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外省人來台灣,有著六十年的空白,新聞媒體、旅遊觀光似乎將兩邊拉進了一些距離,但是意識形態、生活模式相左的慣性思維,又彷彿將彼此之間,畫出一道很深的海溝。 母親在世時,回去探親兩次,最初只是抱著滿足母親看望家人的念頭,當照片中的舅舅、阿姨們,一個個出現在眼前時,很快就弄清楚母親的家族區塊,見面交談之後,才了解到血緣關係無法因著時空阻隔,能用二分法來劃分。 今年陪女兒考完指考,接到大姐來電,福州表姊告知祖母故居產權要趕快辦理,連忙翻箱倒櫃,把三年前的資料找出來,那一年跑了幾個單位,但是心中牽掛臥床的母親,事情就此耽擱下來,今年再重回戶政單位,全台電腦連線已經完成,要追 溯 父親來台後是如何遷徙,不用再全省跋涉,完整的戶籍資料已能從電腦裡,清楚查閱出父親來台後共搬了九處居所 ,看著一份份戶籍謄本,終於知道父親最早是在台中市落籍。 辛苦的想找最早落籍地,是要查看祖母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到底是在哪個環節寫錯,結果九份資料都一樣,只得到台中的戶籍地,找出最初手寫的文獻資料,看看是父親筆誤或是戶政單位謄錯。 承辦人員好意教導,要我先用電話聯絡,電話輾轉由承辦業務的組長接聽,問明目的之後,答應幫忙調資料出來。等待在電話機旁的心情,就像開獎前一樣,不多久,組長打電話來告知,原始戶籍登記聲請書上,祖母的名字是戶政機關寫錯,此時必須到父親除戶的戶政機關更改。奔波於兩個戶政事務所,終於更名成功,趕快通知眾姊妹與弟弟,我可以名正言順代表大家回福州討祖母的房產了。
對祖母的印象,只有懸掛在日式宿舍牆上的那張手繪黑白照片,母親說父親是遺腹子,三代單傳,最親的人只有住在香港的姑婆,父親過世那一年,接獲家鄉一封書信,裡面附帶一份祖母臨終前交待房產委託書的影本,表明龍華樓為祖母與其共有,請母親托其向房管局交涉產權問題。 外婆九十大壽那年,母親回去探親,到龍華樓走了一遭,房子被託管人佔據,不肯歸還,後來又與大姐回去一次,房子已被出租。
信件與委託書就此收藏在母親的衣櫥裡,隨著日子逐漸泛黃,偶爾收到舅舅、阿姨寄來的照片與信件,在替母親代筆回信時,從傾聽中也延續了模糊的鄉情。終於孩子可以放手了,兩岸間的互動越來越頻繁,母親念茲在茲,一心想回家看一看,趁著假期陪同踏上故鄉。
當年的福州,就像六十年代的台灣,小舅舅熱情的陪同到每個舅舅、阿姨家走了一圈,大姨媽家也在螺洲,螺洲就在螺江之濱,是父親的家鄉,福橘原是當地的特產,但是淳樸農村卻已不見果樹的蹤影。母親說父親的老家原在熱鬧的街上,土改時被共產黨徵收去了,改建為人民銀行與郵電局,把祖母分配到龍華樓,兩地相隔遙遠,房子是不太容易討回。下午,表哥、表姊陪同我們走進一個住滿許多人家的大雜院,繞過彎彎曲曲的昏暗通道,心想還真像貧民窟,一直走到最後進,一棟木式二樓建築呈現眼前,表哥說這就是龍華樓,原是陳寶琛故居的一角,保存得還算完整。
匆匆結束探親之旅,時光就在倏乎間消逝,十年後再踏上故土,福州繁華熱鬧的景象已不輸給台北,再重回龍華樓,和堂叔、堂弟相見,在利益糾葛下,看到的卻是人性的弱點,六十年的空白在與書記、村長、族人的相聚中,慢慢的抽絲剝繭,終於拼湊出一個輪廓,追根究底的意念成為自己鍥而不捨的動力。
