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之旅 高原之旅計畫已久,不知自己是否會有高山症,是否能適應長時間的行旅,出發前一個月開始體能訓練。並為了減少對陌生環境的不確定感,降低自由行的開銷,事先做了一份詳細的行程規劃,隨身攜帶參考。 淡季時到中國旅遊,可以買到折扣很低的機票,因此決定邊走邊觀察,只買了小港到香港的促銷票,並辦好台胞加簽及保險。又到社大替自己和老伴辦了兩張學員證,聽說有些景區可以享有優惠價的門票,看著拿在手上的證件,一股躍躍欲試的心情,油然而生。 出發那一天,依舊是豪大雨特報,傍晚送女兒回宿舍,搭乘港龍航空20:20的班機,一個半小時後飛抵香港上空,飛機行在雲層的上端,四周是一片清朗,從雲朵的空隙中看下去,整個香江宛如黃金城一般,璀璨的燈光在夜色中,形成一道道亮麗的金邊,勾勒出美麗的橋身與蜿蜒的山路,維多利亞港上悠悠行駛的船隻,點點燈火如夢似幻,雨後的赤臘角機場更顯得燈火輝煌。 已是深夜,只剩永東巴士還有班車,經皇崗口岸通關來到深圳,一下車背起行囊,一個個招攬遊客的掮客蜂擁而來,這次篤定的朝計程車站走去。
昆明 深圳優厚的收入條件,吸引了一波波人潮前來尋找機會,的士師傅是個從烏魯木齊來的中年男子,拿到駕駛的證照,就在深圳安居,一路與師傅聊著,才知暴雨與閃電雷鳴方歇,望著清冷的高速公路,不覺半個小時已過,摸索了一陣,到達機場附近的維也納酒店。 清晨一點多,酒店內附設賣機票的櫃檯還在營業,我們購買8:50的深航五折機票,一切妥當後,一覺到天明。7:30酒店的接駁車準時送我們前往寶安機場,10:50飛抵昆明,空服員播報著室外的氣溫為17度。 走出巫家壩機場,滿眼皆是高樓大廈,公車站就在前方,買了一份地圖,還沒看清楚圖上公車路線說明,52路公交車已到,投幣1元上車,開始城市的巡禮,果然是「春城無處不飛花」,處處是繁花盛開的景致,繞行大半個路線,車至潘家灣,司機告知前方為蒃塘路,背起行囊下車,卻被車水馬龍的街景與刺眼的陽光所惑,走走問問,終於找到位於篆塘公園旁的大腳氏國際青年旅舍。 這是一個帶有濃厚國際風味,青年聯誼休息的地方,放下背包,感覺我們已屬LKK,雙人房間客滿,只好同意住四人房了。
過橋米線 原木的雙層床格局,讓人彷彿又回到學生時代,同房是個從福州大學畢業,寫軟件的年輕人,一邊抽著香菸一邊和我們聊了起來,台灣的經濟實力還是令人嚮往。 中午時分,準備用餐去,與隔房的青年相邀同行,年輕人帶領我們穿越大觀商業城,昆明海拔1800公尺,雖沒有高原反應,卻感覺紫外線格外強烈,上下階梯辛苦了些。 來到小西門商圈,各種小吃林立,橋香園也在此設立分店,點了秀才、舉人兩套過橋米線,又去選了一些滷菜,當服務生送來兩碗熱騰騰的高湯,與一碟碟的食材時,卻是讓人瞠目結舌,怎麼那麼大碗,細看湯上的浮油,胃口全消,後悔該點一套最便宜的米線即可。開始把所有的作料與米線,通通丟進湯裡,再嚐一嚐滷味,全都又辣又油又鹹,一餐飯下來,腸胃已感吃不消。 拖著疲憊的步伐,回到旅社休息,四點多時,打算出去逛逛,一看窗外,耀眼的太陽更是囂張,但是風兒吹來,還是頗覺涼意,帶了夾克與帽子,逛大觀樓去。走到大觀路搭乘52路公交車,車子離城區越來越遠,沿途還可以看到一堆堆燒過的煤球,棄置路旁,終點站就是大觀樓。
