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宜興茗壺工藝之比較

  • Share this:

潮州、宜興茗壺工藝之比較

中國的陶瓷工藝中,陶器雖早,而自瓷器發明之後,便出現了後來居上的局面,陶器也只能做些民間雜器而難登大雅之堂,自明代的宜興以紫砂為壺,明顯地改變了這種地位,成為中國陶瓷中的一支奇葩而遐爾聞名,倍受推祟。在幾百年的紫砂工藝史中,其技藝隨著地緣而後宜興周邊地區輻射,同時也因茶藝之緣而遠播於工夫茶之鄉—潮州,由於地域文化背境、風俗的關係,潮州與宜興兩地之茗壺同系紫砂之藝而技法有異,可謂為殊途同歸。

泥料之異

世上任何一種東西的性能品質之好壞首先是原材料的品質與性能的優劣,對於茗壺來說更是如此,泥質之優劣直接影響到器物之觀感、功能。

宜興之紫砂泥 屬於 高嶺土 ——石英——雲母類型,屬高可塑性,可以任意加工成大小各異之不同造形;乾燥收縮率極小,從泥坯成型到燒成收縮約 8 %,生坯強度大;天然顏色有紅、綠、紫三大色系,經調劑可配成五顏六色。 不加摻加材料而單獨成陶 , 成品陶中有雙重氣孔結構,具有良好的透氣率 ,用於泡茶,能較長時間地保持茶葉的色味香,相對地推遲了茶葉的變質發餿時間;文震亨《長物志》曰:“ 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 。”可見紫砂於茶之功用自來就備受推崇。且宜興紫砂成型後無需施釉而器表平整光潔,用之越久而越發黯然之光、金屬之韻。

而 潮州之陶土,潮人俗稱“紅泥” ,也屬 高嶺土 ,但其原土最大之特點是 含極高的氧化鐵 ,質地細膩,含砂率較小,可塑性較之宜興紫砂泥高 ; 乾燥收縮率較大 ,從泥坯成型到燒成 收縮約 15 % ,生坯強度較低;因含氧化鐵,原土呈黃色,煆燒後呈紅色,色系較為單調。由於 潮州之陶土含砂率較低且原土的單晶顆粒組成結構較為密實 , 其透氣率較宜興紫砂泥低 。成形後按潮州之習貫工藝務必施釉,成形後器光潔且釉光照人,惜用之越久其釉光隨著時間之推移而稍呈失色。

從 兩地泥料對比 , 宜興泥料屬稀有之土礦,製成茗壺無論從實用與色彩均較佳於潮州泥料 ,而從製成傳統器形(紅色水準壺),兩地茗壺之觀感各具特色。

塑造技藝之異

塑造,實為陶瓷製品的基本成型方法,它又包捏塑、盤泥、輪制(手拉)、泥條鑲接、注漿、壓擠等。

宜興茗壺的塑造技藝 ,金砂寺僧、供春承當時日用陶的模制方法,及至時大彬,先學用模而後棄模, 創泥片鑲接拍打法 憑空成型之技藝,被宜興陶人一直承襲沿用至今。由於這種極為靈活、特殊的製作方法,使宜興紫砂壺的塑造似乎無所不能,漢方、扁觶、小雲雷、蓮方、菱花、六方、蕉葉……種種各異,妙出心裁,其造形之豐富、其式樣之繁多,於工藝美術世界中恐無出其右者。

潮州茗壺的塑造技藝 是採用古老的 手拉方法 ,其成形過程系將泥料自下向上伸延且內外翻轉,構成塑造技藝的運動空間。成型時手指和手臂對泥料的捏壓按擠促使壞體絞轉多姿。而塑造運動之快或慢、沿弧線上旋或沿直線上提、按壓或捏擠,使器物的形態或端莊圓彈,或挺拔秀麗,或節奏鮮明,或韻律柔美,顯示出技藝美與形態美的融合。

觀乎兩地茗壺之塑造, 宜興屬近似雕塑工藝的手法 ,它的造型可由陶人的創意而隨心所欲,創作的思路開闊,世間萬物皆可成為他的創作素材。但部分壺的實用功能隨著其造形的求新、求異而慢慢退化,逐漸地成為 觀賞價值高而實用價值較低的文玩 ;且注重實用之造型卻由於地緣的關係,不重視閩、粵兩地,特別是 潮汕地區好小壺、重實用的茶俗 ,大部分宜興茗壺的容量偏大,這對於宜興來說會慢慢失去潮汕茶文化之鄉的茗壺市場。潮州手拉茗壺的工藝技法古老,以圓為基調的造型其理味十足而趣味偏少,容量偏小,十分適合潮人的茶俗,惜對於全國之茗壺市場卻是一種極限; 在泥料方面,透氣率是茗壺實用方面的一大要點 ,於泥料方面下工夫,是潮州手拉茗壺工藝的當務之急。再于渾圓的茶器鈕、流、把、身配上貼塑,這樣既繼承了傳統的手拉工藝,又注入了新的技法,保留其實用性,增加其觀賞性,這樣對這種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大有裨益。

所謂學我者病,此藝壇上至理,如何在繼承傳統工藝同時尋求發展,是當代藝人之義務,是關乎一種傳統工藝能否立足於新時期且傳承下去的大事。俗話說,同行其輕,筆者不以為然,而反覺得應同行相親, 宜興是學紫砂茗壺的發源地 ,而 潮州也應是紫砂茗壺的發祥地之一 ,兩地之陶人皆不能固步自封,從用料、工藝等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繁榮壺藝,方不愧為當代陶人。

维常庵博客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