又到陳氏宗祠,這時已經了解整個家族的輪廓,期許自己有一天能討回龍華樓,將祖父母與父母的牌位供奉至祠堂裡,也從故鄉的巡禮中,了解祖先在螺洲店前村落腳、繁衍的淵源。
二 、 淵源
螺江陳氏最早是陳廣在 明朝洪武年間 (西元 1368-1398 年), 舉家自新寧縣(今長樂縣)鶴上村遷來, 以陳廣為開基祖,明贈征仕郎,傳孫五人,為恭、從、明、聰、睿五房之祖。再傳而長房又衍為三派,合之為七房。後代子孫以此七房為祖,繁衍生息。
“江山代有才人出”, 明嘉靖 17 年( 1538 年),族人陳淮第一個成為進士,從此開螺江陳氏科甲之先,至清光緒 24 年( 1898 年), 360 年間螺江陳氏中進士的竟有 21 人之多,為福州地區首屈一指。特別鼎盛的是清同治、光緒年間,竟有 10 人。陳寶琛是同治七年進士,他的胞弟陳寶瑨和陳寶璐都是光緒 16 年( 1890 年)進士 “ 兄弟三進士,同榜雙奪魁 ” 是螺江陳氏家族的殊榮。陳寶琛的三個胞弟陳寶琦、陳寶瑨、陳寶璜等也皆舉人出身,時稱 “ 六子科甲 ” ,極其顯耀。也許是文人太多,書香太濃,即使在店前鄉務農的人,都能寫蠅頭小楷,讀些古書。
三 、 陳氏宗祠
明嘉靖後期 由 六世祖 於店前村 創建家廟,至清康熙十六年擴建為家祠。在道光和宣統年間,由刑部尚書陳若霖和宣統皇帝的老師陳寶琛分別主持進行兩次全面重修。祠堂為清代建築風格, 坐北朝南,依中軸線漸次排列有照壁、牌樓、天井、大殿、花園及大戲臺等建築,大殿前有回廊,兩側有廂房。其整體結構保存較為完整,具有濃郁的福州地方特色, 1 992 年被列為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祠堂內兩側掛有歷代名賢畫像及傳略的鏡框和本族譜牒行世序表 , 祠堂內外的許多楷、隸、行、篆題詞基本上都出自名人名家的手筆 。 陳氏子孫中,最著名的人物,清代有陳若霖,為刑部尚書,精於律學,善於辦案;陳寶 琛 ,清末著名教育學家,官至太子太傅,補正紅旗漢軍副都統和弼德顧問大臣。現代的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林覺民之夫人陳意映等等。螺洲陳氏宗祠,其大殿正中置放著大供桌,供桌後為大型神龕,供有列祖列宗神牌約 1000 餘面。大廳為道光皇帝在陳若霖 70 歲生日時御賜的“福壽”大字匾牌,可謂皇恩浩蕩,隆寵有加。
陳氏宗祠,給人印象最深的特色有三:其一牌匾聯對多,這裡的匾聯多達一百餘幅,且多為名人題詠及御賜之作。如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題辭,給祠堂添色不少。其二為青漆白壁,顯示出為士大夫府第,名門望族。其三,大殿中高掛燈籠的燈杆放置於“紫微鑾駕”主樑下之外側,這與其他屋宇架構有所不同,寓意著宗族子孫只有向外發展方更有前途,顯露出建祠祖先的遠見卓識。
四 、 螺洲鎮簡介
