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薛仁貴瞞天過海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太宗親自出征,領軍三十萬東征。一天,來到大海邊,看到汪洋一片,便問一旁的官員過海的計策,大家這時只能互相對看。這時忽然聽到一位居住海上的豪民求見太宗,並說三十萬過海的軍糧及方法已經準備好了。太宗便率領百官隨這位豪民來到海邊,這時只看到萬戶都用彩帳遮著,好不嚴密。這位豪民領著太宗進到屋內,屋內四周都是繡幔彩錦,太宗就和百官在這裡飲酒作樂。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像雷一樣,杯盤跌落滿地,人也跟著搖晃,這時太宗立刻叫近臣揭開彩帳,一掀開,大家都呆住了,哪裡是在豪民家作客,已經和三十萬大軍在海上了﹗原來,薛仁貴怕皇上不敢過海而退兵,所以就假扮豪民策劃了這個「瞞天過海」的計策。
三十六計之第一計: 瞞天過海
皇帝向來稱為「天子」,所以「天」指的就是皇帝,「瞞天過海」原意是瞞著皇帝,讓他平穩渡海。在兵法上是使用偽裝的手段,利用機會,趁對方不注意的時候,出其不意的行動,讓人措手不及。
2. 圍魏救趙
公元前三百五十四年,魏惠王派龐涓前去攻打趙國,於是龐涓就帶領五百戰車直奔趙國,並圍住都城邯鄲,雙方交戰一年多,最後趙王只好向齊國求救,於是齊威王就派田忌為將﹐並用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孫臏和龐涓原本是同門師兄弟,兩人都精通用兵之法,但是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就用毒計把孫臏的雙腳弄斷,並在他的臉上刺字,讓他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於是孫臏就裝瘋,幸好得到齊國使者的幫肋,順利逃到齊國。田忌想直接攻打邯鄲,孫臏制止說:「現在魏國精兵全集中在邯鄲,如果我們直接攻打魏國,龐涓一定會回師解救,邯鄲之圍就會自動解除,中途我們再伏擊,龐涓的軍隊必吃敗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在桂陵又遭齊軍埋伏,魏軍大敗,龐涓只好退回大梁,趙國的困境也因此解除了。這便是歷
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
三十六計之第二計:圍魏救趙
主張對敵方避實就虛,抓住敵方的弱點,使敵人受到牽制,然後用最少的代價去取得最完滿的成功。
3. 二桃殺三士
春秋時齊景公有三位勇猛無比的手下,分別叫做公孫接、田開疆和古治子。有一天,宰相晏嬰從他們面前經過,照禮他們要起來行禮,他們卻坐著一動也不動,晏嬰當場沒說話,接著便馬上告訴齊景公這件事,並且勸說:「這三個人仗著自己立下不少大功勞,現在已經是目中無人,今天只是對我無禮,難保改天不會對大王無禮,我建議儘快將這三人除去,以免後患無窮。」景公向來十分敬重晏嬰的話,當場點頭表示同意,不過馬上露出面有難色說:「可是,怎樣去除呢?沒有人打得過他們﹔派人暗殺行刺﹐也不是他們的對手。」晏嬰聽完說:「我早料到了,我已經想好對付他們的計謀了。」,
