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有講究,一杯茶須分三口喝,第一口試茶溫,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飲茶。呷茶入口,湯在口中迴旋鼻生香。 烏龍茶 好比高人,喝一口即能指點迷津。 花茶 非常精靈,可惜少了點韻味。冰的 檸檬茶 有點志不同道不同,可夏日炎炎,它是個好人。 白毫鳥龍 耐品,像溫厚而睿智的老者。 鐵觀音 外剛內柔, 佛手 喝來春暖花開。 毛峰 鮮醇而爽, 碧螺春 的清和鮮甜, 雲霧 的香馨醇厚, 龍井 的香郁味甘, 柚茶 的苦口婆心,至於 陳年普洱 ,好比走盡王謝堂內,蛛網恢恢疏而不漏。 龍須茶 ,真像聖旨駕到,五臟六腑統統下跪。喝茶,妙不可言,一切盡在不言中。 茶是一種健康的飲料。君不見,茶裡乾坤大、碗中日月長。那是因為: 茶是綠色的精靈、東方的聖水 ;茶可以消食利尿,滌熱清痰、提神去煩、明目解渴、益思去膩、消炎收斂,益壽延年;茶可散郁氣、驅睡氣、袪病氣、養生氣;茶能行道、能雅志、能益體、能降濁、能滌心。英國著名女作家韓素音曾寫道「茶是獨一無二的文明飲料,是禮貌精神純潔的化身;我還要說,如果沒有茶杯在手,我無法感覺生活。人不可無食,但我尤愛飲茶。」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教誨更不可忘卻「茶為文明古國所即知已用之一種飲料……就茶而言,是為最合衛生最優美之人類飲科。」無庸置疑,茶已是世界各國最主要的飲料之一。 茶葉不僅有較高的飲用價值,更有明顯的醫療功效。茶功效大,早為世人所知。史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相傳四千多年前「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李白詩也說:「茗生此山石,玉泉流不歇,根柯酒芳津,采服潤肌骨。」葛長庚歌曰「味如甘露勝醍醐,服之頓覺沉 蘇。「《茶經》亦謂「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痛、目濕、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露抗衡也。」現代科學家研究,飲茶可以抗癌、減肥,治糖尿病,茶有多種維生素氨基酸,經化學分析茶含有三百多種化學成分。故茶是高級營養茲補品,是適齡康樂妙藥。飲茶的功效如此,不喝茶的人損失可大了。但若喝茶的人老是想到功效,那境界可就有待提升了。 以前讀《詞苑叢談》,其中有一段茶趣故事:後周末,汴京有一石氏開茶坊,有一乞丐來索飲,石氏的幼女敬而與之,如是者達一個月,有一天被父親發現了打了她一頓,她非但不退縮,反而供奉益謹。乞丐對女孩說:「你願喝我的殘茶嗎」?女嫌之,乞丐把茶倒一部分在地上,滿室生異香,女孩於是喝掉剩下的殘茶,一喝便覺神清體健。 乞丐對女孩說:「我就是呂仙,你雖然沒有緣分喝盡我的殘茶,但我還是讓你求一個願望。」女孩只求長壽,呂仙留下幾句話:「子午發餐日月精,元關門戶啟還扃,長似此,過平生,且把陰陽仔細烹。」遂飄然而去。 這個故事讓我們體察到萬情皆忘,「且把陰陽仔細烹」實在是神仙的境界,石姓少女巳是人間罕有,還是忘不了長壽。所以「人到無求品質高」,這是人生的境界,也是喝茶人難得的境界。 我國飲茶歷史悠久,名人與茶有一種不解之緣。 名人與茶、茶與詩、詩與酒是莫逆之交 。唐朝被稱為茶祖、茶神、茶仙、茶聖、茶狀元、茶博士、茶大師的陸羽,精於茶道,歷十載春秋撰寫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接著《茶序》、《茶論》、《茶疏》相續產生,風行全球,翻譯到全世界,僅僅日本就有二十三種版本。歷史上嗜茶的皇帝很多,有的浸潤其中,甚至成為行家。宋徽宗趙佶,生逢亂世,治國本領平平,最終被金人北擄,客死他鄉。但他生前卻寫下一本《大觀茶論》,近有三千字,分十二篇,縱論茶的產采、制藏等,對茶的知識如數家珍,令人讚嘆,可以說是第二部茶經,當之無愧的。清代的風流天子乾隆,生性愛茶,寫有許多詠茶詩。最稱道的是,嘉慶年間,乾隆禪位自稱太上皇,有老臣諫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嗜茶太過的乾隆戲對曰「君不可一日無茶。」此事有史料記載,可見這老皇帝對茶的偏愛。 茶詩,唐代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被公認為「 天下第一茶詩 」,可謂茶詩中千古絕唱。全詩二百六十二字中間敘述飲茶感受的部分: 「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 這「七碗」,把飲茶從「喉吻潤」、「破孤悶」到心境逐漸空靈、漸入佳境,最後飄逸欲仙,進入禪的境界的深切感受,幾乎推到了極至,後世人寫喝茶詩都難以超越他的這個高度,文才如蘇東坡者,也只能加以化用。明代詩書畫印俱能的青藤居土(徐渭)對盧仝更加推崇備至,常在飲茶詩文中億用,如「虎丘春茗炒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即是。直至當代名家趙樸初先生也在他的著名詩篇化用:「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在這首詩中,趙樸初先生用詩人盧仝的「七碗茶」詩意,引用唐代高僧從諗禪師「吃茶去」的禪林法語,自然貼切,生動明了,卻是詩人領略茶味的寫照,又是體現茶禪一味、茶禪相通的佳作。趙樸初先生是在盧仝把飲茶至味描繪得淋漓盡致的基礎上深知茶味的。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