螺州鎮,清代屬福建省閩縣,民國時合併侯官稱閩侯縣。地處福建省會福州的東南部,距城區 7 公里 ,是 倉山區 螺江中的一塊江洲。東西長約 1.5 公里 ,南北寬約 1 公里 多。西南瀕臨 閩江支流 烏龍江,北接蓋山鎮,南面與五虎山相望,古稱 “ 百花仙洲 ” 。螺洲四面環水,水網密佈,其形如青螺,傳說東晉時謝端遇田螺仙女,結為夫婦,故名螺洲鎮。螺洲古跡甚多,走進螺洲鎮,好似穿越時空,千年歷史展現在眼前。
唐宋時已有人擇居,現存文廟,相傳始建於南宋寶慶、景定間,說明當時人文鼎盛。水 陸兩 路有渡船和官道通省城和馬尾,通過門前廣深的螺江貫通閩江幹流,更可上溯下達。
洲中分為店前,吳厝、洲尾三個村落,店前姓陳、吳厝姓吳、洲尾姓林。三村文物如林,書聲朗朗,人文薈萃,代有名賢,夙有 “ 小福州 ” 之稱。
螺洲人世代重教興文,宋代就突破當時的禮法限制,居然在村中建起文廟,而且儼然春秋祭祀,舞佾於庭。並相繼建起朱子 ( 朱熹 ) 祠,觀瀾戶觀文和田聲篸等 3 個書院以及 4 座文昌宮,在 2 個村莊裡配套齊備了儒家的文教設施,代代興建一些濃郁文化內蘊的讀書樓、藏書閣和私家園林如水木清華亭、知止知足之齋等,使村中 “ 讀書之聲朗朗 ” 、 “ 家弦產誦,幾於比產 ” , “ 千家耕讀五百年,煙波為宅書為田 ” 。
現在的螺洲,屬福州市郊區 倉 山區螺洲鎮,農業人口約 4000 人,城鎮人口 1200 餘人。有公共班車直通市區並接通福廈公路,輪船可達馬尾開發區及閩候、永泰等沿閩江各縣、市的碼頭。境內有 4 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包括陳寶琛的故居、宗祠以及經他家歷代擴重修的天後宮,被規劃為衛星鎮和旅遊點,有著發展經濟文化的美好前景。
五 、 名人生平
螺洲歷史上陳氏名人輩出,陳若霖是其中影響較大的一位,是清道光年間刑部尚書,據說他在任內曾判一個 “ 貝勒 ” 死刑,後人據此編演《陳若霖斬皇子》劇目,雖然與史實有所出入,但弘揚正氣、反腐倡廉確是陳若霖的一大 “ 官德 ” 。當年的林則徐特別崇敬陳若霖,自稱是陳若霖的 “ 門下士 ” 。從舅舅口裡,福州人對陳若霖高風亮節、剛直不阿的氣節至今依然敬佩不已。
陳寶琛為陳若霖曾孫,早年入翰林,直言敢諫,同張之洞、張佩綸、寶廷等被譽稱為 “ 樞廷四諫官 ” ,甚得當局寵信。有 “ 庚辰午門案 ” 冒犯 “ 天顏 ” ,終促使慈禧太后修改 “ 上諭 ” ,獲信於民。光緒四年清廷派崇厚出使俄國。崇厚貪生怕死,擅自簽訂不平等條約。陳寶琛失聲痛哭,指出國家不能失去主權,堅決主張 “ 誅崇厚,毀俄約 ” 。以後又提出東三省官員應滿漢兼用、福建巡撫應移駐臺灣等等,光緒十一年中法越南戰爭,因推薦唐炯、徐延旭 “ 堪往軍事 ” ,唐、徐戰敗,遂以 “ 薦人失察 ” 之過,降 5 級調用, “ 閒居 ” 福州。但在福州期間任鼇峰書院山長,創辦東文學堂,親自任學堂監督,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之後為福建鐵路公司總理,親自到南洋各埠募股,建設 “ 漳廈 ” 鐵路,開福建建設鐵路之先河。溥儀登基後再被起用,為皇帝授讀三年,恩寵極隆。但民國時仍留戀於 “ 故宮 ” 的小皇廷,因極力反對引渡溥儀到東北去建立偽滿洲國,被溥儀認為 “ 忠心可嘉,迂腐不堪 ” ,擅自出走。陳寶琛在風燭殘年冒死赴東北勸諫,差點被日本關東軍囚禁在東北。 陳寶琛之後的 “ 螺江陳氏 ” 族人,有的參加革命,成為革命的先驅;有的研究學問,成為專家學者。在 “ 螺江陳氏宗祠 ” 裡看到許多當代陳氏著名人物的巨幅照片,據已知材料統計, “ 螺江陳氏 ” 現任正教授和黨政機關正處級以上的幹部有 60 幾人,真可謂人才濟濟。