便將「二桃殺三士」之計告訴了景公。只有兩個桃子的賞賜﹐讓他們三人「計功而食桃」。結果是三人先是爭得不可開交﹐公孫接先說:「我的功勞最大,我空手制服野豬及活捉老虎。」便拿走一個桃子,田開疆說:「我曾用長矛擊退一整隊敵人。」,也拿走一個桃;古治子氣得滿臉通紅說:「難道我的功勞就比你們小嗎?」便抽出劍做決鬥狀,沒想到其他兩個人竟然把桃子放回桌子,說:「我們應該重榮譽怎麼可以搶功,真是太慚愧了!」說完便刎頸而死,古治子看到也跟著刎頸,晏子不費吹灰之力﹐便剷除大患。「二桃殺三士」並非因為桃子有毒而致人死命,而是政治權術中的殺人工具,
也可以把這件事稱作「借桃殺人」。
三十六計之第三計:借刀殺人
指以冠冕堂皇的藉口,假借他人之手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刀」只是一種比喻。
4. 三通鼓曹劌勝齊
春秋時,齊王用鮑叔牙當大將領兵攻打魯國,魯莊王知道後十分害怕,大臣施伯便推薦用隱士曹劌來應戰,好不容易說服曹劌,但是他只願做參謀。鮑叔牙因為以前打敗過魯軍,便十分輕敵,想一舉進攻活捉魯莊公,一時之間便戰鼓齊鳴,殺喊聲震天,士兵像排山倒海般衝過來。這時,曹劌制止莊公擊鼓進攻,只說:「等一下,現在敵人的氣勢正強,我們只要嚴加陣守,不要輕舉妄動。」齊軍衝過來後卻攻不進魯軍,被擋在軍陣外,這時鮑叔牙又再下令擊鼓進攻,還是攻不進去,他想魯軍一定是吃過敗仗,害怕得不敢接受挑戰,如果再攻一次,魯軍一定不戰而敗逃,於是第三次擊鼓進攻。曹劌聽到齊軍第三次擊鼓,便對莊公說:「現在是擊鼓出兵的時機了。」魯軍一
聽鼓聲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衝出,齊軍被打得七零八落,莊公想乘勝追擊,曹劌又制止,等看到地上的車輪及馬蹄印,再到車頂看齊軍逃跑的方向,才說可以追。事後,魯莊公問:「為什麼齊軍三通鼓後才出擊?為何不馬上追齊兵?」曹劌說:「等敵人三通鼓後,敵人的士氣已不如剛開始那樣旺盛,這時我們才擊第一次鼓,我們的士兵自然是士氣高漲,再出其不意的進攻,一定會將敵人打敗。由於兵不厭詐,所以要觀察車馬足跡是不是真的很亂,表示是真的倉促中逃命的,這時才可以乘勝追敵。」
三十六計之第四計:以逸待勞
當雙方開戰時,想要消耗對方的實力,並不一定要硬碰硬的對打,可以先按兵不動,等到對方疲憊時,就可以讓我們和對方實力相當。
5. 句踐復國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打戰多年,一開始是越王句踐被吳王夫差打敗,而越王句踐只好對吳王夫差俯首稱臣,於是句踐決定每天要臥薪嘗膽來提醒自己亡國的教訓,經過二十年的暗中培養軍隊的實力後,終於完成備戰的工作,而此時的吳國由於奸臣當道吳王夫差竟然殺死了一代忠臣伍子胥,加上碰到乾旱的天災,造成國內作物枯死,河川乾涸。到了這個地步,吳王夫差仍然執迷不悟,十分驕傲狂妄,認為自己可以當上東周諸國的霸主,就帶著國內全部的精兵北上中原,和各國諸侯在黃池會盟,結果造成國內兵力不足,人民生活困苦,一片混亂。越王句踐看到這個情形,覺得機會不可多得,便在范蠡和文種的幫助下,一舉大兵將吳國給消滅了。
三十六計之第五計:趁火打劫
當敵人陷入困境,情況十分危急時,我們要趁機行動,從中取得利益,仗著強勢來攻打弱勢的謀略。
6. 韓信生擒魏王魏豹
西元前二○五年,劉邦趁著項羽討伐齊國的時候,東渡黃河,本來已經投降的魏王魏豹,沒想到他又叛變,於是就派韓信西進平定魏國。魏豹派柏直為統帥,並將主力軍調到黃河東岸的「蒲阪」,希望就近監視漢軍。韓信則在蒲阪渡口的對岸紮營,並把船集中在江邊,到了夜裡到處都插滿火把,完全是隨時會渡江進攻的樣子,柏直便下令不准任何船過江,其實韓信早已派主力部隊,在上游八十里處的「夏陽」,用空瓶及