大觀樓 大觀樓以孫髯翁所寫的古今第一長聯馳名,進入園區已近六點,大觀樓準備關門,登樓推窗遠眺,想了解名列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景致如何,但匆促間實難發思古之幽情。 下樓觀看大門兩側懸掛的長聯,巧逢四位長者邀請幫忙拍照,其中一位八旬老者,在長聯前向其妹婿逐句解釋180字文意,上聯描述滇池周圍的景物,下聯從歷代的煙雲中,道出世事的滄桑。老人家國學底子深厚,詳盡介紹出滇池的湖光山色與雲南的歷史典故,一問之下,原來是昆明師範學院英語系教授,已退休十年。沿途靜聽老人家介紹園區景致,滇池中三個葫蘆型白石塔墩,係仿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漫步來到一石頭纪念碑,碑旁植種三株玫瑰,乃英國伊麗莎白女王偕夫婿來訪時所贈,穿過亭台曲橋,涼風徐來,楊柳輕拂水面,美景當前,大家合影留念,老伴開始說起故事,玩笑中打成一片,萍水相逢,卻有亦師亦友之感。 園區辦過國際雕塑大展,留下許多奇特的雕塑,如一只大熨斗浮在水面、一對椅面比人還高的太師椅、一個大圓弧直立湖面,每一個造型都表達出作者的巧思,一路駐足欣賞,實耐人尋味。
金馬碧雞坊 離開大觀樓已經七時許,天色依舊明亮,附近水果攤上的楊梅,引起我們的好奇,仔細看那一顆顆紫紅色的果實,每顆上面有著成百上千的小顆粒,頗喜歡那酸甜交織的味道。 坐上4路公交車到昆明之地標—金馬碧雞坊逛逛,一下車就看到兩座氣勢雄偉、雕樑畫棟的牌坊,東坊臨金馬山名為金馬坊,西坊靠碧雞山名為碧雞坊。二坊中間的廣場,成為人們散步的地方,四周盡是川流不息的車潮與高樓大廈,來往公交車上的司機,不少是年輕的女孩。 坐下來享受昆明悠閒的生活,忽見兩列穿著一色的隊伍,像報告班長裡的情節般,一路喊著口號,整齊的跑過廣場,不多久,又是另一隊上場,原來是附近的餐廳,正在進行所謂的員工訓練。啖過廣場上的羊肉串燒,太陽下山,一看時間,正好八點整,搭90路公交車回去。 回到旅社,梳洗完畢,拿起自備的吹風機與轉接頭,插上220伏特的電源吹頭髮,但不到兩分鐘,只見機體一片通紅,趕緊關掉開關,剎那間,整髮器上的梳子全部熔成一團,真慘,才剛用吹風機就陣亡了。 又住進來一位背包族,再重溫團體生活似乎時不我與。
我是水又族 隔日清晨,將行李寄放在櫃檯,只帶個輕便的旅行袋,為了預防石林氣候變化,多攜帶了一件夾克。我們坐上22路公交車,欣賞著窗外流動的街景,昆明隨處可見都是電動機車,令人印象最為深刻。路經一家傣族餐館,顧客盈門的盛況,吸引我們下車一探口味,傣族人喜食酸辣味道,辣味可自行添加,酸味則不可避免。 繼續搭80路公交車到昆明站,在汽車客運站搭乘往石林的車子,往返車資是40元,我們只想買單程,後改為回程在宜良下車,每人車資少10元成交。售票的先生很熱心帶領我們坐上一輛小巴,這趟車有六位乘客,卻有一位隨車導遊。 年輕的女導遊一路介紹雲南的風俗:雲南共有25個少數民族,相對的漢族人口較少,成為第26支少數民族,被稱為“水又族”,原來是將漢字的簡體字,左右拆開來命名。