六 、 螺洲名勝
(一) 、 陳氏五樓
陳氏五樓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陳寶琛(陳若霖曾孫)的故居。陳若霖始建 “ 賜書軒 ” ,用以收藏皇帝御賜書;後來宣統皇帝又賜書予陳寶琛,改為 “ 賜書樓 ” 。 “ 還讀樓 ” 為陳寶琛所建,收藏大量民間善本、珍本, 使之成為 當時福州地區最大的私人圖書館,現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內設有陳寶琛書室,收藏陳寶琛 3 萬餘冊古籍。 “ 滄趣樓 ” 是陳寶琛歸隱螺洲所建,樓內收藏大量古玩、金石、書畫。辛亥革命後,溥儀被廢,陳寶琛還鄉建 “ 北望樓 ” ,樓內坐南朝北高掛溥儀盛服臨朝的巨幅照片。 “ 晞樓 ” 最後建成,坐西朝東,供觀日賞月,迎風聽雨。五樓破損嚴重,現正重建中。
( 二 ) 、 大榕樹
在陳氏宗祠的附近有一株被譽為 “ 福州奇觀 ” 的大榕樹,樹幹離地 五米 處向南橫伸一粗枝直指烏龍江,就在此枝的七 八米 處,又有一支胸徑半米的樹幹撐住橫枝,巧妙地構成一個 “ 門 ” 字,更妙的是從 “ 門 ” 中向對岸望去,勢如虎踞的五虎山正落入眼簾,形成一幅榕樹框邊的 “ 生態山水畫 ” 。 ( 三 ) 、 螺洲孔廟
座落於螺洲吳厝村,是福州古時五座孔廟中,現存比較完好的兩座孔廟之一,也是省內僅有的非府非縣治理的鄉鎮一級孔廟。它始建於南宋,明成化年間由吳氏族人重建,清代又由陳若霖等多次重修。孔廟的欞星門由六根圓石柱組成,門上兩龍戲珠,雙鳳搶雲,蓮花爭豔,鯉魚飛躍,十分壯觀,門後有半月形的浚泮池,池上有拱形步雲橋,獨具一格。孔廟的大成殿,曾於明萬曆年間塑有孔子像,兩廂塑有顏淵、曾參、孔及、孟軻四位弟子,大成殿為九脊重簷,丹墀石雕,龍飛鳳舞,大成殿前有大成門,後有崇五門,後側是名宦祠和鄉賢祠,整座建築為清代風格。 ( 四 ) 、 天後宮
位於螺洲店前村,建於五代之前,宮殿門樓莊嚴。首進大殿奉著天後媽祖,殿牆上有媽祖生平壁畫,後進大殿塑著螺仙的金身,並供奉著臨水娘娘和三十六婆官,兩殿之間後壁上還繪有臨水娘娘在 “ 白花橋 ” 上賜子的壁畫。整個宮宇皆祀女神, 風格獨特。螺洲的名勝古跡,還有觀瀾書院、靈山寺狀元府等 。
七、結論
在人生的困境中,常為自己不肯妥協的個性感到自傲,卻也對血液裡流的不服輸的因子,存在著疑惑,今年回鄉兩趟,一戶戶拜訪過每個親人,也在艷陽下遍尋福州市,終於在警察局查獲堂叔的地址,見到從未謀面的親人,在失落與喜悅交替的過程中,終於將自己的原生家庭,譜出一個完整的輪廓,以往對自己的決定會有徬徨不定之感,但從尋根的旅途中,終於明白執著乃因個性使然,今後會更有自信去判斷人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