空桶搭了一座臨時橋。所以,當魏軍守在蒲阪渡口,漢軍早已渡過黃河,並且對魏國的首都展開進攻,這時柏直想趕回首都,早已來不及了,最後魏王魏豹就被韓信活捉。
三十六計之第六計:聲東擊西
製造假象,讓敵人以為我們要攻打東邊,進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實際上卻是從西邊進行攻打,是一種出奇制勝的方法。
7. 張巡的草人軍隊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即西元七五五年,十分受到玄宗寵愛的安祿山竟然起兵叛變。有一次,安祿山的部下「令狐潮」包圍了雍丘城,當時城中守將是張巡,城中的士兵及武器都不多,情況十分不利,張巡知道出去應戰是不行的,於是想了一個計謀,下令做一千個與真人大小相同的草人,並穿上黑色衣服,趁著當晚月色不明時,將草人綁上繩子並且順著城牆放下去。負責監視城中動靜的敵軍,發現便說:「有敵兵!」於是,敵軍拼命向草人射箭,一會兒草人身上布滿了箭,這時敵軍才發現中計了,而張巡也因此得到許多的箭。過了幾天,又是月色昏暗的夜晚,敵軍又發現城牆有動靜,「令
狐潮」心想一定又是故技重施,便按兵不動;沒想到,這次是真的五百名突擊兵,於是張巡打了勝仗,也保住了雍丘城。
三十六計之第七計:無中生有
指憑空捏造來製造假象,虛虛實實,並且以虛假的聲勢發展下去,讓敵人真假難辨,產生錯覺,最後再把虛假變成真實,採取行動,達到目的。
8.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劉邦知道項羽對自己十分有戒心,當他帶著兵馬由棧道進入漢中時,便馬上把對外聯絡的山路棧道給燒了,一方面是杜絕外來的入侵,一方面則是讓項羽放心,表示自己沒有辦法回關中。經過一陣子的休養,劉邦採用了韓信的建議,整軍準備出擊。一方面派大隊人馬修復燒掉的棧道,這個舉動果然引起項羽手下「章邯」的注意,於是章邯便派人守住棧道出口。這時候劉邦則帶著另一隊兵馬,請當地的樵夫帶領,從另一條小路走出漢中,進入陳倉。這時章邯知道了,便連忙派軍隊趕往陳倉,沒想到卻吃個大敗仗,自己的封地全都被劉邦占領了,項羽其餘的兩名大將,這時知道再打下去也沒有勝算,就舉白旗投降。
三十六計之第八計:暗渡陳倉
與聲東擊西類似,只不過前者著重在隱藏進攻目標,而本計著重在隱藏進攻路線,指公開自己的假進攻動作,用來吸引對方注意,另一方面,則暗中進行真正的攻擊路線及布局。
9. 坐山觀虎鬥
戰國時,一位名辯士陳軫剛好來到秦國,秦惠王便將是否要出面調停韓、魏兩國之間多年戰爭的難題告訴陳軫,請他幫忙想想解決的辦法,陳軫想了想,便告訴秦惠王一個有關「卞莊子刺虎」的故事。故事內容是說有個叫卞莊子的人,有一次看到兩隻老虎在爭一頭牛,便想拔劍來刺虎,結果僕人阻止他說:「等一下,你看兩虎爭一牛,表示一定會有廝殺,結果一定是強者受傷獲勝,弱者死掉,這時你再出面刺殺受傷的老虎,這不是一舉得兩虎嗎?」陳軫接著說:「現在韓、魏爭戰就像兩虎相鬥,遲早弱國會被強國消滅的,大王您不如效法卞莊子的做法吧!」果然,秦成了最後的大贏家。
三十六計之第九計:隔岸觀火
一般指不採取任何行動,不過這裡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指任由對方不利的情勢發展,一直到最後,自己再來坐收漁翁之利的意思;也就是靜觀其變,終能得利。
10. 公孫鞅取河西
