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 是一種 中國 民間傳統表演藝術。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 獅子 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 馬來西亞 、 新加坡 等地相當盛行舞獅。但 中國大陸 的民間舞獅實際已經日漸減少。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舞獅起源眾說不一。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 獅子 ,吃掉村莊內的村民,後來村民學會武功,格斃獅子,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而成為舞獅;亦有神話版本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亦有傳說有村民以紙紥獅子及鑼鼓驅走 年獸 ,演化成為舞獅。
較為可靠的說法是: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在 中華文化 中,「獅」本來是和「 龍 」、「 麒麟 」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到了 漢 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貎、動作作戲,至 三國 時發展成舞獅; 南北朝 時隨 佛教 興起而開始盛行。史書中,《漢書禮樂誌》中提到「象人」,據 三國 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到了 唐 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當時的「太平樂」亦稱為「五方獅子舞」出於 天竺 與 獅子國 等國 [1] 。 白居易 的詩中描述獅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當時的舞獅跟今日我們所見的已十分相似。
今天的舞獅主要分南獅、北獅兩種。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將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緑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又稱 醒獅 ,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 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早年甚至以鐵製 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
南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為 鶴山樁獅 和 佛山樁獅 。佛山樁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而鶴山樁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因此內行人又稱之為「鴨嘴獅」。 傳統上,南獅獅頭造型上有「 劉備獅 」、「 關羽獅 」、「 張飛獅 」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根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採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 採青 」最為常見。相傳「採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青」用的是 生菜 。把生菜及 利市 (紅 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為了增加娛樂性,採青有時還會用 上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疊羅漢,上桿(爬上竹桿),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傳統上,在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硃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徵給予生命。
南獅比賽種類可分為 高椿獅藝競賽 和 傳統獅藝競賽 ,其中較主流的為高椿獅藝的比賽。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美國等地,每年都會舉辦世界性的醒獅大賽。而較有著名的國際比賽有兩年一度在 馬來西亞 舉行的 雲頂世界獅王爭霸賽 。
2004年 ﹐ 國際龍獅總會 第一副主席、 馬來西亞龍獅總會 總會長梁溧棠受記者訪問時稱 [2] ﹐該會正努力爭取72個 國家 的代表認同將舞獅列入 2008年 的 北京 奧運 項目﹐該會在 2004年 4月19日 為止已經獲得36個國家的支持。
國際龍獅總會的總會長 張發強 也擔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組委會副主席。