完全不同。 還有一位老前輩【山西楊家太極拳-王延年大師】有此內勁功力。曾經在圓山天文台前的五百完人塚見過王大師跟人切磋比試。這些是我接觸過,至今最深最難忘,後來就未再見過有此能耐者,可能後來也接觸的比較少了吧...

我的恩師 廉廣全當年在台北石牌敎我的詠春的時候曾經說過:「 當對手的拳不讓你抓或碰的時候,什麼觸覺、聽勁都沒用 。」又說:「 天寒地凍時穿著厚重衣物,唯有靠人體的本能、觸覺反應跟變化 。」

如今在教學時一直跟現在的弟子們強調要求,習廉廣全系統的詠春觀念要正確,正確的理念才會帶著拳術進步。實詠春拳能靠非常靈敏的觸覺格鬥技擊,只有不斷的反覆訓練、對練,提升本能、視覺、身體反應能夠拳腳自然應對防禦、攔截、攻擊為要。甚而將詠春練至上層時,能夠【不消而打】,實在非常難練...,目前為止也唯獨我的恩師 廉廣全在當年做得到......。

廉系 廣全詠春拳館    李忠義    2010年8月

最近黐手鬆懈了一段時間...在跟師父聊完了"黐手",所以我的認知是,練詠春拳沒有聽勁這回事。他們練詠春又練太極的,說能在黐手中練出所謂聽勁,不知到底聽到了什麼,說的跟真的一樣,矇眼黐手,就以為要用聽的,導致黐手時不會眼觀拳腳變化,只會看旁邊或低頭。詠春、太極練不出個所以然,只好騙騙自己(褲襠裡自摸...爽就好)。我常常在想...若你們在黐手時對方放了一個屁,不知道你〝聽〞到了沒有...

【武無第二】, 我個人將此四個字定義為:武術只要練一種就好,不需要再去學什麼彌補不足之處,就是專精二字。

廉系詠春有獨特的訓練手法以及訓練勁道的功法,與跟別派有很大區別的詠春理念觀念。全套完整的廉系詠春拳是幾乎沒有閒暇時間能再去練其他武術,除了加強自己的功力,是不可能會有所謂【彌補不足】的狀況。

至於他派名氣大...就當他們是正宗藝術詠春好了...學學也是不錯!!!但想來學我們的廉系詠春再去補你們的不足...??呿~又不是在補衣服...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