戰國初年,秦國還不算是強國,秦孝公為了強大國力,便下令徵才來輔助國政,這時候,公孫鞅便來到秦國,他後來幫孝公振興國家,孝公便將商地封給他,後來人們就稱他為商鞅。西元前 340 年,孝公又派商鞅領兵攻打魏國,魏王派公子魏卯迎戰,商鞅知道後十分高興,立刻寫封信給魏卯。信的內容是:「想起以前在魏國和你相處的情形,十分令人懷念,今天雖然我們輔佐的人不同,可是我還是很珍惜彼此間的友情,我也不想和你處於敵對的狀態,如果可以見面談談,想出一個對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辦法,訂立合約,就不用動刀槍,如此不是兩全其美嗎?」魏卯信以為真,便答應商鞅的提議,見面後相談甚歡,沒想到,宴會結束後,魏卯中了伏兵,成了階下囚,商鞅便乘機攻打魏軍,魏軍吃了敗仗,魏王不得已只好將河西割給了秦國。
三十六計之第十計:笑裡藏刀
先用和善親切的態度取得對方的信任,等對方解除戒心,再暗中計畫打擊對方的計謀。
11. 趙氏孤兒
春秋時戰爭不斷,晉靈公時有位寵臣叫做屠岸賈,他一直視趙氏一族為眼中釘,他宣稱趙朔殺了靈公,並建議要將趙氏全族誅殺,晉景公聽信讒言,便交給屠岸賈全權處理。因為有人向趙朔通風報信,所以趙朔已身懷六甲的妻子莊姬逃過了被殺害的命運。不久後莊姬生下一個兒子,屠岸賈知道這個消息後,便想要斬草除根,而想援救趙家骨肉的程嬰及公孫杵臼,都是以前曾受過趙家恩惠的人,經過商議,程嬰忍痛將自己剛出生的兒子來代替趙家骨肉。結果真正的趙家骨肉平安無事,被程嬰帶到深山隱居起來,十五年後趙家冤屈終於平反了。這就是用「李代桃僵」策略,來挽救忠良後代有名的歷史故事-趙氏孤兒。
三十六計之第十一計:李代桃僵
原指代人受過或是冒名頂替成為代罪羔羊。在策略運用上,指當局勢發展漸漸不利時,在必要時刻,只好犧牲小部分來顧全大局。
12. 趙國求救
公元前 354 年,魏惠王打算進攻北邊的趙國,他派龐涓領軍前往攻打,兩年後攻到趙國首都邯鄆城下,趙王眼看局勢不利便向實力雄厚的楚國求助。楚王的宰相昭奚恤反對出兵,只有景舍贊成出兵並且提出一個以救趙為名義,一方面削弱魏國實力,一方面可以順手牽羊,替楚國謀取利益的計策。楚王便派景舍領軍從趙、楚國界進入趙國,不久龐涓就攻下邯鄆城,這時卻聽到齊軍進攻魏國首都大梁,龐涓連忙撤兵趕回魏國,沒想到在半路上,又遇到齊軍的伏兵,吃了大敗仗。此時魏、趙兩國都受到重創,但對楚軍卻是大好時機,景舍便趁機佔領趙國南部的部分領土,他的「順手牽羊」計謀便大功告成。趙國的求援,讓楚國有領兵進趙國的機會,加上齊國趁魏國城中無兵力
便前往攻打,這個有利的時機,使得楚國不費一兵一卒,便佔領趙國的部分領土,也就是順手所牽的「羊」。
三十六計之第十二計:順手牽羊
本指趁機偷竊別人的財物,在這引申為把握對方出現小缺失的機會,我們應該把握機會,進而謀取利益,就算只有小利也要把握住。
13. 智收巡撫印
在清道光年間時,江南某巡撫王守愚有位副將叫趙伯仁,副將因與巡撫有過私怨,便想找機會報復,於是收買了監印官偷偷將官印拿出來,巡撫後來知道這件事,但苦無證據沒辦法捉拿副將。這時身旁的佐刑書吏便想出一條妙計,當天晚上巡撫衙門突然失火,按規定所有人都要來救火,這時看到巡撫慌張地捧著官印箱跑出來,便將印箱交給了副將,並且命令他趕緊拿回家中保管,副將接過來發覺印箱重重的,便有點猶豫,但不可以違抗命令更不能打開來看。隔天巡撫便升堂對士兵們論功行賞,副將當然也把印箱交回,巡撫當場打開印箱,原先放在箱中的石頭,已換回原來黃澄澄的官印。
三十六計之第十三計:打草驚蛇
指當對方情況不明,我們要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反覆地試探,使對方陰謀暴露,我們便可以依情況來出擊。
14. 死諸葛嚇走司馬懿