阿詩瑪 石林是彝族的旁系撒尼人居住的地方,女孩稱作「阿詩瑪」,男孩有三種稱呼:第一種「阿黑哥」是指善良、勤勞的男生,第二種「阿白哥」有能言善道、油滑的意思,第三種則是白天看起來貌似忠厚的「阿黑哥」,夜晚則變為花言巧語的「阿白哥」,此稱為「黑白哥」或「花哥」。 彝族是個由女性當家的母系社會,崇尚以黑為美。阿詩瑪頭上漂亮的頭飾,兩邊各有一個三角形繡花的角,當遇上心愛的人,就會把它們取下來,作為信物送給對方。遊客如何辨識阿詩瑪是否結婚,就從帽子上的角來觀察,如果有一對角,代表阿詩瑪尚未結婚,只有一隻角代表已經訂婚,兩支角都不見的話,就是已經結婚了! 導遊特別交代,阿詩瑪頭飾上的角是不可以隨便觸摸的,如果有外族小夥子不懂規矩亂碰,就會被阿詩瑪留下來,做三年苦工,遊客也不能例外,這是當地的民族傳統。三年之後,看阿詩瑪中不中意,不中意的話,就一文不給把對方轟出去,如果被看中,成親後則阿詩瑪在外勞動,阿黑哥整天在家就行了,這也是雲南之一怪。
歷史的腳步 車子行駛在滇緬公路上,途經美麗的陽宗海,過去雲南人沒看過海,所以把湖當成海,這裡的土地以紅色出名。滇緬公路是當年日軍侵華,雲南人在敵機的轟炸與強烈的紫外線下,穿越無數險峻的山嶺,用鮮血打通的一條前往緬甸的交通要道。 這一條國道上運送著四種顏色的產業,第一種黑色代表軍火,過去雲南各個地方有民間武裝,也是走私軍火的大本營。第二種白色代表海洛英等毒品,雲南政府已於1988年嚴格管理,現在這兩種產業已成為過眼雲煙。第三種黃色為菸草與砂金,雲煙是老煙槍首選之物,煙草稅收是當地政府財政收入重要的一環,另外金沙江盛產砂金,所打造出來的飾品,雖不如黃金昂貴,但卻具有硬度較高及不易變色的優點。第四種綠色代表翡翠和普洱茶,雲南雖然不產玉石,但是緬甸是盛產名貴玉石最好的地方,因為當地工藝欠佳,故將原石運到雲南加工,換取農作物等。又因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生產的普洱茶處處可見。 車行在這條滇緬公路上,路的右側出現一條軌距只有一米的鐵路,不一會鐵道穿過山洞消失於眼前。這是一百多年前,法國人爲掠奪雲南的礦產資源,所修築的滇越鐵路,目前仍有列車在運送貨物。當年整個西南地區,只有這條滇越鐵路直接與外國交通,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也因此才有雲南十八怪中「鐵路不通國內通國外」之說。這段路山高水險,行經158座隧道,173座橋梁,是以「一顆釘一滴血,一枕木一條命」的代價完成的,工程建築難度世所罕見,因為途經山洞與上坡路段多之故,又有「火車沒有汽車快」之說。
雲南十八怪 來到雲南,總會聽到一些流傳這裡的風俗習慣,這些現象在外地人看來頗為奇特,故有「雲南十八怪」的說法。譬如在險峻的高原,耕作實為辛勞,但也造就婦女們特別勤勞能幹,許多外面的活都由她們來幹,相對的男子們比較清閒,大多呆在家裡帶孩子,因此有「種田能手多老太」與「娃娃全由男人帶」之說。 這裡山區竹林茂盛,用竹子編成的鍋蓋,形狀好似一頂大斗笠,有透氣保溫的功效,「摘下草帽當鍋蓋」成其中一怪。另外食竹筍的山鼠特別肥碩味美,捉來的螞蚱、蝗蟲油炸之後,香脆焦黃,成為美味的下酒菜,所以有「四個竹鼠一麻袋」、「螞蚱能做下酒菜」說法,又因蚊子個頭都比較大,誇張的說成「三個蚊子炒盤菜」。 雲南氣候溫和,非常適合種植煙草,生產的捲煙極受歡迎,大都銷往外地,在雲南反而不易買到知名的品牌香煙,令當地人頗為困惑,因此「茅草暢銷海內外」、「好煙見抽不見賣」為其二怪。在此常見當地人抱個長長的竹筒抽煙,煙氣經過水過濾,發出咕咚咕咚的聲音,「竹筒能做水煙袋」亦成一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