西元 234 年諸葛亮因操勞過度去逝了,在過世前他知道一旦自己不在了,魏軍一定會趁機攻打蜀漢,於是他叫幕僚長楊儀,到時候一定要封鎖消息,等到蜀軍安全撤離才可以公布,就連撤離途中如果遇到攻擊該如何防禦,也都交待清楚。魏軍將領司馬懿精通星象,所以知道諸葛亮已經過世,可是又怕是用裝死的計謀來引誘魏軍,便先派一小隊士兵打探軍情,沒想到蜀軍已全部撤退了,於是司馬懿領軍追趕,終於追上了。等魏軍衝上去時,突然一聲炮響,看到十多名大將擁著一輛四輪車,上頭竟然坐著諸葛亮,司馬懿一看便大叫:「中計了!」趕緊下令撤退,足足退了 50 多公里才停下來。其實車上只是木雕的諸葛亮像,這全是他生前早已安排好的策略。
三十六計之第十四計:借屍還魂
將看起來沒有用的東西重新加以利用,讓自己在主動及操控的地位,而不是被人操控。
15. 韓信中計被擒
當年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時,為了獎勵將領為自己效命,便採用封諸侯王的方式,因此這些受封的將領都各自擁有強大的兵力及領土,在漢朝政局漸漸穩定時,高祖便開始憂心將領會叛變,其中功勞最多的韓信便是首當其衝。謀士陳平便向高祖獻計,設計要引誘韓信離開自己強大的勢力範圍,到時候再趁勢將韓信一舉擒來。於是在漢高祖六年 ( 西元前 201 年 ) 那一年,劉邦藉故要到雲夢 ( 今湖北省長江南北 ) 一帶去遊玩,下令要那些被冊封的各諸侯王到陳丘來見自己,等到韓信到達的時候,高祖便告訴韓信說有人密告他要造反,於是,當場將韓信抓起來,並且押回到洛陽,接著便下令廢掉他的王位,降為淮陰侯。
三十六計之第十五計:調虎離山
引誘敵人離開他的據點,使敵人居於不利的條件,再趁機攻打敵人。
16. 冒頓智取東胡國
漢朝初年,北方的東胡國聽到匈奴「冒頓」殺父自立為王,想試探冒頓的為人態度,便派使臣向冒頓要一匹千里馬,匈奴國的臣子聽到後紛紛表示,國家只有這一匹先王遺留的千里馬,怎麼可以給人呢?冒頓笑笑後說:「東胡國是鄰居,怎麼可以為了一匹馬,失掉可貴的情誼呢?」於是把馬交給使者。後來東胡國又派人來向冒頓討匈奴國的皇后,臣子們更是生氣的反對,沒想到冒頓又笑著說:「我不能為了一個女人,失去與鄰國的交情。」就把皇后交給使者了。三個月後,東胡竟然大膽到想要兩國交界的空地,這次,冒頓卻突然從座位上站起來,生氣的說:「土地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怎麼可以給人呢?」便下令把使臣等人綁起來,並且以最快的速度出兵攻打東胡國,由於東胡國沒有任何準備,很快整個東胡國就被冒頓給消滅了。
三十六計之第十六計:欲擒故縱
不把對方逼迫得太緊,先讓他自己的實力消耗掉,士氣及心理上都鬆懈時,再一舉進攻,對方一定會自亂陣腳,到時候便可以用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
17. 蕭翼智取蘭亭帖
唐太宗喜愛書法,一直想得到「蘭亭序」,可是永欣寺的和尚辯才不肯承認自己擁有真跡。房玄齡便推舉蕭翼,表示他一定有辦法拿到真跡,但是不可以公開派他去,並且要借他一些二王的真跡。蕭翼便裝成窮書生,搭船到永欣寺,他故意到廟裡看壁畫,辯才看到他如此落魄,不但找他聊天還留他過夜。之後每天都找他一起飲酒論文,蕭翼便不經意提到自己有三、四幅二王真跡,辯才要他拿出來看看,一看果然是真的。這時辯才就提到自己也有一幅特別的,蕭翼趁機問:「是什麼呢?」辯才回答:「蘭亭序。」蕭翼故意說:「怎麼可能,聽說在戰亂時早就沒有了!」辯才回答:「這帖傳了七代,是先師臨終給我的,不信我明天拿給你看。」隔天蕭翼看帖時,故意指出有瑕疵,表示不是真跡,辯才便希望蕭翼將其他真跡留下讓他比對看看,於是沒將蘭亭序收起來。後來他有事出去,蕭翼便向守房的弟子表示辯才有東西忘了拿,弟子心想他和師父很熟,便開門讓他進去,蕭翼就將二王字帖及蘭亭序一併帶走。
三十六計之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用相同類似的東西去引誘對方,讓他們搞不
清楚真相,並且混淆視聽,因而中計上當,也就是用小利誘得大利的計謀。
18. 用麥桿擒王
唐玄宗時有位進士叫做張巡,在安史之亂時他奉命討伐叛賊,由於他擅於用兵,所以將反賊打得落花流水。不過,敵軍雖然死傷慘重仍不肯退兵,這時,張巡便想到只有擒住賊王才能結束戰爭。當時敵軍主將是尹子奇,可是,張巡無從得知對方主將是誰?最後他想到一個辦法,他命令所有士兵將麥稈前端全削尖,並把麥稈當箭攻擊敵軍。敵軍一看到射來的箭竟然是麥稈,心想對方一定是箭都用完了,才會出此下策。於是,就撿起地上的麥稈,跑去向主將報告這個好消息。而張巡早就在一旁觀察敵情,並且命令神射手南霽雲,只要看到麥稈給誰,就向那個人射箭。南霽雲一箭射中了尹子奇的左眼,敵軍見主將受重傷,個個慌了手腳,敵軍只好停止進攻。
三十六計之第十八計:擒賊擒王
捉住敵軍的主將,可以達到瓦解敵軍主力的作用,因為主將是整個軍隊的指揮中心,失去中心的軍隊,必定像一盤散沙一樣,潰不成軍。
19. 官渡之戰
漢獻帝建安四年時,對曹操威脅最大的,是據守在北方的袁紹。隔年,兩軍正式交戰在陽武(今河南省陽武縣),曹操的兵力遠不如袁紹的十萬大軍,加上曹軍的軍糧所剩不多,士兵又累,曹操陷入苦戰,這時,袁紹的謀士許攸卻跑來投奔曹操。曹操便詢問許攸如何對付袁紹,許攸建議用智取,不要正面攻擊,並且告知袁紹的軍糧都放在烏巢(河南省延津縣東南),那裡沒有很多兵力看守,建議突襲糧倉放火燒糧,讓十萬大軍斷糧,這樣就可以削減袁紹的軍力。果然,當袁紹知道糧草失火消息,便派部分軍隊前往營救,結果還是搶救失敗。另外,主力軍攻向曹軍所在處-官渡也戰敗,全軍士氣瓦解,士兵逃的逃,死的死,十萬大軍只剩兩萬左右,袁紹的政權就瓦解了。
三十六計之第十九計:釜底抽薪
原指要停止沸騰的水,直接抽走鍋底下的柴木,也就是解決問題要從根本上著手。此指不直接與敵軍正面衝突,改用其它辦法將敵軍的實力及氣勢削減。
20. 混水摸魚擒將
有一次,晉武帝派二十萬大軍兵分六路攻打東吳,其中鎮南大將軍杜預,到長江中游樂鄉城時,便派屬下周旨帶著兩百名士兵,趁著天黑渡過長江,渡江後所有士兵都換上吳軍服裝,並埋伏在樂鄉城外。第二天,樂鄉城的守將孫歆帶兵出城,在長江上游和晉軍大戰,吳軍戰敗,軍隊全往樂鄉城方向逃。這時,前一天埋伏的晉軍,就趁機混進吳軍裡一起進城,進城後依照計畫在城裡四處放火。當城裡一片混亂時,周旨帶著軍隊衝入吳軍的指揮中心,將孫歆活捉起來,樂鄉城就被晉軍占領。之後吳軍在各地和晉軍交戰全都戰敗,前後不到五個月,吳國便投降。
三十六計之第二十計:混水摸魚
原指把水弄混濁,讓水中的魚看不清楚,便可趁機抓魚。這裡是指製造混亂的局面,讓敵軍搞不清楚真假及方向,我軍就可以趁機獲利。
21. 軍營無人,鼓聲隆隆
南宋寧宗開禧二年(西元 1206 年)宋朝派兵攻打金人,接連吃了好幾場敗仗,宋朝將士畢再遇決定撤軍,不過要如何全身而退可把他考倒了。後來畢再遇想到一個辦法,他下令三件事,第一、軍旗不可以拔起來,第二、帳蓬不能拆掉,第三、打鼓聲不能停止。等到沒有月亮的夜裡,畢再遇就下令全軍撤退,到了第二天天亮時,金兵看宋營裡,軍旗飄揚著,鼓聲也沒有停過,以為一切正常,這樣的情形過了兩三天後,金兵開始覺得有些奇怪,因為沒有看到有任何士兵走動,於是就派人前往偵察,這才發現宋營早就空無一人。可是為什麼鼓聲還響個不停,金兵走到營區後面一看,原來,畢再遇派士兵抓了數十隻羊,把牠們後腿倒吊綁在樹上,前腿剛好放在鼓上面,由於倒掛很不舒服,羊掙脫時自然會用前腿用力蹬著,鼓就被敲得咚咚作響。
三十六計之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
原指寒蟬在蛻變時,會脫殼飛走並且將殼留在原地。後引申為運用計謀,轉移敵人的注意,再趁機脫逃的意思。
22. 請君入甕
唐朝武則天當政時,她很寵愛來俊臣和周興這兩位大臣,他們倆設計各種慘無人道的刑具來逼供,常常有無辜的臣子和百姓被嚴刑逼得受不了,只好屈打成招。有一天,武后接獲密報,指出周興私下想造反,武后便派來俊臣去逮捕周興,並查出所有同謀的人。來俊臣覺得十分困難,不是因為兩人是好朋友,而是周興對於刑罰太了解,要他老實招供不容易。來俊臣就找周興吃飯,故意用請教的口氣問:「最近罪犯是越來越狡猾,各種刑具都用了,還是不肯招,不知道您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周興得意地說:「我最近又想到一個讓犯人非招不可的好辦法,只要用一個大甕,裡面裝滿水,再將犯人放進甕裡用炭火燒,保證他馬上招。」 來俊臣聽完後,露出奸詐的笑容,拍桌子大叫:「太妙了!真是絕招。」接著就叫屬下搬來一個大甕,並裝滿水,接著燒起熊熊烈火,才一下子,就冒出好多蒸氣。這時,來俊臣立刻翻臉指著周興說:「大膽反賊!你想圖謀造反,皇上已經知道了,下旨要我嚴辦,還不從實招來,不然我可是要『請君入甕』喔!」
三十六計之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
簡單說就是把門關起來,把小賊捉起來,也就是說對於軍力較小的敵人,我們只要把他們困住,便可以一舉消滅敵人,這是最好的方法。
23. 范雎的遠交近攻
戰國末期演變成七雄爭霸,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力愈來愈強,秦昭王開始計畫吞併其他六國,想要獨霸中原。公元前 270 年,秦昭王下令出兵攻打齊國,宰相范睢便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的策略,阻止攻打齊國。范睢說:「齊國是六國中最強大的,離秦國又很遠,要是先攻打齊國,我國軍隊就要經過韓、魏兩國領土。軍隊少,很難獲勝;軍隊多,就算打贏了也沒辦法占有齊國的土地。不如我們先攻打鄰近的韓、魏兩國,再逐步推向齊國。」又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王就派使者主動與齊
國結盟。接下來的四十多年,秦始皇便延續「遠交近攻」的政策,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郭、魏,後來又從兩側出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接著攻下楚國,平定南方;最後才把齊國也收拾了,征戰多年,終於實現統一中國的願望。
三十六計之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當地形受到限制時,可以先從近的目標下手,再逐步向遠的地方擴張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